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的重要心理要素之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丰富的情感,语文课有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就语文科的特点而言,我认为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材中挖掘情感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从作品中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感悟生命,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套路,如介绍作者、解释字句、扫清文字障碍;分析重点句法要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确实,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但长此以往所形成的负面作用却不容勿视——没有重视和珍惜学生的感受欲望,将教材篇目所蕴含的情感与学生本身具有的感受能力割裂开来。这样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要善于创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意境,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感悟至深。如教《敬畏生命》一文,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大树为了延续生命而不停地借助风力飘送种子这一自然现象之后,感悟到“生命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为生命执着的追求而深深地折服和敬畏。教《热爱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的本质在于死”这一句话,我就列举了一些名人生死不渝的故事,激发他们要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并摘抄了一些易懂的名言赠给他们,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雷锋的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感悟到生之伟大,使自己的生活过得丰盈充实。教《安塞腰鼓》一文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使他们从振奋人心的腰鼓表演中体会到生命的激情与力量的壮美,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语文教材选取的篇章大都是文情并茂的。它是物、景、人、情融为一体的产物,蕴涵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再现。如《闰土》中表现的儿时的友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表现的师生之情;《荷花淀》中互相关爱的夫妻之情,及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唐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中的正义之情、爱国之情……这情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处理课文中流露的情感,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二、从教师语言中传递情感
情是教育的根,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通过语言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做到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就更能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所讲的道理就更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从而使师生心心相印。
声情并茂才能更有效地传递情感、传授知识。但声情并茂并不是提高嗓子,矫揉造作,而是要发自肺腑的真情。比如语文课中要以课文中某高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动情。自己动情,才可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动情,语言就会有感情的冲击波。这种感情的冲击波是肺腑心声的吐露,能叩开学生的心扉。如《七根火柴》主人公无名战士牺牲的场景十分感人,教师如果重复“真伟大,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不仅不能感染学生,而且会损坏人物的形象。此时此刻,在启发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如果满怀感情地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遗言更是心声的表露。一般说,一个人临死之前留下的遗言多半是自己的后事和子女家庭安排,而无名战士用尽力气所说的却是:‘这,这是,大家的’,‘你把它带给……’,死神没有让他把最后一句话说完,但从他的手势,从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们能深刻领会到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留给自己的无私忘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光华四射!”效果就大不一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就从茫茫草原移植到学生心中,学生感情的潮水就会涌上心头。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可见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
三、从作文中诱发情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科中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作文育人。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带着感情去构思成文。优秀的文章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呼唤,让学生的喜、怒、哀、乐宣泄于纸上,这就要求鼓励学生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去观察世界、去感悟生活,并且勇敢地将自己的真情表现出来。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作文教学时,更应该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我十分注重感情的酝酿和投入。当布置学生写“的爱”半命题作文时,我事先设计了一段导语,其中有这样几句:“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成长,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些,我们正在感受到,老师、父母,甚至陌生人的爱,有些,我们正在期盼着,无私、真诚,甚至永恒的爱……”最真的感情能带给学生最真的感受。读完导语,同学们似乎找到了爱的源泉,充满了爱的激情,顿时,课堂上挥笔疾书,一篇篇情感洋溢的文章出现在我眼前。因此,我认为:要求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当讲解叩动学生心弦,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时,教学艺术的明灯才会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四、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这是由有声语言是课堂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朗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训练、智力发展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的任务,都要求朗读来直接完成或配合完成。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渗透朗读者的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学生来说,经常进行生动的朗读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感情、神韵气势,能够加强感受,加深理解,加以吸收,不仅可以提高听、读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说、写能力。
言者,心之声也。朗读的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运动的外部形式,朗读者只有在对作品内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写作背景有深刻感受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如朱德同志在《母亲的回忆》中追叙了母亲一生勤俭的美德,坚韧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意识,以及对子女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要尽忠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来报答母亲的革命感情。作品对母亲的歌颂,也是对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的歌颂,作品表现的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交织在深厚的阶级感情之中,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感恩之心,又体现在盡忠于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上。这种深化了的中心思想,决定了朗读的基调应该是深切回忆、挚诚歌颂和决心尽忠。母亲一生热爱劳动的美德和坚强性格贯穿着全文,因此,朗读全文也应以歌颂为主。在这个基点上,注重感情的变化。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是悲痛的,叙述母亲勤劳善良、教育子女的事迹是深沉的,是发自内心的歌颂。写地主趁大年除夕逼着搬家,母亲有着强烈的反感,朗读者也应抱着对地主的强烈的憎恨和对佃户的深切的同情。写母亲支持作者从事革命活动,应该饱含激情的朗读。写作者决心尽忠朗读的语调应该肯定和加重。这些各个局部的具体感应统一于一点,就是“爱”,爱母亲,爱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爱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全篇应该读出深厚的阶级感情。因此,教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景物画面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朗读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读书面文字,而是更富有感染力更具吸引力的艺术再现。