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习作教学的创新途径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先前施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失,我们教师大脑中的作文教学观念和课堂作文训练的方法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症结。
  
  1 传统作文教学诟病的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将作文教学仅仅当做一种技能技巧训练,将写作简单地看做是语言的应用和掌握,只注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培养与探索,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建构和培养,步入了作文教学的误区,其主要表现在——
  1.1 阅读例文仿作文。许多学生的阅读,主要是读课文、优秀作文,看人家这么写自己也这么写,看人家写什么自己也跟着写什么。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例文只是一个例子,目的是引发大家的思维。然而,有的学生在写作中却把课文中学过的构思方法和一些段落或语句,改头换面地搬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甚至有的语文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还有意识地把那种作文当做优秀范例指导学生,以致学生在写作时,作文中都可见课文的影子。文贵创新,如果老是套用和重复别人,还谈何创新?这是永远不可能写好作文的,其思维永远不可能走向理性,走向深刻,走向成熟。
  1.2 追求技巧造作文。写作文要讲究技巧,但不能过分,不能为技巧而技巧。但有些教师、学生过分讲究技巧,在技巧上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叙说的时候必须模仿例文的条理,必须讲究“总——分——总”的结构顺序,结尾必须点题,或者呼应开头等。如此编造出来的作文,必定不可能真实,其斧凿痕迹必定很重,作文也往往十分拘谨。更严重的是,学生作文时思维腾飞的翅膀被套上了枷锁。
  1.3 搜集材料搭作文。这是话题作文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一些长期在作文中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在作文之前,总是大量收集伟人轶事和名人名言,有的还分门别类,分爱国、立志、勤奋、节俭、情操、治学等十几类,罗列若干个材料让自己在作文中选择。他们把写作文看做是搭积木,把事前收集到的文字材料大量地堆积到作文本上,写出来的作文中,开头一个观点,中间两三个材料,(或一正一反,或一中一外,或一详一略)最后几句概括性的总结,或照应开头,或重申观念。应该说,这是一种畸形的写作能力,学生并没有学会真正的作文技巧和能力。
  1.4 应付考试背作文。学生在考试前背作文,这早已是一些学生公开的秘密了。所背的作文通常是报刊上已经发表过的优秀习作。为了应付考试,有的把写人的、记事的等都各背了几篇,有的则设法改头换面地套用,以便使背下来的一篇作文能对付多个题。作文训练,除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训练对生活的独特的发现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感应。由于作文可背,并有可能获得好成绩,有的学生就完全放松了平时观察积累和思考,对新的生活漠不关心,对新的事物熟视无睹,作文考试成了赌场。运气好,背着了考试作文,就能拿到高分。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写作流弊,在作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致力于捕捉生活,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写作超越工具理性,从“奉命而作”转变为“一吐为快”呢?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将作文教学由以往的“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回归作文的人本意义!
  
  2 推行人本主义作文教学的可行措施
  
  2.1 立足以生为本,引导学生面向自己的内心情感。张志公先生说:作文教学要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自然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想我们的作文练习,为了意义“硬装”进“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不成文的作文标准。写家乡的变化,必须写上“从家乡的变化中,听到了祖国前进的脚步声”;记一件,小事,结尾得有“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什么什么道理……”如此种种,恰恰是作文写作的硬伤。继续执迷不悟,将积重难返!“文为心声”是说文章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抒写自己体验过、经历过的生活与场景。情动于文,这样的文字才能达到“风含情,水含笑”的效果。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写作者,他的生活经历和置身其中的这个喧嚣的世界,都会给他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一个诚实的写作者,首先需要面对的不是他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是他的内心生活,做到“我笔写我心”。
  2.2 立足以生为本,引导学生面向自己的真实生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文力忌写些不熟悉、不知道的内容。放眼自己身边的学生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戚离散,只要来自生活、发乎真情,作文就能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丰富的认识和情感来源于认知主体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这就要求作文不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议论。首先必须立足自己的生活实际,不仅要仿佛“看到”、“听到”、“触到”、“嗅到”或“尝到”所描之物、所写之人、所绘之状,还要达到“神与物游”、“人与文合”的更高境界,将自己的情感与在生活中观察得到的感觉和知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人文合一”的境地。
  2.3 立足以生为本,引导学生面向宽广复杂的社会空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朋友、邻居、老师,人人可叙。课外活动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与缺陷,这些项目应进入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指导范围。引领学生进人社会大课堂,培养现代意识,充分利用学校乃至社会的有利条件。进入社会生活的写作大课堂。带领学生面向社会生活,立足社会生活,描写社会生活,向学校广播站、学校内外报纸刊物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渊查报告、参加文娱活动编写剧本,等等。通过写作提高能力、陶冶性情,通过活动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2.4 立足以生为本,引导学生面向自己美好的未来。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自主去邀游于知识的海洋。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要引导学生写作文,首先就要让学生热爱生活,着眼未来。热切关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变化,培养广泛的兴趣,丰富生活的积累,通过他们的观察和体验,使自己受到教育、激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拼搏进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进取过程中辛劳的汗水和成功的喜悦,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达到情感厚积薄发的境界。这佯才能写出材科扎实、内容丰满、感情真挚、催人向上的动人篇章来,将学生训练作文和培养孩子学做人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我们塑造完美健全人格的育人同的。
  
