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一个拥有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一个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群体。而教师对这群体“大学人”进行知识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对这个群体某个阶段积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
1 文化是大学之魂
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一个拥有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一个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群体。而教师对这群体“大学人”进行知识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对这个群体某个阶段积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景观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之需,而当前一些大学文化景观出现了偏离,内容形式苍白空洞,缺少文化哲学的内核,偏离学校历史,难见大学之魂,而形成一种“空心化”症状。
“文化是大学之魂”,它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文化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
2 美育是文化之心
上个世纪,我国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人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孔子在《论语.术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的观念中,德育和美育是育人的根本,贯穿教育始终,否则人的人格精神就无法进入更高境界。
而美育也可称艺术教育。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美育为主,可以陶冶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操。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人高尚人文情怀和精神艺境。
以美国哈弗为例,2008年该校艺术特别工作委员会写就《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期中提出美育在大学里的重要性,虽然注重艺术教育是传统,但艺术教育仍停留在本科教学课程阶段。除了教学课程,多数大学还没有有效利用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如永久性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展、科技成果作品展)。
校园公共艺术是个大环境,它是除了课程之外提升和教育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跟进一步重视大学文化的景观,重新提高审美形态、审美心理、审美价值的潜移默化方法,充分通过“艺境”发挥大学这个特殊群体育人的作用。
以我国清华大学为例,清华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建立的,这更激励着清华学子发奋学习,洗雪国耻。“自强不息,厚得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所以学校的公共艺术雕塑也围绕校训的主题。
位于大礼堂前大草坪南端有个古时计时器“日晷”。它是由1920届校友毕业捐赠的,迄今已有90年历史,堪称文物级的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和斜指针投影位置,来判断表示时间的刻度,是我国较早反映天文和度量时间的科学仪器。上部分是日晷,基座部分镌刻着“行胜于言”的中文和拉丁文及建造时间。更进一步紧扣“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提醒大学人要珍惜时间,无论历史的变迁还是时光的飞逝,都要自强不息,行胜于言,踏踏实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这件作品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巧妙融合。
水木清华荷花园里,有着朱自清全身汉白玉雕塑,坐在荷花池塘北岸边,与南边水木清华人文景观相互呼应。“自清亭”,记述了朱自清为师、为学、为人、为文的严谨、清正风范。清华园中的朱自清系列人文景观,反映了清华大学注重传承大学精神和风骨,营造丰富多样的专题性文化景观的理念。
所以美育是文化之心。清华大学的公共艺术的大学精神是:“养眼养心,文化底蕴深厚。”使学生们在优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的情怀,更能使人从直观的角度感受到学校的理想、使命与历史抱负。
3 公共艺术是美育之艺境
公共艺术的设置,具有开放、公开等特质。在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里,如广场、公园、商场、地铁、办公公共区、街道、学校等。它强调公共艺术的作品与所处环境的人文特质相符,要求公众之间的互动。
它是联接艺术与社会的纽带,是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文化领域,艺术互动平台,是外在的、直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蕴含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与艺术现象。因此,公共艺术还蕴含社会思想、人文精神和有组织性的外力推动。
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例,当时的政府为促进福利建设援助支持艺术家生活,美国发起了一项委托艺术家创建的巨大公共艺术赞助方案,目的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于是艺术家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2500余幅壁画,提升了美国城市及公共场所艺术氛围。
例如最近,林璎在汕头大学的演讲,此行她还带来了她的最新创作——什么正在消逝?-“聆听大地的声音”。设计师林璎是林徽因的侄女,因设计越战纪念碑而闻名,此次她所设计的“大喇叭”是为了呼吁人类注重环保。“大喇叭”会为观赏者讲述一个又一个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物种,而造成它们这种局面的,正是人类。这个“聆听大地的声音”属于装置艺术,目前该装置放于汕大图书馆旁。林璎也是在运用这种公共艺术手段,呼吁环保主题,营造美育这种艺境。
参考文献:
[1]郭英剑.哈弗大学:艺术教育为何如此重要?[N].科学时报,20090714(B3).
