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课程改革之后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个转变是教学理念的一次大的变革,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怎样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践行课程改革的最佳的教学范式,因此笔者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思考和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方面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这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试图寻找到问题的结果,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努力在数学王国里留下自己探究的足迹,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事物的本质属性,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一定时空中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满足儿童好奇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步入充满智慧的探究的活动,并不断得强化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真正体验研究的快乐,并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2、知识的本质方面依据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对某些生活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在把握其本质属性、掌握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中国的乘法口诀的知识,乘法的本质就是相同加数连加,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时,都是转化成连加计算,但是由于每道乘法计算都这样一步一步进行加法计算,其缺点是速度慢、正确率低,于是中国人就想出了编制几乘几的顺口溜,于是乘法口诀就创造出来,给乘法计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在计算乘法时就不需要进行连加计算了,而是直接想乘法口诀一下子就能找到几乘几的结果。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顺应知识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
3、新课程理念方面依据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20世纪末鉴于我国创新性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持续有效地支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于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给课堂改革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堂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研究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唯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创造思维才能得到磨砺,创造经验才能得到积累,才能为学生将来有人类历史上的“原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有人类历史上的“大创造”提供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理解的知识,是能够灵活应用的知识,是能够繁殖新知识的知识;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品尝学习的快乐。所以,我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下面以《小数的性质》为例谈谈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把生活经验、原理加工改造后创造出来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原型,所以课始要创设蕴涵知识本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感、畏惧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播下快乐种子。教学情境有两种:一是生活情境,即创设数学外部的情境,要求选取学生熟悉的、蕴涵数学知识本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出本节课要已经的数学问题;二是学科情境,即创设数学内部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最后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内容。创设时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教学活动1:
师:同学们,每学期学校都会给我们分发很多课本,说说本学期你拿到了哪些课本?
学生一一列举。
师:别小看这些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面!请你在课本的封底找一找每种课本的价钱?
学生在封底找教科书的单价。
活动意图:
创设这个每个学生都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查看各教科书的单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儿童与成人在思维、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成人的观点难以强加于儿童。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呈现要研究的问题,更不能强迫学生研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让学生在观察情境、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属于自己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研究的效率。生活情境一般都是主题图,教学中通常以这样的话语引导: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教学活动2:
师:请同学们说说语文数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几分?数学数、外语数……的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一一回答。
师:(教师出示一本《小学教学》杂志)你们看到这个标价是多少钱?对于这个6.00元的标价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意图:
一方面复习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回忆把小数元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方法,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几元角几分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6元为什么不直接写成6元而写成6.00元”、“6与6.00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研究问题。
3、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课堂上,渴望获得探究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探究成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努力帮助他们取得探究成功,以此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并在体验探究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探究的快乐。课堂探究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成果,为同伴交流提供可能;二是同伴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思维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成学生生成新的思维成果;三是全班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让各种思维相互碰撞并迸发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由于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交流和讨论是思维含量极大的智力活动,学生定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时间之短暂,一定能够获得探究的快乐。
教学活动3:
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研究素材: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再同座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
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出把0.100米、0.10米、0.1米化成低级单位数比较的方法,根据0.100米、0.10米、0.1米都等于100毫米,得出0.100米=0.10米=0.1米,为观察和研究提供研究素材。
4、回顾反思,提炼概括
在比较大小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0.100米=0.10米=0.1米这个等式进行观察与思考,从直观素材中发现小数变与不变的现象,并对变与不变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把握小数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最终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变教师灌输为学生创造,使学生获得“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活动4:
研究问题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0.100米=0.10米=0.1米这个等式,从左向右看,从0.100米到0.10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从0.100米到0.1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研究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0.100、0.10、0.1三个小数的外表变化、小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初步发现“去掉0.100米末尾一个0、两个0,小数大小不变”这一数学现象。
研究问题二:
如果是0.1000……,小数的末尾有很多0,去掉它的小数末尾三个0、四个0、五个0……,小数大小变吗?为什么小数大小不变?你是怎么理解的?
研究意图:
由于学生只学到长度单位毫米,所以 此时学生借助长度单位的改写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因此我就从小数的意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让学生研究中感悟到:去掉0.1000……末尾的0,数字1所在的数位没有发生变化,还是表示1个 ,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是去掉 、0个 ……,实际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减少,所以小数的大小不变,帮助学生从去掉小数末尾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拓展到去掉小数末尾三个0、四个0、五个0……小数的大小仍然不变的规律,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研究问题三:
从右向左看,你又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小数大小变吗?添上三个0、四个0、五个0……呢?为什么?
