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以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典雅而驰名中外,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民族风格,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智慧和力量。
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全面介绍故宫建筑的说明类文章。说明类文章的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篇文章最初是为广播而写的,是一篇广播稿,其意图就是通过广播让听众既对故宫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并从中感受古代人民的创造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这样,作者在写作时更多的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于是在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上,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就要比一般的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从作者的意图本位出发,结合文本自身所固有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找出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感受作者洋溢其中的自豪感。
3.把握重点段落,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29届奥运会,让2008年的北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座美丽的、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和旅游,假如来到北京,故宫是非去不可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每次来到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来参观,他曾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北京。”可见故宫在这位大国国务卿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故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二、解读“写什么”
1、在文章中找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给故宫平面示意图,填上相应的建筑物名称。
(投影:故宫平面示意图及全景图)
2、把握故宫建筑特征:
1)从刚才示意图的填写及故宫全景图的观看,故宫的建筑留给你怎么样的感觉?课文中哪句话写出故宫建筑的特点呢?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文章第一节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的说明这个特点?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呢?
明确:“城中之城”既说明了它地处“北京的中心”,又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有城一样的规模,城一样的布局,城一样的建筑。从紫禁城城墙的高度,宫城的形状、占地面积、宫殿的数量,三大殿所在位置,太和殿的规模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规模之宏大壮丽;从金水河上的汉白玉石桥,三大殿边缘栏杆上的雕刻,太和殿正中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殿顶的四道垂脊、正中藻井的雕金蟠龙、梁枋间的彩画等这些姿态各异,色彩绚丽的工艺中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建筑之精美;从紫禁城东西南北城门的设置,城墙上角楼的建造,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外观上看却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等到都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布局之统一。
三、解读“怎样写”
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栏目中播出,播出以后反响很好。
(1)广播的对象是听众,因此作者在写作广播稿时,首先考虑的是听众,如何做到让听众听了内容后能过耳不忘呢?
明确: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必须要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这样听众听了后才能过耳不忘,实现广播的目的。
(2)课文作为一篇非常成功的广播稿,来介绍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群,作者有没有做到这些要求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明确: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按照空间方位顺序逐次介绍,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重点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同时在具体介绍时,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有详有略。因此,文章怎样写首先是考虑到文章是为谁而写的,要有“读者”的意识。
四、解读“为什么写”
1、作者写这一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让听众听了广播之后,对故宫的建筑有所了解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意图呢?
明确:黄传惕在谈到关于写作《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因此,作者在此文章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
2、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这种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呢?请读出这种感情来。
明确:“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从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历史的角度写出这是独一无二的建筑,表达出了历史的自豪感。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人们了解这宏伟的建筑群后的感受,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
3、作者为什么在这座建筑群中蕴含着如些深厚的情感呢?读课题《故宫博物院》,你认为怎样的地方才算得上博物院呢?为什么称故宫是博物院?
明确:集中收藏着大量的艺术品的地方。这些艺术品蕴含着某种文化,通过这些艺术品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世界,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作者认为故宫的建筑就是博物院,是艺术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故宫建筑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1)读课文④——⑨节,思考:
①这部分是介绍故宫的主体——三大殿,可以说是故宫的心脏,我们首先从整个建筑布局中我们发现这些建筑的位置有何特点?运用哪些建筑材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明确: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等,这些都有浓郁民族味道。
②再看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是以龙为主要内容呢?
明确:在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形态各异的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龙是皇权的象征,封建统治者宣扬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所以设计都以龙的图腾为主,龙象征着皇权。
③再看殿前的摆设,都摆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摆这些东西?
明确:殿前都摆有香炉、铜龟、铜鹤等,这些布置象征着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这一切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2)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位置,材料选择,殿内的装饰及其摆设我们可体会到故宫建筑的整体特点,为什么要如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呢?
明确: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皇帝是天之骄子,是威严显赫的,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宏大壮丽才能显示皇帝的重威,建筑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已认同,《礼记•礼器第十》中讲:“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又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规定从宫室、器皿的大小,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的厚薄都有等级的区别,越大越高贵。在宫室、庙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筑群的规模和房屋之高低为贵贱的标准。如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教师小结:建筑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建筑是一曲凝固的乐章,它弹奏出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故宫的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难怪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
这些精美的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藏族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将宫殿、寺庙与灵塔融于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白族的门楼通常使用泥雕、木雕、石刻、彩绘、凸花砖等材料,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投影:布达拉宫、白族的门楼图片)
因此,我们读这些建筑类的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这些建筑的特点,更要借助语言文字读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它以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典雅而驰名中外,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文化的基本特点和民族风格,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智慧和力量。
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全面介绍故宫建筑的说明类文章。说明类文章的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根据作者自己的介绍,这篇文章最初是为广播而写的,是一篇广播稿,其意图就是通过广播让听众既对故宫的建筑特点有所了解,并从中感受古代人民的创造性精神,激发民族的自豪感。这样,作者在写作时更多的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于是在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上,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就要比一般的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因此,本篇文章的教学从作者的意图本位出发,结合文本自身所固有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找出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学习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感受作者洋溢其中的自豪感。
3.把握重点段落,理解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29届奥运会,让2008年的北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座美丽的、有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观光和旅游,假如来到北京,故宫是非去不可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每次来到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来参观,他曾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北京。”可见故宫在这位大国国务卿心目中的地位。那么,故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二、解读“写什么”
1、在文章中找方位词及表游踪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给故宫平面示意图,填上相应的建筑物名称。
(投影:故宫平面示意图及全景图)
2、把握故宫建筑特征:
1)从刚才示意图的填写及故宫全景图的观看,故宫的建筑留给你怎么样的感觉?课文中哪句话写出故宫建筑的特点呢?
