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改革在我省逐步开展,我校组织了多次课堂改革培训。在培训中思考了学生学习驱动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强化其驱动力。使自己的教学与课堂改革相适应,相发展。
【关键词】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
我校现在正在昌乐二中、洋思中学等知名学校的带动下进行着课堂模式的改革,在各个知名学校的培训会上认真发掘他们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体会。浅显的谈下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驱动力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之间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各不相同,但从来源区分的话可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很多时候是两者的结合体。内在驱动力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积极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动力。也是学习中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些人会觉得学习不是在“炼狱”,而是在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的成长的需要。而外在驱动力则是由于师长、同学、升学压力等对其作用产生的动力。由于并非自身的积极心理,学生在外在驱动力消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放弃。或者由于外在驱动力作用下逐步转变为内在驱动力。面对这样的些情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呢?我以自身的的一些教学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
从内在驱动力来看,很多同学都有。每一个班级中总是能看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拿出自己购买的资料、试题等问我不会做的题目。如果由马斯洛需求理论深层去挖掘,我们不难看出产生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求由低层到高层逐步产生。如图1所示:他们需求是位于最高的顶点,教师只要能继续保证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就可以使其内在的驱动力得到实现,所以我们面对这类学生时应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选择。绝不能在他们知识水平与题目不相称时就否定他们的选择。这时只要能听听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帮助他们找出解决的办法适当时机加以赞扬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反思下我们是否在课堂上准备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呢?如果能在教学中把这部分学生不理解的、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作为课后讨论。集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这样促进了优秀生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后进生向他们靠拢。
当然除了内因外,学生学习也有外因的作用。偏科生现象很多时候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外因原因较为复杂,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外在原因就很复杂。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有这些。
一、升学压力
这是任何学生都将面对的现实。社会、家庭、同学都会对个体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师也应该直面这一现象,并为自己学科有一个心理定位。我所担任的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考考试时生物是考核科目。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更应该坦然面对,这不代表我们该放弃学生同时放弃自己。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去研究每一节课的课标,找到学科与生活的切合点,站到学生的心理位置对待课程中的重难点和找出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能轻松得学,快乐得学。这样反而是缓解学生升学压力的方法。在过去的两年内。我带了三个初中班,在今年开学时很多学生都问我:“初三为什么不开生物课了呢?”站到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正是我们教师幸福所在。
二、兴趣
我这里要说的不是个人兴趣,而是场景兴趣。每一个教师应该都经历过这种现象。在某一节课中,原本对这一科目不太积极的同学突然因为你说的某一段内容突然两眼放光,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你的身上。记得有一节课是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差异。如果仅仅由课本去找他们的不同那么会很枯燥。当时我采用了实物演示,学生用桔子和瘦肉挤压观察现象的方法。当时很明显的发现一个同学看得津津有味,当我提出:“是因为细胞的那种结构不同而产生了这不同现象呢?”这位同学开始翻书找答案,并且很少举手的他说出了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去看待场景兴趣出现时其实是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方法。之后在我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场景兴趣产生的条件。由理解的容易程度、生动、已有知识、参与度及情绪构成。在老的教学模式里出现场景兴趣会很少,教师知识的难易程度成为了学生的难易程度。一堂课中教师同时也是参与度最高的人,但学生就只是一个听众。在昌乐二中和洋思中学里是没有这种现象出的。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解惑者。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呢?如果在班级总体较差的情况下“课程标准”就不是一堂课的标准了。而应该考虑的是学情,把标准降一些又有何不可?只要学生能懂、愿意去学。那么日积月累他们学到的东西也就会很多。否则反而是拔苗助长之势。当然现在科学技术手段进入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光影方式不但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将抽象理论形象话。同时也是现代电子社会背景下学生喜闻乐见得学习方式。