  3 推行人本主义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面对现有的作文教学推行改革,应当向两个方向开放和延伸:一是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二是向学生的心灵世界。把写作视为通向心灵之路,把写作视为表现内心渴望的窗口,写作就同到了它真正的原点。通过这样的写作引导,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心的冲动,驱使自己不得不写。当然,写作必然有生涩凝滞之处,然而一旦写成,郁积胸中的情思如泉水从容流淌。该是何等酣畅淋漓!
   语文研究性学习条件下的人本主义作文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的学习主体和发展主体。现代社会需要健康、积极的人格心理,学校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人本主义作文教学既是完成学校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过程中。将彻底改变原先作文教学中的“八股”,产生一篇篇充满活力、体悟深刻的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必须明确复习的三个阶段,即要重视课标、教材、样题、基础;要抓好重点、热点、突破难点的专题复习;要落实综合能力训练,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复习时突出注意四个要求,即复习思想上要端正认识,面向全体;复习内容上要依标据本,夯实双基;复习方法上要研究试题,注重方法,突出重点,低付高效;复习策略上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群体性、有效性、指导性。这样才能提高复习效果,取得优异成绩。  【关
期刊
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大,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变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引导作用应更多地体现在为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有诱导性的学习氛围;二要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使学生对学习对象、学习本身产生浓厚兴
期刊
学生自主发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质疑,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问老师、问同学,从而达到正确理解的行为。鼓励学生自主发问的情形在数学课、科学课中较为常见,而在语文课中就非常难得了。那么,语文课是否需要让学生自主发问呢?笔者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理由有二:   一是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钟启泉先生认为:“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成长。”可见,学生才是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6页—49页。  【教学目标】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每年有12个月和每月有多少天;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知道平年和闰年,并会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学前准备】教师,日历一本、多媒体课件、为
期刊
当你打开数学新教材,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入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
期刊
1 低年级大阅读的“多功能”意义    1.1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语文教材上的每一篇文章,相当于数学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练习必不少。对于数学学科,为了巩固知识点,检验知识掌握的牢固同程度,足针对例题进行演算。而语文学科,则应该在课堂内外安排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把语文书作为一个例子,在此基础上,把教材读厚读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人们常说:在游泳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增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意识,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现实性主题。树立环保意识、掌握保护环境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观代公民必备的科学义化素质。在少先队员中广泛地开展环境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在推进少年儿童教育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 少先队开展环保教育的策略    1.1 举行“环保”主题队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少先队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主要通过
期刊
创新一词是创立与创造的意思。朱棣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因此,创新思维又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还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和条件。如何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
期刊
百年中山时刻牢记“: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宗旨,紧紧围绕“学做幸福的师生,打造学习型团队,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创建班代化小学”的办学目标,以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上海市体育先进单位为起点,坚持立足课堂主阵地,搭建主题活动舞台,课内课外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新艺术、科技、体育教育的模式,探索素质教育的载体,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锻炼学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主动参与,能否形成和谐的、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