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确立世界观、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了解社会,更渴望被社会接纳,但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强调自我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计后果,时常有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发生。那么,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历史课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如下特点:一、发案数量大幅上升。进入21世纪,未成年人犯罪每年都呈10%以上的上升势头。二、低龄化势头明显。随着物质条件的改观,信息传播渠道的宽泛,未成年人人生理、心理早熟明显,过去发案年龄多在17岁~18岁,现在提前到15岁~16岁,甚至更早。三、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成人化。现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学会伪造现场,事前有密谋,有的甚至涉及到金融诈骗、绑架等复杂犯罪领域,侵财特征明显,而不再以打架斗殴为主。四、团伙犯罪特征明显。未成年人往往是多人共同作案,相互壮胆,犯罪残忍性上升,对社会破坏性大。从以上资料我们看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在初一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观察“元朝的疆域图”,然后指出图中的“万里石塘”问大家:“同学们知道元朝所说的万里石塘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吗?”有同学指出是今天的南沙群岛。又问:“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就南海问题发生什么分歧吗?”有同学回答道:“有关黄岩岛的争夺”。“那么对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坚决夺回黄岩岛”“消灭菲律宾”……对于后一种回答,我适时的进行了更正:“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不会悍然发动战争。但是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堂课,不仅渗透了法制教育,而且联系了时事政治,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升。
二、历史课渗透法制教育赢遵循的原则
1、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原则。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育内容。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历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而且会把历史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们国家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幫”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导致大批的各级领导人、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等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补充乡土史内容。选择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教育的效度就越大。
2、教育要求的层次性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育能使学生在历史知识逐步增多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根据教育规律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法制教育的德育大纲都对教育有层次之分,这就为法制教育分层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初中学生的法制观正在形成中,教师不可能指望他们在短期转变自己法制观中的某些观点或误区,这就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需要循序渐进的教育。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下面试列举几种
1、正面引导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必须注意阐发“渗透点”,充分开拓“渗透面”,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予以引导。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课时,根据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并联系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和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等,均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的史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2、潜移默化法。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阅读了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的情况:“粮食连年丰收,马车漫山遍野,粮价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夜间不关门也不会被盗,商人携带货物财宝远行也没有危险。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有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比以往少了很多。”学生不仅对唐太宗的开明务实、雄才大略所折服,而且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以法治国(唐太宗实行简法轻刑、让大臣制定出《贞观律》),从而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3、专题讨论法。历史教学中通过专题讨论进行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对有关法制教育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法制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展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专题讨论,先由师生互动对中外历史上的法制文件(文献)进行列表归纳,然后师生通过对列表进行分析总结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课内外结合法。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内教育,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编辑抄写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排练课本剧等等。二是把课内教育内容与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结合,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唱会、演讲会等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教育。
一、历史课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一项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如下特点:一、发案数量大幅上升。进入21世纪,未成年人犯罪每年都呈10%以上的上升势头。二、低龄化势头明显。随着物质条件的改观,信息传播渠道的宽泛,未成年人人生理、心理早熟明显,过去发案年龄多在17岁~18岁,现在提前到15岁~16岁,甚至更早。三、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成人化。现在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学会伪造现场,事前有密谋,有的甚至涉及到金融诈骗、绑架等复杂犯罪领域,侵财特征明显,而不再以打架斗殴为主。四、团伙犯罪特征明显。未成年人往往是多人共同作案,相互壮胆,犯罪残忍性上升,对社会破坏性大。从以上资料我们看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其次,法制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在初一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观察“元朝的疆域图”,然后指出图中的“万里石塘”问大家:“同学们知道元朝所说的万里石塘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吗?”有同学指出是今天的南沙群岛。又问:“大家知道现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就南海问题发生什么分歧吗?”有同学回答道:“有关黄岩岛的争夺”。“那么对菲律宾的挑衅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坚决夺回黄岩岛”“消灭菲律宾”……对于后一种回答,我适时的进行了更正:“我国的外交政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不会悍然发动战争。但是如果菲律宾一意孤行,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中国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堂课,不仅渗透了法制教育,而且联系了时事政治,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提升。
二、历史课渗透法制教育赢遵循的原则
1、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原则。
要在历史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有目的、有系统的发掘历史教材中法制教育的材料,选择教育内容。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选择历史知识与法制教育的接合点。历史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离开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不能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而且会把历史课上成法律课。只有根据史实,把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进去,润物细无声,才能使教育入耳入脑。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当时我们国家由于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四人幫”横行,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导致大批的各级领导人、知识分子、爱国人士等遭到残酷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至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从而让学生明确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于国于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补充乡土史内容。选择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教育的效度就越大。
2、教育要求的层次性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育能使学生在历史知识逐步增多的基础上,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受到启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根据教育规律制定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法制教育的德育大纲都对教育有层次之分,这就为法制教育分层次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初中学生的法制观正在形成中,教师不可能指望他们在短期转变自己法制观中的某些观点或误区,这就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需要循序渐进的教育。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下面试列举几种
1、正面引导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要必须注意阐发“渗透点”,充分开拓“渗透面”,联系学生实际,从正面予以引导。比如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这一课时,根据我国已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逐步加强,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已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实行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违法者无论是官是民,也无论职位高低,一律绳之以法。并联系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和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等,均因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严惩的史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尊严。
2、潜移默化法。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阅读了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的情况:“粮食连年丰收,马车漫山遍野,粮价空前便宜。皇帝励精图治,官吏大多勤谨清廉。城市、乡村社会秩序良好,夜间不关门也不会被盗,商人携带货物财宝远行也没有危险。犯罪人数大大减少,有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比以往少了很多。”学生不仅对唐太宗的开明务实、雄才大略所折服,而且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到了“贞观之治”繁盛局面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以法治国(唐太宗实行简法轻刑、让大臣制定出《贞观律》),从而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3、专题讨论法。历史教学中通过专题讨论进行法制教育,一方面可以对有关法制教育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可以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归纳、整理过程中,使法制教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开展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的专题讨论,先由师生互动对中外历史上的法制文件(文献)进行列表归纳,然后师生通过对列表进行分析总结就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课内外结合法。法制教育的渗透,不应局限在课堂里或书本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引进源头活水,或课内、或课外,或请进来、或带出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课内教育,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编辑抄写历史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排练课本剧等等。二是把课内教育内容与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结合,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唱会、演讲会等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