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句子翻译是高考的一个考点,考查的虽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出题老师选择文言句子都是独具慧眼,他们选择那些有语法现象的句子來考核考生。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理解是翻译的基础,二要有语境意识。大部分学生只是注意文言句子的大概意思,而不能把握翻译的要领,孤立地翻译这个句子本身,而不懂得句子来源于文段,应把句子回归到原文中,才能符合原文的语境。三要做到“信” “达” “雅”。“信”就是准确表现原文意思,不随便、不遗漏、不臆测、不歪曲、不随便增添意思;“达”就是句子畅达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文笔优美得体,否则就是曲解文意。本着从课文中积累、归纳,课外不断的强化、练习的观点,谈谈教学过程的一点心得。
一、实词的把握决定了译文的质量。翻译实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音节词替代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决定,当然除了现代汉语一些词保留古汉语词的意思之外
例: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自然界的变化有规律,不回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
2.词语置换法
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换须翻译的文言词。
例:若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译时“若”换成“如果”, “众”换成“军队”。
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
3.古今意义的变化
就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是扩大还是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产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取古义。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属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在古代是中性词,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道德品质低劣。
翻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再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句中的“中国”属词义扩大,在古代指中原地区,在此指国都长安之中。
翻译:美妙的乐声感动了素女和江娥,李凭在国都长安中弹奏箜篌。
4.保留原词法
古文中有很多同形同义的词,翻译时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特别是些国号、帝名、人名、官名、物名,保留不譯。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中淹《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的郡守。
5.具体语境推测法
有的词一词多义,翻译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依据前后语境来推测。
例: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句中的“济”有接济、成功、渡过、利用等意义,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这里应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空、天意、万物主宰等义项,这里应取“天意”。
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二、关键虚词的翻译马虎不得。虚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必须翻译的虚词
A.具有实词意思的义项要译出定义,如“之”“其”等。
B.有的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与之互换的词,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互相调换,如“之”“而”“以”等。
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A:起到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于”作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者”为定语后置句,不译。
B:表停顿作用的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平吾。“也”在句子中表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C:表修饰。例:余与四人拥火而入。“而”表修饰,可不译。
D:起铺助音节、衬字作用。例:“久之,乃去”。句中的“之”放在形容词后面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
E:句首发语词,可不译。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发语词,可不译。
在虚词翻译时,能译出时要尽量译出,不能翻译不到强行硬译,不然会弄巧成拙、多此一举。
三、特殊句式的翻译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翻译时应该调整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翻译:我欺骗谁了?欺骗天了吗?
2.状语后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徘徊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
3.省略句中,省略了双宾语中的宾语,翻译时应补出
例:为击破沛公军。译: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4.被动句
例: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这不是曹孟德困于周郎的地方吗?
除此以外,文言文中的被动句还有“见……于”
例:吾长见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等。
另外,还应处理好一些文言常识。
1. 如称谓
对自己的谦称(仆、不才);对长辈的敬称(子、夫子、先生、公、君、大人);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小子、竖子)。
2.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在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可译“边疆”。
3.注意一些偏义复词的古今差异
例:死生,昼夜事也。译:死是很平常的事。句中的“生”无义。
4.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也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还有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总之在复习巩固中应加强两方面的强化,一是积累性质:重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有一些重要虚词,固定结构;二是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词类活用,各类句式。只有反复的巩固强化,在练习中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才能在高考的实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词的把握决定了译文的质量。翻译实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单音节词替代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根据它们的特点来决定,当然除了现代汉语一些词保留古汉语词的意思之外
例: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自然界的变化有规律,不回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
2.词语置换法
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换须翻译的文言词。
例:若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译时“若”换成“如果”, “众”换成“军队”。
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
3.古今意义的变化
就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是扩大还是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产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取古义。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鄙”属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在古代是中性词,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道德品质低劣。
翻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再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句中的“中国”属词义扩大,在古代指中原地区,在此指国都长安之中。
翻译:美妙的乐声感动了素女和江娥,李凭在国都长安中弹奏箜篌。
4.保留原词法
古文中有很多同形同义的词,翻译时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特别是些国号、帝名、人名、官名、物名,保留不譯。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中淹《岳阳楼记》)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的郡守。
5.具体语境推测法
有的词一词多义,翻译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依据前后语境来推测。
例: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句中的“济”有接济、成功、渡过、利用等意义,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这里应取“成功”的意思,“天”有天空、天意、万物主宰等义项,这里应取“天意”。
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二、关键虚词的翻译马虎不得。虚词的翻译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必须翻译的虚词
A.具有实词意思的义项要译出定义,如“之”“其”等。
B.有的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与之互换的词,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互相调换,如“之”“而”“以”等。
例: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A:起到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于”作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者”为定语后置句,不译。
B:表停顿作用的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平吾。“也”在句子中表停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C:表修饰。例:余与四人拥火而入。“而”表修饰,可不译。
D:起铺助音节、衬字作用。例:“久之,乃去”。句中的“之”放在形容词后面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
E:句首发语词,可不译。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发语词,可不译。
在虚词翻译时,能译出时要尽量译出,不能翻译不到强行硬译,不然会弄巧成拙、多此一举。
三、特殊句式的翻译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翻译时应该调整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翻译:我欺骗谁了?欺骗天了吗?
2.状语后置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徘徊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
3.省略句中,省略了双宾语中的宾语,翻译时应补出
例:为击破沛公军。译: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4.被动句
例: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这不是曹孟德困于周郎的地方吗?
除此以外,文言文中的被动句还有“见……于”
例:吾长见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等。
另外,还应处理好一些文言常识。
1. 如称谓
对自己的谦称(仆、不才);对长辈的敬称(子、夫子、先生、公、君、大人);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小子、竖子)。
2.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在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可译“边疆”。
3.注意一些偏义复词的古今差异
例:死生,昼夜事也。译:死是很平常的事。句中的“生”无义。
4.准确翻译互文现象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也不以己悲,也不以己喜”。还有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
总之在复习巩固中应加强两方面的强化,一是积累性质:重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有一些重要虚词,固定结构;二是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词类活用,各类句式。只有反复的巩固强化,在练习中不断提高翻译能力,才能在高考的实战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