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西关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广州告诉我,广州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为什么西关出小姐,东山出活像呢?据说是因为旧广州西关一带富者(商贾)多,东山一带富者(官宦)多。但官家小姐就不如富家小姐有风采,有魅力吗?不过西关女子似乎确实比东山女子多点儿故事: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蜚声遐迩,区梦觉解放后担任广东省委领导、还有人们熟知的女英雄向秀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在西关这块土地上産了独特的文化、比起广州许多地方、西关并不古老,然而人们说,西关是广州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广州最有“广味儿“的地方,西关并不轰轰烈烈。然而人们说,西关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于是,我决定去寻访西关,寻访那久远年代里留存下来的、极富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西关大屋,去找找那老广州的“味儿”。
  西关有一条古老又现代的商业街,被老广州爱称为上下九、第十甫,长1207米,路两边店铺林立、被誉为西关商廊。然而,有谁知道,在1000多年前,这里竟是珠江古岸,今下九路附近设有绣衣码头。在古代,印度高僧达摩曾在此传教,清代,这里形成了外贸中心,后逐渐繁华、一时间衣食住行尽显特色。人说,下九路是地地道道的扮靓街,而第十甫则以食肆居多,有“百步必有小食”之说“莲蓉第一家”的“莲香楼”,百年老字号“陶陶居”、享誉港澳的“趣香饼家”、大排档上的粥粉面,各种回味的甜品冷饮,真是“风味在西关”了。
  西关在宋代为绣衣坊、据说是城西纺织及成衣手工业已有发展。明代已成为广州城的商业中心地点,十八市在明代已形成。清代以后,由于十三行的兴起,西关兴建了机房区,西关的“三宝”(即宝华潞、宝源路、多宝路)加上逢源路,为两关大屋最集中之地。据《庚戍南海续志》云:“同(治)光(绪)之间,绅富初辟新宝华坊等街,已极西关之西。其地距拌塘、南岸等乡尚隔数里。光绪中叶绅富相率购地建屋。数十年米,甲第连云,鱼鳞栉比,菱墉莲诸悉作民居。直至淬塘等处,垠地相接,仅隔一球。”到光绪中叶,西关大屋又扩大至今多宝路,逢源路一带。
  


  这些街道多呈正交系统,街面中间为花岗岩石板(2~3米长、厚10~15厘水,阔35~40厘米),下为暗渠。两旁为灰沙地面。街宽1~8米。这种石板路,在当时是最高档次的街道地面。西关大屋则建于石板街的两旁。两关大屋的宽度有宽有狭,有宽至七开间的。如多宝路愉园酒家左邻邓华熙府(邓华熙,顺德龙山人,官至巡抚部院),建于咸丰间,1902年退休居此,以多宝大街为街名。多宝坊建有钦赐探花第,为1859年李文田殿试中探花而建,今名泰华楼(陈垣题),门牌27号,是六开间大屋。
  入夜,西关上下九、第十甫这条步行街上,游客如潮,那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的灯饰,那艳丽夺目、有透亮的大红灯笼,那簇拥在鲜花丛中、装有玻璃幕墙的酒楼商厦,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西关市井风情画。在这条街上,有广州特有的“骑楼”——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靠马路边相互联结而成的步行长廊,特别适合岭南的亚热带气候,构成了广州城独特的建筑景观。行人在此逛街,下雨不用伞,暑天无日晒。
  西关大屋,是清末广州富户在广州城西兴建的住房形式,是岭南传统民间建筑中很有特色的一种。西关大屋在广州西关角一带最多。东起文昌桥、大观桥,两至浮塘、昌华园一带,形成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
  西关大屋为中原的正堂屋形式,二三开间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中南而北,按大户人家生活方式而展开为多个单元。大尾的门廊前,为一二级石阶,门前的凹入部分,可站立人避雨。门框以花岗石板建构,内镶木框,有以装上趟栊。这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坚硬的圆木条构成,一般用圆木条13或15条,大户人家用17条。旧称为笼门,横向开合,故名趟栊,外边又设矮门一通,称为脚门,既可避掩视线,又可通风,还可防范外人冲入,这就是趟栊和脚门的功用。它们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产生的建筑构件。
