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总理强调:"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真正面对社会需求,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特长,也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实施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其首创是德国的选课制。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
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选课制。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其课程参照当时的哈佛大学,也是采用的学分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的是前苏联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自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高校以及职业学校的部分院校率先开始了改学年制为学分制的试点工作。
中国是拥有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明确提出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2008年我国有 14767所中等职业学校、1184所高等职业学校,在校中职生2056万,高职生900多万,各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校生人数增加以后,给教学管理带来的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招生100万人,招生规模近750万。2006年秋全国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实施学分制试点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这也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后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已普遍推行了学分制,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它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但学分制的推行给传统教育教学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分制的重点是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导致的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与管理复杂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学分制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课程管理、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管理等各个方面。
(一)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学校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多考虑行业、岗位的需要,而忽视了受教育者本身的需要。课程类型上多数是必修课,即使开设选修课,其种类也很少,多属于对专业课的补充,学生选择的余地小。课时安排不当,必修课课时过多,任意选修课的课时过少。
课程专业面窄。随着各专业的指向加强,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学生知能结构单一、适应性差。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二)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显不足。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生均占有量在逐年减少,给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必须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作保障。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班级的界限,需要更多的公共教室,需要配备更多的仪器设备和其它硬件设施,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则需要更多的图书数据、阅览场所和更多的上网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训基地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就会难于满足专业实习教学工作正常良好的开展。加强学生能力训练,需要更多的技能训练场所和实训设备。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选择授课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学生选择教师。另一方面,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也将制约学校发展。为了使学分制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还存在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手段。而且只教一门课程。实行学分制不仅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还要不断开发体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范应用的新课程,這就要求教师能上多门课程,有承担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缺乏"双师型"教师。部分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小,专业对口的教师缺乏。缺乏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偏高的教师,很多不愿在教学上创新、进取。这就制约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要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选修课程存在不会选和选不好的问题。学生从原来的学校为他设计、安排好教学内容和进度,转变为自我设计、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期望,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在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时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
学生成绩管理面临新问题。在学分制模式下,每个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课程,每门课程还需要管理先修成绩、正常修读成绩和重修成绩,并且允许学生多次重修成绩不理想的同一门课程。同一门课的重修成绩可能不只一个,因此给成绩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学籍管理面临新问题。学分制允许学生转修专业,这就打破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状况,学生在学期间可能转换班级,这些给学籍管理造成困难。
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重点是教学管理。针对学分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管理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对于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学分制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管理
针对重必修轻选修的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学分制后在课程管理中应当注意加强基础课,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及增强应用能力、扩大知识面的各种实训操作选修课供学生灵活选择。
拓宽专业面,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开设好专业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想,由对口招生为主转变到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上来,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二)教学资源配置
实行学分制需要有充分的硬件设施作为物质基础,不仅要求数量增加,还要求多样化。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实习场地应尽量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需要。
首先,改善办学条件要落实到教育经费保障方面,政府应增加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其次,学校也要加大投入。在实验室、实训场地和微机室建设上更多投入,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用人单位也乐于接收。再次,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对实训设备等教学设施进行整改,建立更高质量的硬件基础。第四,加强区域之间、校校之间联合。不同学校的同类或同一专业设备有的宽松闲置,有的紧缺简陋。校校之间联合使职教资源利用效率高,能有效缓解紧缺、短少矛盾,避免出现闲置、错置、浪费等问题,促进中职学校的联动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要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教师队伍建设,并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职业道德、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内容是很重要的,而新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要更新观念,将"教师行业联系"排在比"教学"更重要的位置。今后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必须走出校园,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职业领路人。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校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实训的指导能力,在青年教师中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四)教学常规管理
完善选课制,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并建立导师制。导师针对选课选不好不会选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进行学分制知识的培训,让学生建立学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学分的方法。
教师教学形式由传授变换为引导。实行学分制学生由被动学习行为转化为主动学习行为,学分制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即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
运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 在学分制模式下,同一门课的重修成绩可能不只一个,这就要运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学生成绩计算机管理系统应包括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并且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处理,以生成被学业警告的学生名单等信息。
学生学籍管理由班级管理转向个人管理。实施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由班级管理转向个人管理,教学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和学生考核结果,做好学分认定、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通知学生,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中等职业学校自2006年開始实施学分制试点工作,学校学分制有序推进,目前已普遍推行了学分制。虽然学分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学分制,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它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在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不但是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的重大变革,它的实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去正视它、研究它,解决它。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必须改变模式,即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大,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袁红兰.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Z].2008,(6).
[4]程华东.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Z].复旦教育论坛,2004.
[5]赵春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研究与探索[R].2006,(10).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01,(8).
