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缂丝正是其中的精品。对于缂丝技艺来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让缂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永葆青春。所以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把握机遇,使缂丝作品市场化,从而打开其在当下的发展之路,使之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大众、面向国际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精神产品。
【关键词】:缂丝;创新;传承;发展
一 缂丝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缂丝,是采用通径断纬的织造方法织造出来的平纹织物,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传统缂丝主要以临摹、复制古代书画为题材。制作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此费时、费工的一件缂丝作品往往没有市场,卖不出与它价值相符的价钱,最终导致制作和学习缂丝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很可能会遗失这项技艺。
在科学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如何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目标。首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让缂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永葆青春。其次,提高人们对缂丝的认知度与关注度,让缂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贴近人们的生活。第三,加大力度培养专业型设计人才,在一些高校的艺术专业开设缂丝以及与缂丝相关的课程,培养出一批既有艺术修养和设计能力,又有很好操作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最终研究总结出缂丝在新常态下的创新发展理论,高校艺术类专业手工艺人才培养理论。
二 缂丝在发展中的问题
1.缂丝产品市场定位单一
古人云“一寸缂丝一寸金”,来形容缂丝作品的精美与昂贵。从历史上看,古代缂丝以临摹古代书画为题材,并且一直都是宫廷与王公贵族的专属器物,从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缂丝作品来看,大都制作精良、用料讲究,但大多还是沿用历史的题材,缺少符合现代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每件都价格不菲,一般民众很难承受起它的价格去购买。
工艺美术品的消费与生产密不可分,正是有着不同的需求,才会有着丰富多样的工艺美术作品生产。缂丝制作者应通过购买力差别进行细分,生产者可以准确地有规律地针对不同财力的消费者,通过选料、加工等手段控制缂丝作品的成本与售价,占领不同阶层的市场份额,满足各阶层的消费者。
2.缺乏专业的缂丝制作与研究人员
从目前来看,从事缂丝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主要是几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有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在商品经济中,这是不二的法则。对于缂丝产品来说,购买的人很少,市场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其生产数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缂丝行业的发展规模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二是缂丝工艺复杂、繁琐,学习者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这门技术。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这也就使得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缂丝这个行业。
3.在传统和创新上不能有机结合
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如何传承与创新将是一个我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借鉴传统是历史的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沉醉于传统,固步自封也势必僵化。对于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来说,并不是违背传统、否定传统,传统是固有的庞大资产,要以传统为基础,要在重视肯定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的审美情趣与现代文化素养,把握传统缂丝的造型观念,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三 缂丝未来发展的方向
1.在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与缂丝等传统手工艺相关的课程,并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热情学子。但也应看到,光凭着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是不够的,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缺少对材料、工艺、功能的归纳与分类。因此,应该在课程安排上进一步深化,比如,可以将教师与制作缂丝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有机的、密切协作的教育团队,在这其中,教师作为主力和核心,起着设计课程的作用,重点负责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缂丝艺人做技师,定期为学生们授课,来弥补专职教师能力的局限。这必将很好的解决缂丝人才培养问题,使教育活动取得最大的成果。
2.政府与相关的研究部门加大力度扶持
首先政府和相关的科研部门应该利用资源优势以及专业优势,对缂丝的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库、数据库和博物馆,运用文字、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有形的缂丝实物和无形的缂织技术进行系统的记录、总结和展示,尽早使缂丝技艺在学科上得以建立。其次,可定期组织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举办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把一些缂丝作品收藏在博物馆中供市民参观欣赏,来扩大缂丝产品的知名度以及提高人们对缂丝的关注度,来带动缂丝行业的发展。
3.缂丝产品自身的创新
3.1材料创新
不断发现新材料,并加以利用,同时在旧材料运用上有所突破,这些都是缂丝制作者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科学性工作。比如,用原生羊毛为材料,根据创作内容同进行染色、分色。这样缂织出来的作品既不失传统缂丝的特点,又能体现原生羊毛的柔然质感和亲和力。还可以把一些像彩色纱线,人造毛线等材料融入到传统材料缂织的作品当中去,这样创作的缂丝作品与传统缂丝相比将显得更加粗犷、夸张富有立体感。
3.2技术创新
传统的缂丝技法主要是经纬编织,固定好纬线后,利用若干个小梭子在花纹的各个局部控花织成。这是古人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从经验中产生的技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可是对于缂丝技术的创新,光有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断思索与实践,发展更多的技术。
3.3产品等级以及产品用途的创新
缂丝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注定了缂丝产品的创作者必须要迎合产品的消费者,针对不同财力的消费者制作的缂丝产品,在用料是否昂贵,工艺是否精湛,装饰是否繁琐上都要有所差别。另外在产品用途上,也要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可将产品应用领域拓宽到服饰以及装饰物方面。如缂丝礼服、香包、披肩、围巾、抱枕、床上用品、窗帘、桌布等。产品的材料与工艺复杂程度也应随着不同用途、不同档次而有所差异。
结语
缂丝技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并不是一门停留在历史中的技艺,也不能因为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崛起而退出历史的舞台,人们应该在积极了解缂丝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眼光,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去看待缂丝技艺的发展和趋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杭间,郭秋慧, 《中国传统工艺》,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8
[2](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华梅,王鹤,《工艺美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5]华梅,要彬《中国工藝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