  那是一个四月梅雨天,循着隐隐约约飘来的白兰花香,我走进一条条曲折,狭窄的麻石小巷,在一幢看上去有上百年历史的西关旧屋前驻足。这里已变得十分衰败,古老而又沉重的木趟栊要一点点费力地移开,那扇足有半尺厚的大木门甚至比防盗门还保险。庭院深深,三间两廊式的民居显得十分拥挤,那些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朝代的旧红木家具,还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大屋门口,一位剪男仔头的玲珑少女,一边甩着小花伞上的水珠,一边用白话朝我喊着:“阿姨呀,雷温宾郭(你找谁)呀?”倏地,我脑海中闪过另一位少女的形象:穿着碎花白夏布短衫、白夏布宽腿长裤、绿油木屐,拖一条长辫的区桃,踏着清脆的步子,走进西关大屋,说不尽南国女子的幽静秀气。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以西关为背景的小说《三家巷》中的女主人公。湿润的水气和连绵的雨意,挡住了中原大地的燥热和酷寒,留住了岭南女子自然寻常的神态和澄澈怡然的心境。也许,只有西关大屋这样的布局和摆设以及花市剪影、夜市叫卖、七夕乞巧、人日郊游这些充满南国情调的风情,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欧阳山作品的风格吧?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
  


  《三家巷》故事的背景地是广州的西关,在那个年代,这里还是河涌网脉纵横交错,“一湾绿水对城东,棹歌添得荔枝红”的景象。夏令时节,游人如鲫,从荔湾漫延至沙面及白鹅潭的水面上,唱着“咸水歌”的艇妹,悠然划着紫洞艇、小花艇和舢板,将热气腾腾的艇仔粥和炒田螺送到游客手中。管弦声,叫卖声,嬉笑声交织一片。也正因为西关的地价较平,吸引了诸多富户筑豪屋于此,使得商铺连绵,成为旺地。
  娇俏的西关小姐们,就像《三家巷》中的女主人公,娉娉婷婷摇曳在街面上,浑身散发着慵懒的气息,构成了西关独特的文化景观。然而,真正使西关文化发扬光大的,是潘仕成那样的富商,他建的别墅“海山仙馆”,回廊曲径,水榭轩窗,十分精美。其内收藏的金石、碑刻、名帖、古籍之多,被誉为“南粤之冠”。他不惜花巨资刊刻成“海山仙馆丛书”56种,492卷,并分经、史、子、集四部,共120册。还搜罗了历代书法名家法帖,雇请工匠精心镌刻成千余块石刻,陈列展览。其他还有“陈氏书院”各类精湛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钢铁铸等装饰工艺,美轮美奂,这座建筑本身就是民族艺术的奇葩。可惜,这一切,现今已成了明日黄花。
  西关,遍布着多少诱人的去处,留下了多少诱人的风采。西来初地,五百罗汉;荔枝湾,榕树头;酸枝街,玉器墟;名伶,花艇;西关大屋,趟拢门……假如没有了这充满怀旧情调的种种,广州城就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西关没有了趟栊门,就好比北京没有了四合院,上海没有了石库门,陕北没有了大窑洞……难怪人们说,西关大屋即是广府文化的缩影,而广府文化与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
  我留恋西关,留恋西关的传说。
其他文献
移民,造就了一个国家,比如美国;移民也造就了一个城市,比如深圳。移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是人类创新力量的主旋律。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移民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联合国发表的《2005年世界移民报告》:2000年全世界共有1.76亿移民,到2005年全球移民人数增加到了1.92亿人。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问,随着人口流动的大量增加,引起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也引
期刊
中国的书画市场从兴起至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光景,时间和经验都无足于判断当代书画家的作品在未来的升值潜力和收藏价值。当今的书画市场物欲横流,书画家难耐寂寞、忙于聚敛财富,同一内容一百张、一千张不断重复,把笔墨当作印刷机、印钞机,根本谈不上艺术创作,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从何而来。只有那些经过了岁月洗礼,依然光芒四射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市场应该重视的。    (一)“所谓快乐收藏也就要
期刊