研究意图:
使学生借助前面的研究经验思考发现:在小数0.1的末尾添上0,小数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1还在十分位,还是表示1个 ,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三个0……就是增加 、0个 ……,实际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增加,所以“在小数末位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研究问题四:
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几个规律?哪两个规律?能合并起来说说吗?
研究意图: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小数的性质。
5、巩固练习,理解升华
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的放矢地安排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练习内容一是要全,二是要形式多样,三是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思辩,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活动5:
(1)说说下面各小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2300 2.060 30.008 500
(2)把下面小数化简(略)
(3)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略)
活动意图:
使学生明白哪些0去掉小数大小不变,哪些0去掉小数大小发生变化,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6、拓展提高,发展能力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的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可以是数学史话的介绍,可以是数学猜想的介绍,可以历史上数学名家的介绍,可以是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感受数学力量和精神的震撼,并立志学好数学,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1、知识本质与创设情境相整合的原则
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情境既要考虑趣味性,教学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考虑知识的深刻性,教学情境要蕴涵数学知识的本质;更好符合儿童的心理,教学情境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所限制,多数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对所学知识独立探究,所以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采用学生独立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導交融进行的方式,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及时跟进,为学生探究提供适度的帮助。
3、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协调的原则
智力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动手是为动脑服务的,动手操作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思维素材,在学生动手之后的深入思考比动手操作更加重要。所以学生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操作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创造性”建构。
4、新知教学与课堂练习相融合的原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所有知识,课堂教学中练习应当跟随新知教学进行,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组织课堂练习:每教一个新知识就及时组织学生练习,一个知识理解掌握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教学。这样每次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少,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教学模式中第三、四环节是教学关键:“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是活动重点,是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关键性活动,“回顾反思,提炼概括”是教学关键,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教学模式一般仅适用于数学新授课教学,其他课型可以参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模式中的六个环节不是必备的教学环节,实际教学时应当灵活使用,可以适当增减教学环节,不要被模式所禁锢。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方面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儿童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这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试图寻找到问题的结果,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努力在数学王国里留下自己探究的足迹,在探究过程中感知事物的本质属性,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一定时空中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探究心理,创设满足儿童好奇心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步入充满智慧的探究的活动,并不断得强化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真正体验研究的快乐,并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2、知识的本质方面依据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对某些生活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在把握其本质属性、掌握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中国的乘法口诀的知识,乘法的本质就是相同加数连加,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时,都是转化成连加计算,但是由于每道乘法计算都这样一步一步进行加法计算,其缺点是速度慢、正确率低,于是中国人就想出了编制几乘几的顺口溜,于是乘法口诀就创造出来,给乘法计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在计算乘法时就不需要进行连加计算了,而是直接想乘法口诀一下子就能找到几乘几的结果。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顺应知识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
3、新课程理念方面依据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20世纪末鉴于我国创新性人才严重不足,不能持续有效地支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于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就给课堂改革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堂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研究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唯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创造思维才能得到磨砺,创造经验才能得到积累,才能为学生将来有人类历史上的“原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有人类历史上的“大创造”提供实现的可能。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深刻理解的知识,是能够灵活应用的知识,是能够繁殖新知识的知识;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品尝学习的快乐。所以,我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下面以《小数的性质》为例谈谈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把生活经验、原理加工改造后创造出来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的原型,所以课始要创设蕴涵知识本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更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枯燥感、畏惧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学习播下快乐种子。教学情境有两种:一是生活情境,即创设数学外部的情境,要求选取学生熟悉的、蕴涵数学知识本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与思考,引出本节课要已经的数学问题;二是学科情境,即创设数学内部的教学情境,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出发,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最后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内容。创设时应根据知识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合理选择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教学活动1:
师:同学们,每学期学校都会给我们分发很多课本,说说本学期你拿到了哪些课本?
学生一一列举。
师:别小看这些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面!请你在课本的封底找一找每种课本的价钱?
