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感受到,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习它很没兴趣,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讨厌数学这一学科。课堂上没有主动参与有效学习,课后作业也无法保质保量完成,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这一问题,也在不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兴趣
近几年,本人参加了校级课题:《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探究》和县级课题《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两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教学与生活更加贴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我在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就曾经这样尝试过。
在出示课题之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块橡皮5角钱,小明买了3块这样的橡皮,一共要多少钱?然后请了全班学习班最后进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学生不假思索,很快就回答出一块五。我接着又问,一块五是多少元呢?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他马上又说出是1.5元。接着我再次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不屑一顾地说三五十五嘛,三个五角不就是1.5元吗?他还反问我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那神情似乎在告诉大家说,这样简单的问题还拿来考我?这时我补充说,谁能用小数列出这个计算的式子,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就顺势请了一位中等生到黑板进行板演,这个学生写出了0.5×3=1.5元。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这节课的内容,我还没教,你们事先也没学过,但我们班上学习最差的同学能在没老师教的情况下都会做算出来,看来今天这节课,老师不要教,你们靠自己肯定都能学会了,对吗?全班学生心里都这么想:那个学习最差的不要老师教都会,我更不要老师教了。(他们心里充满了自信)这个时候我才出示例题1:商店出售燕子形状的风筝,每个3.5元,小明买了3个,一共要付多少元?他们很快就列出式子3.5×3=10.5,我问一位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回答3.5元就是35角,35×3=105(角)=10.5(元),然后我再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以整数的笔算方法(就是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再按整数乘以整数的方法进行笔算,然后根据刚才的被乘数扩大了几倍,就把积缩小几倍,再按小数点的移动方法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没了要学习枯燥数学心理。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习效率极高。这是本人用生活化教学内容来激发兴趣所达到效果。
再如本人在教学一们数除多位数时,有些学生在表内除法时很容易出错,本人就用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来引导他们。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对于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他们用口诀都能很快地求出商。如35÷7的计算时,学生都能有用口诀五七三十五来求出商是5即35÷7=5,计算又快又正确。可是对于一位数除一位数时,他们老是出错,原因是他们用错了口诀。如计算8÷4时,他们就会用上四八三十二的口诀来求商,结果是8÷4=32。再如6÷2=12(二六十二)、3÷3=9(三三得九)等等。这时我就运用了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来引导他们:3÷3就好比:有三个糖果平均分三位同学,每人分几个?这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每人分一个。也就是3÷3=1;6÷2就好比把6个糖果平均分2位同学,每人分几个?这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每人分3个。也就是6÷2=3;8÷4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引导。这样经过多次的训练以后,学生就能正确地运用口诀求出商了。
在以上这个教学过程中,像3÷3、6÷2、8÷4等题目都是最简单的表内除法,但由于把它们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形成数学形式,学生就觉得很抽象,无法理解。也就无法正确地用上乘法口诀求出商。在发现这样问题后,本人就又把数学形式的算式还原到生活中,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就觉得这些计算都是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都能随心所欲地解决。
又如,本人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对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计算是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本人在教学中还是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弄清为什么可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道理。
在教学前先创设情境:学校新买了80套课桌椅,每张课桌124元,每把椅子76元,学校购买这批课桌椅共要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他们的解法大概有以下两种:(1)(125+75)×80=16000(元)
(2)125×80+75×80=16000(元)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算法是先算出一套(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为一套)的单价,再求出总价。
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各花了多少钱,再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这时本人就因势利导,小结评价,形成两种解法都能解决问题。
由此推出:(125+75)×80=16000(元)=125×80+75×80=16000(元)
再由此抽象出:(a+b)×c=a×c+b×c
最后让学生用语言互相交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本难以理解和不能接受的算理,通過本人创设的生活情境,很顺利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他们从生活情境中得出算式,再从算式中抽象出公式。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数学教学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
参考文献:
姜海燕.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62+64.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兴趣
近几年,本人参加了校级课题:《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探究》和县级课题《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两个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教学与生活更加贴近,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我在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就曾经这样尝试过。
在出示课题之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块橡皮5角钱,小明买了3块这样的橡皮,一共要多少钱?然后请了全班学习班最后进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学生不假思索,很快就回答出一块五。我接着又问,一块五是多少元呢?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元?他马上又说出是1.5元。接着我再次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他不屑一顾地说三五十五嘛,三个五角不就是1.5元吗?他还反问我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那神情似乎在告诉大家说,这样简单的问题还拿来考我?这时我补充说,谁能用小数列出这个计算的式子,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就顺势请了一位中等生到黑板进行板演,这个学生写出了0.5×3=1.5元。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这节课的内容,我还没教,你们事先也没学过,但我们班上学习最差的同学能在没老师教的情况下都会做算出来,看来今天这节课,老师不要教,你们靠自己肯定都能学会了,对吗?全班学生心里都这么想:那个学习最差的不要老师教都会,我更不要老师教了。(他们心里充满了自信)这个时候我才出示例题1:商店出售燕子形状的风筝,每个3.5元,小明买了3个,一共要付多少元?他们很快就列出式子3.5×3=10.5,我问一位学生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回答3.5元就是35角,35×3=105(角)=10.5(元),然后我再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总结出小数乘以整数的笔算方法(就是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再按整数乘以整数的方法进行笔算,然后根据刚才的被乘数扩大了几倍,就把积缩小几倍,再按小数点的移动方法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都没了要学习枯燥数学心理。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习效率极高。这是本人用生活化教学内容来激发兴趣所达到效果。
再如本人在教学一们数除多位数时,有些学生在表内除法时很容易出错,本人就用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来引导他们。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对于被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他们用口诀都能很快地求出商。如35÷7的计算时,学生都能有用口诀五七三十五来求出商是5即35÷7=5,计算又快又正确。可是对于一位数除一位数时,他们老是出错,原因是他们用错了口诀。如计算8÷4时,他们就会用上四八三十二的口诀来求商,结果是8÷4=32。再如6÷2=12(二六十二)、3÷3=9(三三得九)等等。这时我就运用了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来引导他们:3÷3就好比:有三个糖果平均分三位同学,每人分几个?这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每人分一个。也就是3÷3=1;6÷2就好比把6个糖果平均分2位同学,每人分几个?这时学生就能很快地说出每人分3个。也就是6÷2=3;8÷4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引导。这样经过多次的训练以后,学生就能正确地运用口诀求出商了。
在以上这个教学过程中,像3÷3、6÷2、8÷4等题目都是最简单的表内除法,但由于把它们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形成数学形式,学生就觉得很抽象,无法理解。也就无法正确地用上乘法口诀求出商。在发现这样问题后,本人就又把数学形式的算式还原到生活中,把它们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就觉得这些计算都是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因此他们都能随心所欲地解决。
又如,本人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对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计算是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本人在教学中还是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弄清为什么可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符号的道理。
在教学前先创设情境:学校新买了80套课桌椅,每张课桌124元,每把椅子76元,学校购买这批课桌椅共要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他们的解法大概有以下两种:(1)(125+75)×80=16000(元)
(2)125×80+75×80=16000(元)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算法是先算出一套(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为一套)的单价,再求出总价。
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各花了多少钱,再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这时本人就因势利导,小结评价,形成两种解法都能解决问题。
由此推出:(125+75)×80=16000(元)=125×80+75×80=16000(元)
再由此抽象出:(a+b)×c=a×c+b×c
最后让学生用语言互相交流: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本难以理解和不能接受的算理,通過本人创设的生活情境,很顺利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他们从生活情境中得出算式,再从算式中抽象出公式。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数学教学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
参考文献:
姜海燕.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