哀牢山从滇西蜿蜒向南,跨越双柏、景东、镇沅、新平、元江、墨江、红河、绿春、金平许多县份,形成了云岭以南最险峻、原始森林密布的重要山脉。其中又以处于哀牢山中段的新平县山地最多,占哀牢山总面积的57.8%,森林覆盖率达到66.4%,如果加上灌木丛则达到80.4%,这可是真正的绿色王国。海拔3165.9米的主峰大磨岩峰、海拔3137米的次峰大雪锅山都在新平地界。  下午从新平县城去往哀牢山脉东麓的漠沙镇
期刊
“要办世界最大的青瓷博物馆给外国人看。”这是吴克顺——一个典型的深圳移民的发自肺腑的心声,这是个民族的梦。凭着几十年部队锤炼出的激情,吴克顺——这个耕耘在深圳文化沃土上的拓荒牛,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在青花瓷收藏界创出了一片天,在深圳开办了世界最大的青瓷专项博物馆——玺宝楼青瓷博物馆。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其中的代表性瓷
期刊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解读历史的灵性;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大地之上,品味文明的结晶。倾听澎湃汹涌的历史潮声,怀着一份敬畏之心,一种挚爱之情,去感受博物馆文化勃发的生命活力。  以文物启迪人心,用藏品涵养艺品。深圳如今已成为中国私人民间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民间博物馆突破了以往博物馆公有的面目,甚至突破了博物馆素有的“博大精深”的一贯印象,以较小的视角、强烈的个性、灵活的布展方式吸引了爱好者的眼
期刊
今年,《焦点》·风土中国杂志荣幸地成为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的合作媒体。大会将于2009年7月在中国的昆明市召开。这是100多年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第一次站在自己祖国的舞台上,与世界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这次大会,对背负着数千年历史文化传承重任的中国而言,其意义超出我们预测。我们也会紧紧围绕这次盛会,对大会动态及时做出相关报道。  古老的中华文明曾在历史长河中书写出了璀璨的篇章,
期刊
深圳,宝安,西乡,铁仔山。  这是一片300多座从战国延续到明清的古墓群。  这一考古发现曾名列2000年当年全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这是岭南地区成片古墓数量最多、跨越朝代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墓葬群。  这里曾出土标有明确年份的东汉纪年砖和绘有“最古老的深圳人头像”的东汉人头印花纹砖。  这一东晋以来南头古城的居民公共墓地无疑是古宝安县作为粤东南经济、文化中心繁盛变迁最有力的实物见证。    萦
期刊
岭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背景,孕育了岭南特有的建筑文化。形形色色的古建筑仿佛沧海遗珠般散布在岭南大地上,其中,连州的古村落以其延续千年的历史,独特的建筑特色绽放出令人不能忽视的光芒。  自秦时起,便陆续有中原的区人士迁徙至岭南连州一带居住。两宋时期因战乱频繁,许多中原人士和一些中下层官吏为避战乱而大量涌入岭南,连州成了他们最佳的安身之所。移民们卜地而居,安村立寨,繁衍子孙,连州的许多古老村寨就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托马斯·曼,是移居美国的德国人。有次,记者问他:离开故土是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回答:不管我人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  前不久在深圳家门口的华润超市购物,一个面熟的女营业员,边给我秤西洋菜,边冲我热情地打招呼:  “回来多久了?”  “刚回。”  话一出口,我不由得一震。在我心中,“回”这个字眼向来是很神圣的,它是用来称呼从外地到故乡这段旅程的专门用语。从什么时候起,我竟已习惯
期刊
《焦点》风土中国杂志一直致力于用文字和图片留下建筑美丽的影像,用独特的方式呼唤诗意栖居地的回归,为中国民族建筑建立起一座纸媒博物馆。  今年年初,季富政教授曾应邀为我们杂志社《五十六个民族原生态建筑》专辑作序。时值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召开,季富政教授作为大会特邀专家,将在“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上发言。今天,我们将季教授在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上的发言稿——《巴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