[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J]》,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7]张夫也,《全彩东方工艺美术史》,银川,宁夏人民书版设,2003,1
[8]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9]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关键词】:缂丝;创新;传承;发展
一 缂丝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缂丝,是采用通径断纬的织造方法织造出来的平纹织物,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传统缂丝主要以临摹、复制古代书画为题材。制作一幅作品常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此费时、费工的一件缂丝作品往往没有市场,卖不出与它价值相符的价钱,最终导致制作和学习缂丝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很可能会遗失这项技艺。
在科学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如何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目标。首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让缂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永葆青春。其次,提高人们对缂丝的认知度与关注度,让缂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贴近人们的生活。第三,加大力度培养专业型设计人才,在一些高校的艺术专业开设缂丝以及与缂丝相关的课程,培养出一批既有艺术修养和设计能力,又有很好操作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最终研究总结出缂丝在新常态下的创新发展理论,高校艺术类专业手工艺人才培养理论。
二 缂丝在发展中的问题
1.缂丝产品市场定位单一
古人云“一寸缂丝一寸金”,来形容缂丝作品的精美与昂贵。从历史上看,古代缂丝以临摹古代书画为题材,并且一直都是宫廷与王公贵族的专属器物,从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缂丝作品来看,大都制作精良、用料讲究,但大多还是沿用历史的题材,缺少符合现代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每件都价格不菲,一般民众很难承受起它的价格去购买。
工艺美术品的消费与生产密不可分,正是有着不同的需求,才会有着丰富多样的工艺美术作品生产。缂丝制作者应通过购买力差别进行细分,生产者可以准确地有规律地针对不同财力的消费者,通过选料、加工等手段控制缂丝作品的成本与售价,占领不同阶层的市场份额,满足各阶层的消费者。
2.缺乏专业的缂丝制作与研究人员
从目前来看,从事缂丝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少,主要是几方面的原因:我们都知道,有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在商品经济中,这是不二的法则。对于缂丝产品来说,购买的人很少,市场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其生产数量,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缂丝行业的发展规模和从业人员的数量。二是缂丝工艺复杂、繁琐,学习者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这门技术。另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这也就使得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缂丝这个行业。
3.在传统和创新上不能有机结合
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如何传承与创新将是一个我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我认为,借鉴传统是历史的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沉醉于传统,固步自封也势必僵化。对于缂丝这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来说,并不是违背传统、否定传统,传统是固有的庞大资产,要以传统为基础,要在重视肯定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的审美情趣与现代文化素养,把握传统缂丝的造型观念,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三 缂丝未来发展的方向
1.在高校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与缂丝等传统手工艺相关的课程,并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热情学子。但也应看到,光凭着这些课程的开设往往是不够的,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缺少对材料、工艺、功能的归纳与分类。因此,应该在课程安排上进一步深化,比如,可以将教师与制作缂丝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有机的、密切协作的教育团队,在这其中,教师作为主力和核心,起着设计课程的作用,重点负责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缂丝艺人做技师,定期为学生们授课,来弥补专职教师能力的局限。这必将很好的解决缂丝人才培养问题,使教育活动取得最大的成果。
2.政府与相关的研究部门加大力度扶持
首先政府和相关的科研部门应该利用资源优势以及专业优势,对缂丝的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建立起相关的档案库、数据库和博物馆,运用文字、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将有形的缂丝实物和无形的缂织技术进行系统的记录、总结和展示,尽早使缂丝技艺在学科上得以建立。其次,可定期组织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举办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把一些缂丝作品收藏在博物馆中供市民参观欣赏,来扩大缂丝产品的知名度以及提高人们对缂丝的关注度,来带动缂丝行业的发展。
3.缂丝产品自身的创新
3.1材料创新
不断发现新材料,并加以利用,同时在旧材料运用上有所突破,这些都是缂丝制作者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科学性工作。比如,用原生羊毛为材料,根据创作内容同进行染色、分色。这样缂织出来的作品既不失传统缂丝的特点,又能体现原生羊毛的柔然质感和亲和力。还可以把一些像彩色纱线,人造毛线等材料融入到传统材料缂织的作品当中去,这样创作的缂丝作品与传统缂丝相比将显得更加粗犷、夸张富有立体感。
3.2技术创新
传统的缂丝技法主要是经纬编织,固定好纬线后,利用若干个小梭子在花纹的各个局部控花织成。这是古人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从经验中产生的技术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可是对于缂丝技术的创新,光有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断思索与实践,发展更多的技术。
3.3产品等级以及产品用途的创新
缂丝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注定了缂丝产品的创作者必须要迎合产品的消费者,针对不同财力的消费者制作的缂丝产品,在用料是否昂贵,工艺是否精湛,装饰是否繁琐上都要有所差别。另外在产品用途上,也要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新,可将产品应用领域拓宽到服饰以及装饰物方面。如缂丝礼服、香包、披肩、围巾、抱枕、床上用品、窗帘、桌布等。产品的材料与工艺复杂程度也应随着不同用途、不同档次而有所差异。
结语
缂丝技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并不是一门停留在历史中的技艺,也不能因为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崛起而退出历史的舞台,人们应该在积极了解缂丝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眼光,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去看待缂丝技艺的发展和趋势,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杭间,郭秋慧, 《中国传统工艺》,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8
[2](日)柳宗悦著,徐艺乙译,《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华梅,王鹤,《工艺美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5]华梅,要彬《中国工藝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
[6]《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编写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J]》,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7]张夫也,《全彩东方工艺美术史》,银川,宁夏人民书版设,2003,1
[8]林乐成,王凯,《纤维艺术》,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
[9]崔锦,王鹤,《民间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