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父母退休,我想要尽尽孝心,便带着父母登上了飞往海南的飞机,没想到,这次旅行成了我们走遍中国的第一步。在带着父母去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美好,也因为代沟,产生过一些小小的摩擦,闹出了不少笑话。
作息不同步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作息时间,平时工作朝九晚五,我不得不早起,到了假期,没有一天不想多睡一会儿。不过跟爸妈旅行,我的作息基本上跟早睡早起划等号了。去海边登山,要四五点钟起床去看日出。到大都市,要五六点钟逛早市。甚至在周边没有景点的度假村,也要早起,因为“酒店送了50一张的早餐券,再不起就赶不上了”。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啊,不早起多浪费钱。”“看看表,现在都几点了。”父母每天有一万种方法劝我早起。当然,还有那句老话:“你是来旅游的,不是来躺在旅馆睡觉的。”
一般来说,早起对应着早睡。我们一家人会最早回到酒店洗漱,彻底告别过去不健康的作息时间,为第二天的早起做好充分准备。晚上9点一到,催我收起手机的他们,特别像高中时代的班主任。
对于两代人作息观念的不一致,我的经验是在做行程规划时,要挑选合适的旅馆。如果旅馆附近有景点或本地市场可以让爹妈早上起来自己先转转。如果是长途的旅行,也可以尽量订早一点的机票或火车票向下一个城市转移,这样在忙碌了一早上后,可以在飞机或火车上补补觉。
体能不同步
和父母一起去旅行时,与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一起迎接我的,还有接二连三的景点。在游览各个景点这件事上,爸妈都拿出了当年上山下乡的毅力与决心。那些在我们年轻人看来,翻不过的山、迈不动的腿,到了他们那里,都不过是“两步路”的事。
景点行程一定要安排的满满的,让父母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但是交通也要方便,比如景点与景点之间最好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否则要租车或打车,不要让父母过于奔波。
我觉得旅行就是为了放松心情,最舒服的方式就是睡到自然醒。而爸妈觉得旅行是为了增长见识,这么多地方可能都是“这輩子最后一次来”了,自然需要行程紧凑,多看一点是一点。
口味不同步
“带爸妈旅游最头疼的事儿,是摸不清他们的胃口。”连《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都为此头疼,更别说我这样的普通人了。
我妈妈喜欢吃当地特色,只要家乡能吃到的东西她就不吃,而有的父母就喜欢吃家乡菜,找不到家乡菜宁可回去做饭。我见过很多老年人到了美国不吃西餐,指名要吃中餐。若有老干妈、热水和泡面这三大救命法宝做后盾,用“我吃不习惯”这样的理由拒绝异国菜肴能说得更坦然。
一路上爸妈不仅自己严格饮食,在他们眼中的我也仿佛是消化功能脆弱的孩童。“别在小摊乱买瞎吃!你以为外国小贩不用地沟油?这肉带血丝怕是没烤熟吧……哎哟快放下,酸奶太凉喝完闹肚子……”爸妈一面生气,一面把泡着枸杞的保温杯塞到我手里,然后从包里翻出洗好并用保鲜袋装好的若干水果。
审美不同步
自从有了数码相机,父母的拍照热情与日俱增。同样的景,他们可以更换三到五个细微的姿势,并配以人数上的增减,以达到充分利用景区景物的目的。“多拍几张,全身半身的都要,后面的建筑要拍全了啊!”“去那儿!有山有水,对对对站那儿别动。”“天下第一这块石碑来一张,快过去。”“那边小黄花多好看啊,换个姿势,活泼点!”对于爸妈来说,旅游的精髓就在于拍照留影。人、景、多角度全方位都要抓拍到。正门、石碑、花圃、地标性建筑一个不能落。他们总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万事万物皆风景,而万事万物也都值得你与它们合照,这与我们年轻人的想法又有所差异。
说到底,爸妈拍来拍去,还是为了一件事——发朋友圈。在朋友圈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景区永远都显得钟灵毓秀,汗流浃背筋疲力尽的一家人也必须神采奕奕。
消费不同步
每当我怀着一颗想为爸妈付款的火热之心,他们都会用强烈抗拒来泼冷水。因此坐缆车上山,打车回酒店,在景区买个冰激凌都是“乱花钱”的行为。但唯独买华而不实的纪念品和特产,才是物有所值。平时买把香菜都要砍价的老妈能在保健品面前豪掷千金,而老爸抓起一款玉石手串端详片刻,默不作声地掏出银行卡刷了两万块钱。
待到旅途结束回到家中,旅途中那些鸡飞狗跳的琐事,爸妈似乎全都忘记了。“我儿子带我去了巴厘岛,那水蓝得特好看,拍了一堆照片”“这几天吃的龙虾个头有胳膊那么长,肉还特嫩”“喏,闺女给买的生肖项链,现场定制的,背后还刻了我生日”明明爸妈在旅途中时常不满意,跟亲朋好友讲起那段经历却是眉飞色舞。