学生在封底找教科书的单价。
活动意图:
创设这个每个学生都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查看各教科书的单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儿童与成人在思维、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成人的观点难以强加于儿童。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呈现要研究的问题,更不能强迫学生研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让学生在观察情境、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属于自己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研究的效率。生活情境一般都是主题图,教学中通常以这样的话语引导:画面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教学活动2:
师:请同学们说说语文数的价钱是几元几角几分?数学数、外语数……的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学生一一回答。
师:(教师出示一本《小学教学》杂志)你们看到这个标价是多少钱?对于这个6.00元的标价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意图:
一方面复习小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回忆把小数元数改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方法,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说几元角几分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6元为什么不直接写成6元而写成6.00元”、“6与6.00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研究问题。
3、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课堂上,渴望获得探究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探究成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努力帮助他们取得探究成功,以此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并在体验探究成功的基础上获得探究的快乐。课堂探究一般分三步进行:一是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成果,为同伴交流提供可能;二是同伴交流,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思维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成学生生成新的思维成果;三是全班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让各种思维相互碰撞并迸发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由于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交流和讨论是思维含量极大的智力活动,学生定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会感到时间之短暂,一定能够获得探究的快乐。
教学活动3:
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研究素材: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先让学生独立研究,再同座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
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出把0.100米、0.10米、0.1米化成低级单位数比较的方法,根据0.100米、0.10米、0.1米都等于100毫米,得出0.100米=0.10米=0.1米,为观察和研究提供研究素材。
4、回顾反思,提炼概括
在比较大小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0.100米=0.10米=0.1米这个等式进行观察与思考,从直观素材中发现小数变与不变的现象,并对变与不变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把握小数变与不变的内在规律,最终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变教师灌输为学生创造,使学生获得“再创造”的快乐。
教学活动4:
研究问题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0.100米=0.10米=0.1米这个等式,从左向右看,从0.100米到0.10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从0.100米到0.1米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研究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0.100、0.10、0.1三个小数的外表变化、小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初步发现“去掉0.100米末尾一个0、两个0,小数大小不变”这一数学现象。
研究问题二:
如果是0.1000……,小数的末尾有很多0,去掉它的小数末尾三个0、四个0、五个0……,小数大小变吗?为什么小数大小不变?你是怎么理解的?
研究意图:
由于学生只学到长度单位毫米,所以 此时学生借助长度单位的改写已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因此我就从小数的意义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让学生研究中感悟到:去掉0.1000……末尾的0,数字1所在的数位没有发生变化,还是表示1个 ,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是去掉 、0个 ……,实际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减少,所以小数的大小不变,帮助学生从去掉小数末尾一个0、两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拓展到去掉小数末尾三个0、四个0、五个0……小数的大小仍然不变的规律,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研究问题三:
从右向左看,你又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小数大小变吗?添上三个0、四个0、五个0……呢?为什么?
研究意图:
使学生借助前面的研究经验思考发现:在小数0.1的末尾添上0,小数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1还在十分位,还是表示1个 ,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三个0……就是增加 、0个 ……,实际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增加,所以“在小数末位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研究问题四:
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几个规律?哪两个规律?能合并起来说说吗?
研究意图:让学生自己”创造”出小数的性质。
5、巩固练习,理解升华
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的放矢地安排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练习内容一是要全,二是要形式多样,三是要有趣味性。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思辩,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活动5:
(1)说说下面各小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2.2300 2.060 30.008 500
(2)把下面小数化简(略)
(3)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下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略)
活动意图:
使学生明白哪些0去掉小数大小不变,哪些0去掉小数大小发生变化,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6、拓展提高,发展能力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的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可以是数学史话的介绍,可以是数学猜想的介绍,可以历史上数学名家的介绍,可以是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精神的感染,使学生感受数学力量和精神的震撼,并立志学好数学,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1、知识本质与创设情境相整合的原则
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情境既要考虑趣味性,教学情境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要考虑知识的深刻性,教学情境要蕴涵数学知识的本质;更好符合儿童的心理,教学情境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所限制,多数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对所学知识独立探究,所以学生的探究应当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采用学生独立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導交融进行的方式,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及时跟进,为学生探究提供适度的帮助。
3、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协调的原则
智力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动手是为动脑服务的,动手操作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思维素材,在学生动手之后的深入思考比动手操作更加重要。所以学生操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操作结果进行仔细观察,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创造性”建构。
4、新知教学与课堂练习相融合的原则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所有知识,课堂教学中练习应当跟随新知教学进行,采取“小步快跑”的方式组织课堂练习:每教一个新知识就及时组织学生练习,一个知识理解掌握之后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教学。这样每次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少,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教学模式中第三、四环节是教学关键:“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是活动重点,是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的关键性活动,“回顾反思,提炼概括”是教学关键,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教学模式一般仅适用于数学新授课教学,其他课型可以参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教学模式中的六个环节不是必备的教学环节,实际教学时应当灵活使用,可以适当增减教学环节,不要被模式所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