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如何有效地改革完善国有银行经营机制以提高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国有银行;改革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2-0034-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金融业的强弱对支撑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非常重要。在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变革背景下,全面有效地改革、完善金融经营体制,对我国金融应对国际竞争意义重大。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国有银行,在加快其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改善监督管理的方式,是我国今后能否全面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
一、快速有效地改革、完善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
(一)尽快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国有银行的改制过程中,建立健全权利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推动深化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明晰化、多元化改革。在管理层的选择方面,应改变公司决策及管理人员由政府指定的传统方式,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过渡,真正实现董事会成员由股东派出,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由董事会聘任,并向董事会负责。从目前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来看,还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传统体制的烙印尚未完全消除。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仍是政府行政委派制而非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二是从产权结构上分析,在国际战略投资参股比例的约束下,除了国家直接参股外,基本上是中金、三峡、国电等国有企业参股并控股,究其性质也是国家股。由此可见,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即使是改制后的国有银行仍难以快速有效适应国际竞争。三是国有企业作为各方利益的代表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必然难以有效实施对国有资产全方位的管理与考核,可能最终形成国有资产管理失控。至于吸引个人或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对经营决策权的影响力,可能难以对改制后国有银行的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方式、方法产生根本影响。
(二)改革和创新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
除加强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合作,搞好人才培训与储备外,应着力解决如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尽快完善国有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风险评估体系、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形成闭合式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差异性发展战略、业务规则、会计制度、授权授信管理制、内部审计体制、责任追究制以及报告制度,狠抓落实,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建立科学的产权人对资产委托经营或改制银行的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价值取向,将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推进国有银行内部机构重组、组织再造,改革和创新经营机制。目前,国有银行基本上仍然实行总、分、支横向块块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以分行为利润核算单位,各分行独立运作、分散经营,市场区域分割。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内部弊端也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分散、管理效率不高、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这不符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就国有银行而言,应尽快构建起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体制:一是尽快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业务线为主导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强化集约化经营意识,精简合并内部机构和管理层次,实行扁平化管理,再造总、分行的责、权、利,调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推行风险管理体制的专业化、垂直化改革。三是根据自身优势,强化市场开拓意识,确立适合国有银行发展的业务领域,创新并培育金融产品,推行市场缝隙发展、差异化以及混业经营战略。四是在内部运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上,确保前台与后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不断提高整体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三)积极改进国有银行经营模式,稳步推进市场化发展。
1.积极引入混业经营模式。由于进入我国市场的金融机构大多是预备长期参与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银行集团,拥有丰富的全球化经验和混业经营经验。从全球化金融实践来看,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对此,我国既要积极改进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又要稳妥审慎地推动混业经营的有效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竞争能力。
2.稳步推进中间市场发展。在分业经营的制约下,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结构单一且链条脱节,为提高银行运行的安全性,尝试建立有效的金融产品闭合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当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其资产难以快速变现,因此,为平稳度过危机,应促进资产二级市场如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尽快建立与发展。据了解,财政部正在着手研究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社科院金融所李扬也认为:要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在未来的改革中,首先要以发展债券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性金融市场;其次针对我国经济总量大、企业层次多和企业数量大的现状,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的建设,如公开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
3.充分发挥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央银行已实现了从调控货币供应量向调控利率货币管理模式的转变,要逐步扩大并深化利率市场化,尤其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成果,稳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善外部市场环境。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政府体制改革,优化服务于利率市场的经济环境。二是完善国有银行的改革,真正使之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或盲目竞争者。三是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对货币调控的方法、措施与手段。
二、积极推进金融制度与监管体系的改革
(一)完善金融制度改革,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纵观现状,我国建立的以“三法”为基础的金融制度体系,与国际先进的金融制度体系相比,略有差距。对此,一是加快存款等保险制度建设,保护各方利益,防止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国家经济的稳定。二是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经济制度的配套改革,努力推进信用建设、中介管理,健全社会有效的评价体系。三是按国民待遇,尽快梳理改革国有银行的税收制度,减少税赋,提高国有银行的自我积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机构重组,构建严密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国有银行的未来。一是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在国有银行改制中,应尽快明确金融国有资产出资者统一代表,研究并建立新的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股权的监管方式、方法,改进国有股权监管缺位或错位的现状,建立与之适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以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履行对国有股权的监督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实现国有股权代表与行业监管者的绝对分离,加快国有银行监事会隶属银监会的改革步伐。二是深化对政策性银行改革。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应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现状,如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执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表明,我国应尽快将国有政策性银行的机构重组、经营范围重组提到战略日程上来,整合并有效配置资源,切实研究由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性补贴办法,进一步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积极推动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整合。
到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的形成。面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巴塞尔协议Ⅱ》过渡(自我评估期)期日趋临近。在这种背景下,在未来2年时间内,应着重解决金融监管的执行力问题。一是适应金融市场开放以及国际先进银行混业经营的态势,认真研究混业经营、资本约束、资产规模、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下的金融监管工作内涵,改变带有计划性、行政性的管理方式,积极借鉴核心原则,提高监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推进有效的监管。二是根据监管业务的变化,积极稳妥地推行监管机构重组与改革,整合监管资源,提高对金融监管效率和一次性覆盖率水平。三是提高对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监管的鉴别能力,处理好监管与服务,认真研究外资银行“国内分业、国外混业”而对中资银行的深远影响。四是要改进监管手段,有效提升反映力、指导力和控制力。