同样一段旅行,爸妈乐在其中,儿女可能是苦不堪言,而年轻人一旦随心所欲,爸妈又可能浑身不自在。归根结底,还是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决定了两代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消费观乃至价值观。差异就摆在这里,摩擦也在所难免,但这样与爸妈磨合相处,一家人常出去旅游,也是一种无需言说的爱。
作息不同步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作息时间,平时工作朝九晚五,我不得不早起,到了假期,没有一天不想多睡一会儿。不过跟爸妈旅行,我的作息基本上跟早睡早起划等号了。去海边登山,要四五点钟起床去看日出。到大都市,要五六点钟逛早市。甚至在周边没有景点的度假村,也要早起,因为“酒店送了50一张的早餐券,再不起就赶不上了”。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啊,不早起多浪费钱。”“看看表,现在都几点了。”父母每天有一万种方法劝我早起。当然,还有那句老话:“你是来旅游的,不是来躺在旅馆睡觉的。”
一般来说,早起对应着早睡。我们一家人会最早回到酒店洗漱,彻底告别过去不健康的作息时间,为第二天的早起做好充分准备。晚上9点一到,催我收起手机的他们,特别像高中时代的班主任。
对于两代人作息观念的不一致,我的经验是在做行程规划时,要挑选合适的旅馆。如果旅馆附近有景点或本地市场可以让爹妈早上起来自己先转转。如果是长途的旅行,也可以尽量订早一点的机票或火车票向下一个城市转移,这样在忙碌了一早上后,可以在飞机或火车上补补觉。
体能不同步
和父母一起去旅行时,与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一起迎接我的,还有接二连三的景点。在游览各个景点这件事上,爸妈都拿出了当年上山下乡的毅力与决心。那些在我们年轻人看来,翻不过的山、迈不动的腿,到了他们那里,都不过是“两步路”的事。
景点行程一定要安排的满满的,让父母有一种不虚此行的感觉。但是交通也要方便,比如景点与景点之间最好有直达的公共交通,否则要租车或打车,不要让父母过于奔波。
我觉得旅行就是为了放松心情,最舒服的方式就是睡到自然醒。而爸妈觉得旅行是为了增长见识,这么多地方可能都是“这輩子最后一次来”了,自然需要行程紧凑,多看一点是一点。
口味不同步
“带爸妈旅游最头疼的事儿,是摸不清他们的胃口。”连《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都为此头疼,更别说我这样的普通人了。
我妈妈喜欢吃当地特色,只要家乡能吃到的东西她就不吃,而有的父母就喜欢吃家乡菜,找不到家乡菜宁可回去做饭。我见过很多老年人到了美国不吃西餐,指名要吃中餐。若有老干妈、热水和泡面这三大救命法宝做后盾,用“我吃不习惯”这样的理由拒绝异国菜肴能说得更坦然。
一路上爸妈不仅自己严格饮食,在他们眼中的我也仿佛是消化功能脆弱的孩童。“别在小摊乱买瞎吃!你以为外国小贩不用地沟油?这肉带血丝怕是没烤熟吧……哎哟快放下,酸奶太凉喝完闹肚子……”爸妈一面生气,一面把泡着枸杞的保温杯塞到我手里,然后从包里翻出洗好并用保鲜袋装好的若干水果。
审美不同步
自从有了数码相机,父母的拍照热情与日俱增。同样的景,他们可以更换三到五个细微的姿势,并配以人数上的增减,以达到充分利用景区景物的目的。“多拍几张,全身半身的都要,后面的建筑要拍全了啊!”“去那儿!有山有水,对对对站那儿别动。”“天下第一这块石碑来一张,快过去。”“那边小黄花多好看啊,换个姿势,活泼点!”对于爸妈来说,旅游的精髓就在于拍照留影。人、景、多角度全方位都要抓拍到。正门、石碑、花圃、地标性建筑一个不能落。他们总是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万事万物皆风景,而万事万物也都值得你与它们合照,这与我们年轻人的想法又有所差异。
说到底,爸妈拍来拍去,还是为了一件事——发朋友圈。在朋友圈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景区永远都显得钟灵毓秀,汗流浃背筋疲力尽的一家人也必须神采奕奕。
消费不同步
每当我怀着一颗想为爸妈付款的火热之心,他们都会用强烈抗拒来泼冷水。因此坐缆车上山,打车回酒店,在景区买个冰激凌都是“乱花钱”的行为。但唯独买华而不实的纪念品和特产,才是物有所值。平时买把香菜都要砍价的老妈能在保健品面前豪掷千金,而老爸抓起一款玉石手串端详片刻,默不作声地掏出银行卡刷了两万块钱。
待到旅途结束回到家中,旅途中那些鸡飞狗跳的琐事,爸妈似乎全都忘记了。“我儿子带我去了巴厘岛,那水蓝得特好看,拍了一堆照片”“这几天吃的龙虾个头有胳膊那么长,肉还特嫩”“喏,闺女给买的生肖项链,现场定制的,背后还刻了我生日”明明爸妈在旅途中时常不满意,跟亲朋好友讲起那段经历却是眉飞色舞。
同样一段旅行,爸妈乐在其中,儿女可能是苦不堪言,而年轻人一旦随心所欲,爸妈又可能浑身不自在。归根结底,还是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决定了两代人之间难以调和的消费观乃至价值观。差异就摆在这里,摩擦也在所难免,但这样与爸妈磨合相处,一家人常出去旅游,也是一种无需言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