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真正面对社会需求,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和提高学生特长,也有利于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的实施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末,其首创是德国的选课制。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分制,是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哈佛大学得以确立的。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发展的个别差异视为教育的基础,把个人的和谐、自由发展视为教育的直接目的。
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选课制。抗战时期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其课程参照当时的哈佛大学,也是采用的学分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的是前苏联的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自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高校以及职业学校的部分院校率先开始了改学年制为学分制的试点工作。
中国是拥有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明确提出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2008年我国有 14767所中等职业学校、1184所高等职业学校,在校中职生2056万,高职生900多万,各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校生人数增加以后,给教学管理带来的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学分制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在2005年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招生100万人,招生规模近750万。2006年秋全国107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实施学分制试点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业学校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这也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后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已普遍推行了学分制,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它对职业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但学分制的推行给传统教育教学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分制的重点是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导致的教学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与管理复杂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学分制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课程管理、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常规管理等各个方面。
(一)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学校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多考虑行业、岗位的需要,而忽视了受教育者本身的需要。课程类型上多数是必修课,即使开设选修课,其种类也很少,多属于对专业课的补充,学生选择的余地小。课时安排不当,必修课课时过多,任意选修课的课时过少。
课程专业面窄。随着各专业的指向加强,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导致学生知能结构单一、适应性差。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气息。
(二)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显不足。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生均占有量在逐年减少,给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必须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作保障。选修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班级的界限,需要更多的公共教室,需要配备更多的仪器设备和其它硬件设施,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则需要更多的图书数据、阅览场所和更多的上网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机会。实训基地建设上经费投入不足,就会难于满足专业实习教学工作正常良好的开展。加强学生能力训练,需要更多的技能训练场所和实训设备。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在选择课程的同时选择授课教师,没有一定数量的师资,无法形成竞争机制,难以实现学生选择教师。另一方面,没有一定质量的教师,开不出更多更好的选修课,也将制约学校发展。为了使学分制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还存在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手段。而且只教一门课程。实行学分制不仅要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还要不断开发体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范应用的新课程,這就要求教师能上多门课程,有承担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缺乏"双师型"教师。部分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小,专业对口的教师缺乏。缺乏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偏高的教师,很多不愿在教学上创新、进取。这就制约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要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四)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选修课程存在不会选和选不好的问题。学生从原来的学校为他设计、安排好教学内容和进度,转变为自我设计、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期望,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在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课程时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
学生成绩管理面临新问题。在学分制模式下,每个学生可以选修不同的课程,每门课程还需要管理先修成绩、正常修读成绩和重修成绩,并且允许学生多次重修成绩不理想的同一门课程。同一门课的重修成绩可能不只一个,因此给成绩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学籍管理面临新问题。学分制允许学生转修专业,这就打破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的状况,学生在学期间可能转换班级,这些给学籍管理造成困难。
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的重点是教学管理。针对学分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管理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对于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学分制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管理
针对重必修轻选修的问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学分制后在课程管理中应当注意加强基础课,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及增强应用能力、扩大知识面的各种实训操作选修课供学生灵活选择。
拓宽专业面,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职业技术教育要发展,开设好专业是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办学思想,由对口招生为主转变到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上来,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努力办出专业特色。
(二)教学资源配置
实行学分制需要有充分的硬件设施作为物质基础,不仅要求数量增加,还要求多样化。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房、实习场地应尽量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需要。
首先,改善办学条件要落实到教育经费保障方面,政府应增加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其次,学校也要加大投入。在实验室、实训场地和微机室建设上更多投入,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用人单位也乐于接收。再次,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对实训设备等教学设施进行整改,建立更高质量的硬件基础。第四,加强区域之间、校校之间联合。不同学校的同类或同一专业设备有的宽松闲置,有的紧缺简陋。校校之间联合使职教资源利用效率高,能有效缓解紧缺、短少矛盾,避免出现闲置、错置、浪费等问题,促进中职学校的联动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要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教师队伍建设,并以此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职业道德、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内容是很重要的,而新的时代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要更新观念,将"教师行业联系"排在比"教学"更重要的位置。今后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必须走出校园,了解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成为学生的第一个职业领路人。
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校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实践实训的指导能力,在青年教师中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
(四)教学常规管理
完善选课制,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并建立导师制。导师针对选课选不好不会选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进行学分制知识的培训,让学生建立学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学分的方法。
教师教学形式由传授变换为引导。实行学分制学生由被动学习行为转化为主动学习行为,学分制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即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
运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 在学分制模式下,同一门课的重修成绩可能不只一个,这就要运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学生成绩计算机管理系统应包括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并且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处理,以生成被学业警告的学生名单等信息。
学生学籍管理由班级管理转向个人管理。实施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由班级管理转向个人管理,教学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和学生考核结果,做好学分认定、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通知学生,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中等职业学校自2006年開始实施学分制试点工作,学校学分制有序推进,目前已普遍推行了学分制。虽然学分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学分制,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它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在中职学校实行"学分制",不但是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而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的重大变革,它的实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去正视它、研究它,解决它。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必须改变模式,即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大,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袁红兰.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Z].2008,(6).
[4]程华东.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Z].复旦教育论坛,2004.
[5]赵春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研究与探索[R].2006,(10).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