只有这样,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外资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才能使国有银行的改革整体全面推进,才能主动做到有备无患地迎接挑战,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竞争。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
[关键词] 金融;国有银行;改革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02-0034-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国家金融业的强弱对支撑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非常重要。在金融全球化与银行业变革背景下,全面有效地改革、完善金融经营体制,对我国金融应对国际竞争意义重大。作为金融业主体的国有银行,在加快其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改善监督管理的方式,是我国今后能否全面有效应对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
一、快速有效地改革、完善国有银行的经营理念
(一)尽快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国有银行的改制过程中,建立健全权利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着力推动深化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明晰化、多元化改革。在管理层的选择方面,应改变公司决策及管理人员由政府指定的传统方式,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过渡,真正实现董事会成员由股东派出,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由董事会聘任,并向董事会负责。从目前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来看,还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征,传统体制的烙印尚未完全消除。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仍是政府行政委派制而非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二是从产权结构上分析,在国际战略投资参股比例的约束下,除了国家直接参股外,基本上是中金、三峡、国电等国有企业参股并控股,究其性质也是国家股。由此可见,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即使是改制后的国有银行仍难以快速有效适应国际竞争。三是国有企业作为各方利益的代表将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必然难以有效实施对国有资产全方位的管理与考核,可能最终形成国有资产管理失控。至于吸引个人或国际战略投资者参股对经营决策权的影响力,可能难以对改制后国有银行的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方式、方法产生根本影响。
(二)改革和创新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
除加强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合作,搞好人才培训与储备外,应着力解决如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尽快完善国有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风险评估体系、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内部绩效考核体系,形成闭合式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差异性发展战略、业务规则、会计制度、授权授信管理制、内部审计体制、责任追究制以及报告制度,狠抓落实,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建立科学的产权人对资产委托经营或改制银行的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价值取向,将高管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二是推进国有银行内部机构重组、组织再造,改革和创新经营机制。目前,国有银行基本上仍然实行总、分、支横向块块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以分行为利润核算单位,各分行独立运作、分散经营,市场区域分割。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内部弊端也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分散、管理效率不高、整体优势难以有效发挥,这不符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就国有银行而言,应尽快构建起与国际先进银行接轨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体制:一是尽快完善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业务线为主导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二是强化集约化经营意识,精简合并内部机构和管理层次,实行扁平化管理,再造总、分行的责、权、利,调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推行风险管理体制的专业化、垂直化改革。三是根据自身优势,强化市场开拓意识,确立适合国有银行发展的业务领域,创新并培育金融产品,推行市场缝隙发展、差异化以及混业经营战略。四是在内部运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上,确保前台与后台、经营与管理的分离,不断提高整体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三)积极改进国有银行经营模式,稳步推进市场化发展。
1.积极引入混业经营模式。由于进入我国市场的金融机构大多是预备长期参与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银行集团,拥有丰富的全球化经验和混业经营经验。从全球化金融实践来看,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对此,我国既要积极改进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又要稳妥审慎地推动混业经营的有效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竞争能力。
2.稳步推进中间市场发展。在分业经营的制约下,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结构单一且链条脱节,为提高银行运行的安全性,尝试建立有效的金融产品闭合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当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其资产难以快速变现,因此,为平稳度过危机,应促进资产二级市场如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尽快建立与发展。据了解,财政部正在着手研究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问题。社科院金融所李扬也认为:要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在未来的改革中,首先要以发展债券市场为重点,大力发展基础性金融市场;其次针对我国经济总量大、企业层次多和企业数量大的现状,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的建设,如公开交易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
3.充分发挥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杠杆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中央银行已实现了从调控货币供应量向调控利率货币管理模式的转变,要逐步扩大并深化利率市场化,尤其银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成果,稳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改善外部市场环境。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政府体制改革,优化服务于利率市场的经济环境。二是完善国有银行的改革,真正使之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或盲目竞争者。三是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对货币调控的方法、措施与手段。
二、积极推进金融制度与监管体系的改革
(一)完善金融制度改革,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纵观现状,我国建立的以“三法”为基础的金融制度体系,与国际先进的金融制度体系相比,略有差距。对此,一是加快存款等保险制度建设,保护各方利益,防止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和国家经济的稳定。二是加快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可兑换等经济制度的配套改革,努力推进信用建设、中介管理,健全社会有效的评价体系。三是按国民待遇,尽快梳理改革国有银行的税收制度,减少税赋,提高国有银行的自我积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机构重组,构建严密的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国有银行的未来。一是明确金融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在国有银行改制中,应尽快明确金融国有资产出资者统一代表,研究并建立新的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股权的监管方式、方法,改进国有股权监管缺位或错位的现状,建立与之适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以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切实履行对国有股权的监督管理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实现国有股权代表与行业监管者的绝对分离,加快国有银行监事会隶属银监会的改革步伐。二是深化对政策性银行改革。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同时,应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现状,如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执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表明,我国应尽快将国有政策性银行的机构重组、经营范围重组提到战略日程上来,整合并有效配置资源,切实研究由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性补贴办法,进一步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和政策性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积极推动行业监管体制改革,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整合。
到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监管模式的形成。面对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巴塞尔协议Ⅱ》过渡(自我评估期)期日趋临近。在这种背景下,在未来2年时间内,应着重解决金融监管的执行力问题。一是适应金融市场开放以及国际先进银行混业经营的态势,认真研究混业经营、资本约束、资产规模、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下的金融监管工作内涵,改变带有计划性、行政性的管理方式,积极借鉴核心原则,提高监管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推进有效的监管。二是根据监管业务的变化,积极稳妥地推行监管机构重组与改革,整合监管资源,提高对金融监管效率和一次性覆盖率水平。三是提高对金融创新与违规经营监管的鉴别能力,处理好监管与服务,认真研究外资银行“国内分业、国外混业”而对中资银行的深远影响。四是要改进监管手段,有效提升反映力、指导力和控制力。
只有这样,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放开,外资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才能使国有银行的改革整体全面推进,才能主动做到有备无患地迎接挑战,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竞争。
(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