[2] 蔡劲松.大学艺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关键词:大学;文化;精神
1 文化是大学之魂
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积淀的传承与创新。大学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一个拥有团队意识和精神氛围,一个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群体。而教师对这群体“大学人”进行知识的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通过历届师生传承和创造,对这个群体某个阶段积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这所大学的文化活力和核心竞争力。高品位的大学文化景观是建设高水平大学之需,而当前一些大学文化景观出现了偏离,内容形式苍白空洞,缺少文化哲学的内核,偏离学校历史,难见大学之魂,而形成一种“空心化”症状。
“文化是大学之魂”,它是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文化哲学观包括:大学文化本质观、大学文化使命观、大学文化精神观和大学文化价值观。它是围绕大学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来的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
2 美育是文化之心
上个世纪,我国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体力和智力的自由发展,人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高度发展。孔子在《论语.术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的观念中,德育和美育是育人的根本,贯穿教育始终,否则人的人格精神就无法进入更高境界。
而美育也可称艺术教育。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是以美育为主,可以陶冶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操。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人高尚人文情怀和精神艺境。
以美国哈弗为例,2008年该校艺术特别工作委员会写就《特别工作委员会艺术专题报告》。期中提出美育在大学里的重要性,虽然注重艺术教育是传统,但艺术教育仍停留在本科教学课程阶段。除了教学课程,多数大学还没有有效利用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如永久性公共雕塑、艺术作品展、科技成果作品展)。
校园公共艺术是个大环境,它是除了课程之外提升和教育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跟进一步重视大学文化的景观,重新提高审美形态、审美心理、审美价值的潜移默化方法,充分通过“艺境”发挥大学这个特殊群体育人的作用。
以我国清华大学为例,清华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建立的,这更激励着清华学子发奋学习,洗雪国耻。“自强不息,厚得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所以学校的公共艺术雕塑也围绕校训的主题。
位于大礼堂前大草坪南端有个古时计时器“日晷”。它是由1920届校友毕业捐赠的,迄今已有90年历史,堪称文物级的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日晷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和斜指针投影位置,来判断表示时间的刻度,是我国较早反映天文和度量时间的科学仪器。上部分是日晷,基座部分镌刻着“行胜于言”的中文和拉丁文及建造时间。更进一步紧扣“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提醒大学人要珍惜时间,无论历史的变迁还是时光的飞逝,都要自强不息,行胜于言,踏踏实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青年。这件作品是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巧妙融合。
水木清华荷花园里,有着朱自清全身汉白玉雕塑,坐在荷花池塘北岸边,与南边水木清华人文景观相互呼应。“自清亭”,记述了朱自清为师、为学、为人、为文的严谨、清正风范。清华园中的朱自清系列人文景观,反映了清华大学注重传承大学精神和风骨,营造丰富多样的专题性文化景观的理念。
所以美育是文化之心。清华大学的公共艺术的大学精神是:“养眼养心,文化底蕴深厚。”使学生们在优美自然环境中感受到人文气息的情怀,更能使人从直观的角度感受到学校的理想、使命与历史抱负。
3 公共艺术是美育之艺境
公共艺术的设置,具有开放、公开等特质。在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里,如广场、公园、商场、地铁、办公公共区、街道、学校等。它强调公共艺术的作品与所处环境的人文特质相符,要求公众之间的互动。
它是联接艺术与社会的纽带,是开放性的社会公共文化领域,艺术互动平台,是外在的、直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蕴含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与艺术现象。因此,公共艺术还蕴含社会思想、人文精神和有组织性的外力推动。
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为例,当时的政府为促进福利建设援助支持艺术家生活,美国发起了一项委托艺术家创建的巨大公共艺术赞助方案,目的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品位和修养。于是艺术家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2500余幅壁画,提升了美国城市及公共场所艺术氛围。
例如最近,林璎在汕头大学的演讲,此行她还带来了她的最新创作——什么正在消逝?-“聆听大地的声音”。设计师林璎是林徽因的侄女,因设计越战纪念碑而闻名,此次她所设计的“大喇叭”是为了呼吁人类注重环保。“大喇叭”会为观赏者讲述一个又一个灭绝或正面临灭绝的物种,而造成它们这种局面的,正是人类。这个“聆听大地的声音”属于装置艺术,目前该装置放于汕大图书馆旁。林璎也是在运用这种公共艺术手段,呼吁环保主题,营造美育这种艺境。
参考文献:
[1]郭英剑.哈弗大学:艺术教育为何如此重要?[N].科学时报,20090714(B3).
[2] 蔡劲松.大学艺境[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