让学生的感情融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一、从教材中挖掘情感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从作品中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感悟生命,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而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约定俗成的套路,如介绍作者、解释字句、扫清文字障碍;分析重点句法要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确实,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但长此以往所形成的负面作用却不容勿视——没有重视和珍惜学生的感受欲望,将教材篇目所蕴含的情感与学生本身具有的感受能力割裂开来。这样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因此,教师要善于沟通和融合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经验,要善于创造情感交融的教学意境,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感悟至深。如教《敬畏生命》一文,在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大树为了延续生命而不停地借助风力飘送种子这一自然现象之后,感悟到“生命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为生命执着的追求而深深地折服和敬畏。教《热爱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的本质在于死”这一句话,我就列举了一些名人生死不渝的故事,激发他们要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并摘抄了一些易懂的名言赠给他们,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雷锋的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感悟到生之伟大,使自己的生活过得丰盈充实。教《安塞腰鼓》一文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使他们从振奋人心的腰鼓表演中体会到生命的激情与力量的壮美,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语文教材选取的篇章大都是文情并茂的。它是物、景、人、情融为一体的产物,蕴涵着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再现。如《闰土》中表现的儿时的友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表现的师生之情;《荷花淀》中互相关爱的夫妻之情,及奋勇杀敌的爱国热情;《唐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中的正义之情、爱国之情……这情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处理课文中流露的情感,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二、从教师语言中传递情感
情是教育的根,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通过语言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做到声情并茂。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就更能激发学生,感染学生,所讲的道理就更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从而使师生心心相印。
声情并茂才能更有效地传递情感、传授知识。但声情并茂并不是提高嗓子,矫揉造作,而是要发自肺腑的真情。比如语文课中要以课文中某高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动情。自己动情,才可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教师动情,语言就会有感情的冲击波。这种感情的冲击波是肺腑心声的吐露,能叩开学生的心扉。如《七根火柴》主人公无名战士牺牲的场景十分感人,教师如果重复“真伟大,真了不起”这样的语言,不仅不能感染学生,而且会损坏人物的形象。此时此刻,在启发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如果满怀感情地说:“言为心声,一个人的遗言更是心声的表露。一般说,一个人临死之前留下的遗言多半是自己的后事和子女家庭安排,而无名战士用尽力气所说的却是:‘这,这是,大家的’,‘你把它带给……’,死神没有让他把最后一句话说完,但从他的手势,从他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我们能深刻领会到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亡留给自己的无私忘我的精神,这种精神光华四射!”效果就大不一样。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就从茫茫草原移植到学生心中,学生感情的潮水就会涌上心头。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可见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
三、从作文中诱发情感
作文教学是语文科中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作文育人。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带着感情去构思成文。优秀的文章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呼唤,让学生的喜、怒、哀、乐宣泄于纸上,这就要求鼓励学生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去观察世界、去感悟生活,并且勇敢地将自己的真情表现出来。通过作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感情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而作文教学时,更应该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我十分注重感情的酝酿和投入。当布置学生写“的爱”半命题作文时,我事先设计了一段导语,其中有这样几句:“爱,是非常珍贵而又奇妙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爱,它伴随着我们成长,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同时我们也都在献出自己的爱,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有些,我们正在感受到,老师、父母,甚至陌生人的爱,有些,我们正在期盼着,无私、真诚,甚至永恒的爱……”最真的感情能带给学生最真的感受。读完导语,同学们似乎找到了爱的源泉,充满了爱的激情,顿时,课堂上挥笔疾书,一篇篇情感洋溢的文章出现在我眼前。因此,我认为:要求学生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当讲解叩动学生心弦,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时,教学艺术的明灯才会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四、从朗读中体会情感
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这是由有声语言是课堂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朗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训练、智力发展和情感教育三方面的任务,都要求朗读来直接完成或配合完成。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渗透朗读者的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学生来说,经常进行生动的朗读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感情、神韵气势,能够加强感受,加深理解,加以吸收,不仅可以提高听、读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说、写能力。
言者,心之声也。朗读的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运动的外部形式,朗读者只有在对作品内容、作者当时的思想和写作背景有深刻感受和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造。如朱德同志在《母亲的回忆》中追叙了母亲一生勤俭的美德,坚韧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意识,以及对子女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表达了要尽忠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来报答母亲的革命感情。作品对母亲的歌颂,也是对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的歌颂,作品表现的感人至深的母子之情,交织在深厚的阶级感情之中,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感恩之心,又体现在盡忠于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上。这种深化了的中心思想,决定了朗读的基调应该是深切回忆、挚诚歌颂和决心尽忠。母亲一生热爱劳动的美德和坚强性格贯穿着全文,因此,朗读全文也应以歌颂为主。在这个基点上,注重感情的变化。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是悲痛的,叙述母亲勤劳善良、教育子女的事迹是深沉的,是发自内心的歌颂。写地主趁大年除夕逼着搬家,母亲有着强烈的反感,朗读者也应抱着对地主的强烈的憎恨和对佃户的深切的同情。写母亲支持作者从事革命活动,应该饱含激情的朗读。写作者决心尽忠朗读的语调应该肯定和加重。这些各个局部的具体感应统一于一点,就是“爱”,爱母亲,爱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爱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全篇应该读出深厚的阶级感情。因此,教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景物画面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朗读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读书面文字,而是更富有感染力更具吸引力的艺术再现。让学生的感情融入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之中,以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