振奋精神埋头苦干 再写阿佤世纪新歌

来源 :今日民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县城距省会675公里,距思茅市政府驻地260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353.57平方公里,全部为山地;年平均降雨2739毫米,居全省之首;西南与缅甸佤邦接壤,国境线长89.33公里。辖6乡2镇36个村委会3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309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农业人口70672人,其中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有5.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74%以上,“边”、“山”、“少”、“穷”的县情十分突出,尚属于“吃饭靠财政,发展靠项目”的国家重点扶持县。
  解放以来,特别是1965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省委、省政府和思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西盟人民敢于向贫困宣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使佤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扶贫攻坚统揽全局,创造了“苦熬不如苦干”的“佤山精神”,初步摸索出了“安居+温饱+社区发展”的扶贫路子。全县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求发展的信心和意识进一步增强,落后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全县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呈现出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好局面。
  
  四十年成就辉煌
  
  在省委、省政府和思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实现“七有”——“有饭(肉)吃、有房住(砖木结构瓦房)、有钱用、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有病能就医”为目标,团结拼搏,知难而进,保持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
  2004年,西盟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7106万元,较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567万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支出11125万元,增长11.8%;乡镇企业营业收入5060万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纯收入721元,比上年增7.8%;粮食总产量3162.7万公斤,增加23万公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30万元,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22万元,比上年增长24%;累计固定农田地11万亩,其中:高稳产农田地6.43万亩;全县境内公路里程达1153公里;完成造林任务9.5万亩。
  
  (二)扶贫攻坚工作力度加大,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全县上下继续以扶贫开发总揽全局,紧紧围绕“七有”目标,深入村组,为群众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办好事,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进一步探索创新脱贫致富的扶贫路子,加大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两不变,四统一”的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推进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发展。到2004年,累计种植290亩组培香蕉,种植冬季大蒜500亩,种植橡胶13万亩,种植茶叶达2.3万亩,种植甘蔗2.95万亩,种植300亩阿佤辣椒,农村群众收入得到较大提高。
  
  (三)扩大招商引资,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围绕既定的招商引资发展目标,着力改善软环境,构筑合作平台,外引内联,招商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先后签订了永业电站建设、佤山天池自来水厂转让、民贸供销大楼整体拍卖、娜妥坝杉木林权转让等项目,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达2832万元,再创历史新高。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199户,较上年增长11.5%,注册从业人员2828人,增长6.9%,实现税收282万元。全年完成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174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完成出口498万元,比上年下降60.2%,进口完成124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5.7%。
  
  (四)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
  集中办学成效显著,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由129所减少到102所。实施边境乡(镇)学生“三免费”义务教育,使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2%,在校生及幼儿达16988人。中考、高考取得新成绩,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142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农村卫生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完成了乡镇卫生院上划工作,认真落实防疫防保的各项措施。计划生育完成人口控制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3.6‰。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576户领取独生子女证,兑现一次性奖金31.55万元。加大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力度,着力打造“阿佤文化品牌”,出实招,见实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佤族木鼓节”;把《阿佤人民唱新歌》定为县歌,并把歌曲创作者杨正仁先生聘为阿佤文化顾问;建立了世界佤文化保护区,在较快的时间内开发推出了里坎瀑布、木依吉神谷、龙摩爷、“阿佤人民唱新歌”纪念碑等景区景点,并向游客开放。通过抢救、保护和发掘阿佤文化,丰富了西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打下扎实基础。
  
  (五)加快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西盟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各类人才。实践表明,仅仅靠简单的资金和劳动投入,经济虽然会有短期增长,但后劲不足。只有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及科技投入,经济社会才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多年来,县里非常重视和加强人才建设,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派出改革创新意识强、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到省委党校学习经济管理、市场经济等课程。采取上挂下派的方式对青年干部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使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西盟佤山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县2205名干部中,有少数民族干部143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65人,中专学历的1240人。
  
