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二十一世纪 ,中国德育向何处去 ?这是世纪之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欲达到加强和改造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提高德育水平之目的 ,必须整体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 ,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的大趋势。
【关键词】:传统道德 德育 课程体系
对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诠释和转化,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怎样在学校德育中落实、使学生消化吸收,则是更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以为,在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方法等形式方面,学校应在设置道德课程、德育实践化、完善评价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在专门的儒家德育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韩国现行(第六次教育课程)道德课的目标为:“向学生揭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地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韩国的现行道德课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韩国的道德课设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一,各年级的道德课都有这四部分组成。以中学道德课第一册为例,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中对元晓、孔子、李湟的介绍;“传统生活习俗”中有关于孝与敬老的内容;“现代社会与传统道德”中还包括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传统道德的今天、传统道德的内容等。
我国道德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思品课的形式存在的,没有专门的传统道德课程。中学阶段德育课程已转化为政治课,伦理道德教育大幅缩减。虽然在现阶段设置专门的儒家德育课程尚待专家论证,但在德育课中加大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比重当无异议。
二、科学的教育哲学思想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现代化原则,正确界定人才的现代化德育规格,人才德育规格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的素质要求,而且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全球观念,现代化观念,改革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民主政治观念等观念素质,这些观念素质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观念素质,这些现代化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系统培养产生的。
(二)尊重德育主体的原则。其实社会与德育主体是辨证统一关系,德育服从社会需求和德育服从德育主体的需求是统一的,只有当德育把社会需要和德育主体的需要统一起来,才是完美德育。
(三)综合性原则。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科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快,大量传统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综合课程,对塑造学习主体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效率起了重要作用。德育课程编制必须遵循综合性的原则,采用综合编制的模式,即在编制的指导思想上把主体的德育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相综合,以形成新的德育主体的人文素质为宗旨;在编制内容上把思想政治知识和历史知识、生物环保知识、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相融合,形成新的德育课程知识内容;在课程编制模型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线式模型,也不是改良的螺旋式模型,而是综合上述模式特点的“直线—螺旋式”模型,既兼顾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又兼顾学习主体的螺旋式认知规律。
三、在德育与实践结合方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一刀切”,不能“高、大、空”,不能依据道德要求只讲应该怎样,否则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不要从概念和理论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离学生近一点,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要借助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道德行为。
最后,注意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行、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校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
三、完善评价机制方面,笔者认为,从道德课程的性质和教育目标上看,道德课程不应只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道德课评估应坚持多样化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与态度,道德思考能力等方面,方法上体现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化(例如笔试)。评估结果用于改善道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是:其道德课评估分为四部分: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道德课评估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包括前三种评估中提到的所有方法。现代德育课的考试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课的考试形式上,针对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小品文,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例如:《就业指导》的考试题是交一份自荐书;《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份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手抄报;《经济政治与社会》采用的是自学+開卷考试的形式。总评的考核采用作业+期中+期末的形式,将作业的比重加大,促使学生做作业。
总而言之,学校德育必须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适应上。吸纳传统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建构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道德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推卸的职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形势的发展要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且要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使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传统道德 德育 课程体系
对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诠释和转化,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怎样在学校德育中落实、使学生消化吸收,则是更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以为,在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方法等形式方面,学校应在设置道德课程、德育实践化、完善评价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一、在专门的儒家德育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韩国现行(第六次教育课程)道德课的目标为:“向学生揭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及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道德矛盾的能力;培养正确合理地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律与自制”。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韩国的现行道德课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韩国的道德课设在小学三年级到高一,各年级的道德课都有这四部分组成。以中学道德课第一册为例,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中对元晓、孔子、李湟的介绍;“传统生活习俗”中有关于孝与敬老的内容;“现代社会与传统道德”中还包括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传统道德的今天、传统道德的内容等。
我国道德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思品课的形式存在的,没有专门的传统道德课程。中学阶段德育课程已转化为政治课,伦理道德教育大幅缩减。虽然在现阶段设置专门的儒家德育课程尚待专家论证,但在德育课中加大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比重当无异议。
二、科学的教育哲学思想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现代化原则,正确界定人才的现代化德育规格,人才德育规格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的素质要求,而且包括现代意义上的全球观念,现代化观念,改革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民主政治观念等观念素质,这些观念素质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观念素质,这些现代化观念不是自发产生的,它主要依靠德育课程系统培养产生的。
(二)尊重德育主体的原则。其实社会与德育主体是辨证统一关系,德育服从社会需求和德育服从德育主体的需求是统一的,只有当德育把社会需要和德育主体的需要统一起来,才是完美德育。
(三)综合性原则。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科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快,大量传统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综合课程,对塑造学习主体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效率起了重要作用。德育课程编制必须遵循综合性的原则,采用综合编制的模式,即在编制的指导思想上把主体的德育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相综合,以形成新的德育主体的人文素质为宗旨;在编制内容上把思想政治知识和历史知识、生物环保知识、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等相融合,形成新的德育课程知识内容;在课程编制模型上,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线式模型,也不是改良的螺旋式模型,而是综合上述模式特点的“直线—螺旋式”模型,既兼顾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又兼顾学习主体的螺旋式认知规律。
三、在德育与实践结合方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时,不能“一刀切”,不能“高、大、空”,不能依据道德要求只讲应该怎样,否则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德育工作不要从概念和理论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离学生近一点,提出问题小一点,回答问题实一点。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德育,要借助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相关的情景,要依赖于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要靠特定情境中的受教育者的反省、自责、自律等深层次的精神搏击过程,才能形成他的道德理念,进而转化为其外显道德行为。
最后,注意在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行、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校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
三、完善评价机制方面,笔者认为,从道德课程的性质和教育目标上看,道德课程不应只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道德课评估应坚持多样化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与态度,道德思考能力等方面,方法上体现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化(例如笔试)。评估结果用于改善道德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是:其道德课评估分为四部分: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道德课评估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包括前三种评估中提到的所有方法。现代德育课的考试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课的考试形式上,针对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小品文,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例如:《就业指导》的考试题是交一份自荐书;《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份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手抄报;《经济政治与社会》采用的是自学+開卷考试的形式。总评的考核采用作业+期中+期末的形式,将作业的比重加大,促使学生做作业。
总而言之,学校德育必须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适应上。吸纳传统道德中的有益成分,建构与市场经济具有同一性的道德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推卸的职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形势的发展要求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且要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各方面素质,使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