明确: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文章第一节中有一个词非常形象的说明这个特点?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呢?
明确:“城中之城”既说明了它地处“北京的中心”,又可让人看到故宫的规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寻常,有城一样的规模,城一样的布局,城一样的建筑。从紫禁城城墙的高度,宫城的形状、占地面积、宫殿的数量,三大殿所在位置,太和殿的规模等,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规模之宏大壮丽;从金水河上的汉白玉石桥,三大殿边缘栏杆上的雕刻,太和殿正中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殿顶的四道垂脊、正中藻井的雕金蟠龙、梁枋间的彩画等这些姿态各异,色彩绚丽的工艺中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建筑之精美;从紫禁城东西南北城门的设置,城墙上角楼的建造,三大殿规模不同、用处不同,外观上看却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等到都可以体会到故宫建筑群的布局之统一。
三、解读“怎样写”
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栏目中播出,播出以后反响很好。
(1)广播的对象是听众,因此作者在写作广播稿时,首先考虑的是听众,如何做到让听众听了内容后能过耳不忘呢?
明确: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必须要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这样听众听了后才能过耳不忘,实现广播的目的。
(2)课文作为一篇非常成功的广播稿,来介绍这样一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群,作者有没有做到这些要求呢?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明确: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按照空间方位顺序逐次介绍,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重点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同时在具体介绍时,总说和分说相结合,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有详有略。因此,文章怎样写首先是考虑到文章是为谁而写的,要有“读者”的意识。
四、解读“为什么写”
1、作者写这一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让听众听了广播之后,对故宫的建筑有所了解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意图呢?
明确:黄传惕在谈到关于写作《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有这样一段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因此,作者在此文章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
2、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这种对祖国的爱和民族的自豪感呢?请读出这种感情来。
明确:“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从故宫博物院的规模、历史的角度写出这是独一无二的建筑,表达出了历史的自豪感。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以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人们了解这宏伟的建筑群后的感受,表达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
3、作者为什么在这座建筑群中蕴含着如些深厚的情感呢?读课题《故宫博物院》,你认为怎样的地方才算得上博物院呢?为什么称故宫是博物院?
明确:集中收藏着大量的艺术品的地方。这些艺术品蕴含着某种文化,通过这些艺术品能让人们了解到一个世界,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作者认为故宫的建筑就是博物院,是艺术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故宫建筑这个窗口可以了解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1)读课文④——⑨节,思考:
①这部分是介绍故宫的主体——三大殿,可以说是故宫的心脏,我们首先从整个建筑布局中我们发现这些建筑的位置有何特点?运用哪些建筑材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明确:故宫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在故宫的中轴线上,这种严整的布局,以及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同中有异、不同组建筑物之间讲究对比与呼应,使得故宫的布局严整而不失于死板,这都是我国传统审美观的表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有汉白玉石桥、汉白玉栏杆、琉璃瓦等,这些都有浓郁民族味道。
②再看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是以龙为主要内容呢?
明确:在建筑物上的雕饰,都雕的是形态各异的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龙是皇权的象征,封建统治者宣扬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所以设计都以龙的图腾为主,龙象征着皇权。
③再看殿前的摆设,都摆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摆这些东西?
明确:殿前都摆有香炉、铜龟、铜鹤等,这些布置象征着国家长治久安,江山永保,这一切都表达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2)从故宫博物院的建筑位置,材料选择,殿内的装饰及其摆设我们可体会到故宫建筑的整体特点,为什么要如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建筑呢?
明确: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皇帝是天之骄子,是威严显赫的,是至高无上的,只有宏大壮丽才能显示皇帝的重威,建筑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自古以来就已认同,《礼记•礼器第十》中讲:“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又说:“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规定从宫室、器皿的大小,死后坟头的高低,棺椁的厚薄都有等级的区别,越大越高贵。在宫室、庙堂的建造中,又以建筑群的规模和房屋之高低为贵贱的标准。如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王朝。他的臣下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打下天下就大兴土木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
教师小结:建筑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建筑是一曲凝固的乐章,它弹奏出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它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故宫的建筑的本身就是一座艺术的宝库,从这里我们可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难怪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
这些精美的建筑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就会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藏族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物,它将宫殿、寺庙与灵塔融于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白族的门楼通常使用泥雕、木雕、石刻、彩绘、凸花砖等材料,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投影:布达拉宫、白族的门楼图片)
因此,我们读这些建筑类的说明文,不仅要了解这些建筑的特点,更要借助语言文字读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