  立体开发写新篇
  
  西盟的贫困是“素质型综合性贫困”,因此,扶贫开发必须从基本解决温饱出发,通过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入调研,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努力构建立体综合开发新模式,切实巩固提高扶贫成果,奋力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向新的目标迈进。今后几年,要把“大气魄定思路、大手笔作规划、大规模搞建设”作为指导思想,以大力改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为突破口,采取几大措施巩固提高扶贫成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扶贫进程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成人均1.5亩基本农田地的目标,推广良种良法,基本解决吃粮问题;大力开展“山水田林电路村”综合治理,搞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实施,提高全县水利化程度,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过实施农网及城网改造,提高城乡供用电质量,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以公路建设为重点,构建“一点三线”的公路网大格局,加快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的改造,提高通路能力。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加大以电、沼气代柴的推广力度。加快信息传输建设,扩大程控和移动电话容量及覆盖面,提高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和广播电视覆盖率。
  
  (二)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是培植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西盟集探秘访边、风情体验和度假休闲等诸多优势于一体,县城座拥勐梭龙潭,是一个生态的城市、天然的氧吧。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思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盟旅游立足“重规划出特色”、“借外力强内功”、“借文化卖旅游”、树立《阿佤人民唱新歌》一个品牌,发挥原始生态自然风光、古朴神秘的佤山、奔放的阿佤豪情、边境异国风光四个优势,突出佤族英雄江三木落的故乡、木鼓之乡、司岗里的故乡三个重点,实现建成阿佤文化的“好莱坞”、佤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和佤族历史文明的“博物馆”三大目标。通过突出阿佤文化特色工程实施,努力建设西盟阿佤文化特色县。
  二是培植开发矿产业。根据《云南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统计,目前西盟已探明资源总量:锡矿23751吨(金属),铅3270吨(金属),锌4316吨(金属),银12吨(金属);又已初步探明力所铁矿约250万吨(金属)。立足于矿产资源矿种多、矿点多、品位高的优势,规范矿业秩序,严格按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恢复性发展;尽快做大做强矿产业,使之成为支柱产业。抓住昆明钢铁集团公司等大企业寻求原料供应的有利时机,依托大企业,合作开发力所等铁矿。
  三是培植畜牧养殖业。以品种改良和科学饲养为重点,加快畜禽厩舍改造,搞好饲料基地建设,集中资金、技术,扶持基础条件好、养殖积极性高的村、组实施畜禽养殖,发展养殖大户,通过典型示范,滚动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人均饲养生猪1头,户均耕牛1头,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肉食自给和农村生产力问题。
  四是培植发展林产业。坚持统筹发展,认真搞好林业发展区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鼓励林地使用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依法流转;本着“谁种、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营造人工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沼气建设、节能改灶、以电代柴力度,降低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加紧速生丰产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退耕还林项目。抓好石斛、刺竹人工种植,综合开发野生菌、林间花卉、生物药业等林下资源。2002—2010年全县退耕还林规划面积为16.4万亩;实施好印尼金光集团15万亩造纸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建成5万亩的经济林;走活“绿色经济富县”之路。
  五是培植水电产业。西盟的水能理论蕴藏总量是11.96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0.48万千瓦,仅占总蕴藏量的4%。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我县的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创造条件启动南亢河两级电站和南锡河县内流域水能资源开发项目。
  
  (三)广开招商引资门路,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西盟县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非公经济应该以个私经济为主体,以此来促进全县经济发展。要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非公经济经营区建设,鼓励个私企业向农业开发、农产品加工、餐饮住宿、旅游服务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市政等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发展。在目前非公经济占GDP比例突破10.7%基础上,力求有更大突破,到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集贸市场
  以县城发展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重点实施勐梭镇龙潭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加快实现“拓城建镇,提质增容”目标。争取五年后县城人口增加到万人以上,努力使县城成为一个商贸交流兴旺、阿佤文化浓郁的旅游度假地。同时,搞好西盟镇、勐梭镇、中课乡的小城镇建设,新建翁嘎科和橡胶公司两个集镇,其他乡的小城镇建设也量力推进。通过建立立体综合多元的扶贫开发模式,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实效。
  
