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释“立法化”的反思

来源 :中国商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要 由于法律自身的局限行,使得在法律适用中必须要进行解释。本文首先是对于我国司法解释的由来进行了整理,然后对司法解释“立法化”所造成的后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以归类,并论述了我国法律解释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 法律解释权 司法解释 立法化
   一、问题的由来——司法解释的前世今生
   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解决具体案件时,对如何应用法律所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阐释和说明。1979年《人民法院组织法》通过之后,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就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问题,有权作出有效力的解释。1981年通过的《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決议》在法律解释权的配置问题上实现了分权与多元化的转变。这里规定的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属于对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它的效力要低于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即具体应用问题的解释不得与立法解释的基本精神相违背。
   2007年,最高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这个规定是在宣告,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对待司法解释应该像对待法律一样。司法解释已成为最院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以法律为基础而进行的部门性立法。其性质已不再属于对法律条款的文字含义和文字表达的技术性阐释,而是逐步扩大到整个法律文本,最后演变成脱离原有的法律文本甚至文件系统所指向的法律调整框架和调整范围的“准立法行为”[ 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法商研究.2003(2):3.]。成就了现今的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
   二、问题的影响——一次无奈引发的“蝴蝶效应”
   (一)司法解释内容的创制性导致法制体系的混乱,法制统一难以维系
   从实践中看,司法解释的名称分为“解释”、“规定”、“批复”等多个种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解释”和“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都抛开了解释法律应用问题这一原本的功能,而是抛开原来法律的规定,任意的予以所谓的“解释”,导致解释比法律理解起开歧义更多甚至与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担保法解释》,其中有多处违背担保法的规定。就这样的解释,何谈法制统一?
   (二)司法解释方式的主动性违背司法被动的基本原则,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公正
   司法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司法的被动性,即所谓的“不告不理”。我国的法律出台之后,紧随其后就会出现各种“解释”、“实施条列”、“指导意见”等诸如此类,这就打破了法院的消极中立的地位,是法院既成为规则的适用者又成为法律的制定者。而且他们的“解释”不会受到任何的司法审查和监督。这必然导致解释的专断性和严重的部门保护主义,从而使得法律的权威性受到损害。
   (三)司法解释程序的集权性妨碍了司法独立的实现,剥夺了当事人的上诉权
   我国在审判权设置上,上下级法院是监督的关系。这种设置是为了保证各级法院能够独立审理案件而不受到上级法院的干预。但是当最高人民法院行使法律解释权时,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这种监督关系便演化为领导关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破坏的司法独立,让所有的“疑难、复杂”案件都上到最高院去决定。这样既然最高院都决定了,那当事人的上诉权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已经没有上诉的必要了。当事人的诉权就这样被实质剥夺了。
   四、问题的解决——一个无言的结局
   面对司法解释“立法化”这个现象,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一种更合理的存在方式。在现有司法解释完善的理论中,大多数学者都主张对司法解释进行限制。在主体上,大家的看法是认为最高院做司法解释的主体不合适,应该划分给具体个案的法官。审判组织是针对案件作出裁判的主体,它是由法官组成的并根据法官个人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确定判决结果的,所以法院的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才是司法解释的主体。[ 董皞 我国司法解释体制及其改革刍见 《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第23页。]除此之外,很多学者还提出了提高判例的地位。在对于法律解释的权力主体上,有的主张取消立法解释,让法律解释的主体一元化,仅法院对法律具有解释权。另外在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释的问题上,有人主张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的“大法官议会”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置大法官会议,或者把当前的审判委员会改组成大法官会议,专门进行法律解释。
   学者们对于司法解释的出路的做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对我国法律解释体系构建的积极探索。但从操作上看,把司法解释权交给法官,若是法官解释错了谁来承担责任?把判例引入我国司法裁判中,会不会与传统成文法精神相悖?取消立法解释,那么是不是要赋予司法机关以立法权?构建“大法官议会”制度,对于司法解释来说是不是换汤不换药?在我看来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就是司法权的过于主动会侵夺到立法权,而分权原则是现今是国家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之一。司法权的性质决定了其基本的职责是裁判案件、解决法律纠纷,造法不过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已。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博登海默所指出的那样,司法机关主要不是为制定法律而设的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先已存在的法律来解决争端。
   对于我国的现实而言,不论是采取哪种方式解决司法解释“立法化”问题,都必须逾越相当的阻碍。错案追究制度对法官裁判的捆绑、审委会决策制度对法官独立审案的干扰、人民代表个案监督制度对司法独立的冲击……对于阻碍无力改变的前提下,任何的“设想”都是空想。所以就只剩下一声叹息——个无言的结局。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企业的竞争经历了多个阶段。当今企业特别关注对品牌形象的建设, 以此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市场上的众多企业先后遭遇品牌危机,中国也进入品牌危机高发期。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 品牌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企业品牌危机现状出发,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一、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界定  (一)学者对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界定  对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我国学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所谓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指数个行为人并无共同的过错而因为行为偶然结合致同一受害人遭受同一损害。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是指数人之间没有意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对于民生而言,行政诉讼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是为民请命的正义之剑,还是不堪一击的花瓶摆件?本文希望通过对行政诉讼的阐释来讨论现行的行政诉讼体制是如何实现对民生的保障的以及什么样的行政诉讼才能实现维护民生的本意。  关键词 行政诉讼 民生 行政訴讼法  举凡教育、医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要 博客,又名网络日志,其为公民抒发言论、交流思想提供了理想的平台。然而博客中时有发生的侵犯名誉权案件却不容忽视,且其发展趋势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公众人物之间的名誉权纠纷,而扩展到包含普通公民的名誉权案件。如何界定利用博客侵犯名誉权的构成,认定侵权责任的构成,以及确定相应的免责事由是本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2      摘 要 中介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介组织的发展状况已成为衡量社会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中介组织目前已经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推进,中介组织的作用日益凸现,譬如,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在需要有第三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近年来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频繁出现的种种网络犯罪行为,已经向我们发起了挑战。但仅靠技术与管理的手段是不能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如何从立法上完善网络犯罪进而防范和制止日益增加的网络犯罪行为,成为现代犯罪刑事法律对策研究领域的紧要课题。  关键词 网络犯罪 立法  一、网络犯罪概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国内每年亲子鉴定的具体案件数量与日俱增,申请开展亲子鉴定项目的司法鉴定机构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对于亲子鉴定的法律规制却仍是我国法律的空白点,我国急需一个亲子关系法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在亲子鉴定所涉及的繁多的权利之中,应以未成年人的权利为核心,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以未成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要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拥有的最经常的一种权力,目前很多学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关系研究深入,但对于司法权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尊重这一领域却涉足不深,争议颇多。以下从司法实践和立法中司法权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尊重等方面阐述自我的拙见。   关键词 司法 行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要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环境侵权行为的日益增多不仅严重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还造成了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精神损害。但中国关于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并无明确规定,这使许多受害人得不到充分及时的救济,因而对中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民事再审程序又称为审判监督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能够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当事人。当事人申请再审,由法院审查后决定再审,实际上再审程序的启动权仍然属于法院。而法院、检察院的再审启动权,均属于公权力的范畴。法院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