  (五)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巩固提升橡胶产业。全县橡胶商品基地面积已达13万亩,今后重点在加强科学管护,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发展茶叶产业。要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我县农民增收项目来抓,更新改造老茶园,逐年新建速生丰产优质茶园,在目前2.3万亩基础上,使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左右。茶园建设要大力推广无性系优良品种的有机茶种植,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叶基地。搞好精加工、精包装,打造“佤山生态有机茶”品牌。三是提升蔗糖产业。甘蔗种植面积巩固在4万亩左右,大力推广甘蔗良种,实行规模化科学种植,增加投入,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确保糖厂吃饱开足。四是实施冬农开发和发展订单农业。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增加收入。重点抓好5万亩小米荞基地的建设,注重市场开拓,使小米荞这一绿色生态保健食品成为西盟的品牌。同时要发动广大农民学种菜,要求户均不少于2分菜地,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六)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改善医疗救治、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条件和能力;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加大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落实力度;抓好安全生产、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防灾减灾和消防安全工作,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西盟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政策好,机遇多,任务繁重而艰巨,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西盟被列为全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的大好机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坚定信心,团结拼搏、奋发图强,抓好“七有”目标的落实,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谱写又一首新世纪的《阿佤人民唱新歌》。
其他文献
2004年12月27日,回族史学家纳为信君骤然放下了手上若干正在考探的题目,在没有显露任何先兆的情况下,走了。他的辞世,叫人深感悲伤和惋惜。  纳为信君出生于云南通海县纳家营一个回族劳动者家庭,受环境影响,从小养成爱读爱写爱思考的习惯。十多岁毕业于铁道兵学校桥梁系第一期,继而入铁道兵当战士、干部,搞过宣传,1954年转业来云南民族大学,任文化教员、汉语文教研组组长。那时,转业到此工作的不止他一个,
期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中央反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把心思放在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把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依靠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民宗局作为
期刊
玉溪市通海县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农业县,全县共有少数民族乡(镇)4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0个,少数民族村民小组130个。至2004年底,全县有彝族、回族、蒙古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口3.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43%。  为了做好少数民族人才需求规划,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开展“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期刊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农业县,全县辖八乡两镇,共70个村(居)民委员会,1795个村民小组,截至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4.8万多人,有壮、苗、瑶、彝、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52%。全县共有干部1056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249人,占23.6%,女干部264人,占25%。全县共有党员7551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1535人,占20.3
期刊
南美拉祜族乡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的贫困乡,地处临沧市临翔区西部的偏僻高寒山区,南美中心校有一所中学、一个校区(4个村完小、12个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5个点),教职工56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7人,在校生581人,有拉祜族、傣族、佤族、布朗族、回族、汉族7种民族,其中拉祜族学生占72.14%。  历史上,南美拉祜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形成了守旧封闭的思想观念,“有饭
期刊
在我的面前,挂着一张奇特的地图,一张1975年泰国文化图书公司发行的《历史挂图》:一头大象从中国新疆北部山地出发,经过长城,穿越中国北方和南方广大地区,进入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然后渡过大海,抵达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这并不是一张大象迁徙图,图下附有文字说明:大象代表泰族,这是泰人历史上4次迁徙路线图。果真如此吗?从看到这张图的那天起,我就对泰族起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有了2001年
期刊
迎着党的十六大的春风,随着国家民委、省民委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扶贫安居工程的实施,深锁云雾山中的岳宋乡堆翁寨、木古坝的佤族、拉祜族人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茅草房,伴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喜迁新居,向“七有”奋斗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两缺、三低、四难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盟佤族自治县与缅甸联邦山水相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面积1353.57平方公里,100%为山地,国境
期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的 2月 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从此,华夏大地涌动起改革开放的春潮。30年间,华夏大地沧海桑田;30年间,世界瞩目东方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变迁。“中国速度”、“中国奇迹”等一批批新名词的出现,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惊叹。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国际中国问题专家和长期在华居住
期刊
秦光荣到怒江调研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最近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就“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和水电开发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加快怒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水电、矿业、交通、城镇建设、社会事业、扶贫攻坚、旅游开发和生态建设。  (丰振光)     云南省民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     3月16日,云南省民委召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会,省民委副主任高广、马泽
期刊
云南自古至今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在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石城(曲靖古称)盟誓碑亭中的碑刻文物——《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以下简称《盟誓碑》)便是明证。此碑是研究云南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见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汉文字书碑刻石记载少数民族历史事件、语言及章法的实物证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蜚声海内外,是国内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