三、同学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同学,他们之间有很多关系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竞争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用表哥的一件事教育我。表哥每天放学都是从学校小跑回到家里。其父母问他原因。他说:“我先到家里就可以比某某某多看几分钟书”。所以竞争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驱动力。那么我们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建立这种机制。可以在课堂的中把能力比较相近的学生分组,在一定时间内去比较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对表现较好的同学加以奖励。去看看课改较早的学校。他们的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了这样竞争的机制。以上是自己在课堂改革培训和自己教育经历的一些感悟。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发展重要手段。因此,也希望能在课堂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
我校现在正在昌乐二中、洋思中学等知名学校的带动下进行着课堂模式的改革,在各个知名学校的培训会上认真发掘他们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体会。浅显的谈下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驱动力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之间的联系。
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各不相同,但从来源区分的话可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很多时候是两者的结合体。内在驱动力是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积极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动力。也是学习中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生学习的动力。这些人会觉得学习不是在“炼狱”,而是在吸收养分满足自身的成长的需要。而外在驱动力则是由于师长、同学、升学压力等对其作用产生的动力。由于并非自身的积极心理,学生在外在驱动力消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就放弃。或者由于外在驱动力作用下逐步转变为内在驱动力。面对这样的些情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呢?我以自身的的一些教学活动说说自己的想法。
从内在驱动力来看,很多同学都有。每一个班级中总是能看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拿出自己购买的资料、试题等问我不会做的题目。如果由马斯洛需求理论深层去挖掘,我们不难看出产生的原因和处理的方法。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求由低层到高层逐步产生。如图1所示:他们需求是位于最高的顶点,教师只要能继续保证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就可以使其内在的驱动力得到实现,所以我们面对这类学生时应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选择。绝不能在他们知识水平与题目不相称时就否定他们的选择。这时只要能听听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帮助他们找出解决的办法适当时机加以赞扬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反思下我们是否在课堂上准备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呢?如果能在教学中把这部分学生不理解的、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作为课后讨论。集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这样促进了优秀生的积极性,也带动了后进生向他们靠拢。
当然除了内因外,学生学习也有外因的作用。偏科生现象很多时候就是这个原因。我觉得外因原因较为复杂,不同的学生学习的外在原因就很复杂。我认为比较突出的有这些。
一、升学压力
这是任何学生都将面对的现实。社会、家庭、同学都会对个体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教师也应该直面这一现象,并为自己学科有一个心理定位。我所担任的是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考考试时生物是考核科目。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更应该坦然面对,这不代表我们该放弃学生同时放弃自己。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去研究每一节课的课标,找到学科与生活的切合点,站到学生的心理位置对待课程中的重难点和找出解决的办法。让学生能轻松得学,快乐得学。这样反而是缓解学生升学压力的方法。在过去的两年内。我带了三个初中班,在今年开学时很多学生都问我:“初三为什么不开生物课了呢?”站到教师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正是我们教师幸福所在。
二、兴趣
我这里要说的不是个人兴趣,而是场景兴趣。每一个教师应该都经历过这种现象。在某一节课中,原本对这一科目不太积极的同学突然因为你说的某一段内容突然两眼放光,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到你的身上。记得有一节课是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差异。如果仅仅由课本去找他们的不同那么会很枯燥。当时我采用了实物演示,学生用桔子和瘦肉挤压观察现象的方法。当时很明显的发现一个同学看得津津有味,当我提出:“是因为细胞的那种结构不同而产生了这不同现象呢?”这位同学开始翻书找答案,并且很少举手的他说出了正确答案。所以我们去看待场景兴趣出现时其实是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一种方法。之后在我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场景兴趣产生的条件。由理解的容易程度、生动、已有知识、参与度及情绪构成。在老的教学模式里出现场景兴趣会很少,教师知识的难易程度成为了学生的难易程度。一堂课中教师同时也是参与度最高的人,但学生就只是一个听众。在昌乐二中和洋思中学里是没有这种现象出的。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角,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解惑者。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呢?如果在班级总体较差的情况下“课程标准”就不是一堂课的标准了。而应该考虑的是学情,把标准降一些又有何不可?只要学生能懂、愿意去学。那么日积月累他们学到的东西也就会很多。否则反而是拔苗助长之势。当然现在科学技术手段进入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光影方式不但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将抽象理论形象话。同时也是现代电子社会背景下学生喜闻乐见得学习方式。
三、同学关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同学,他们之间有很多关系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竞争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用表哥的一件事教育我。表哥每天放学都是从学校小跑回到家里。其父母问他原因。他说:“我先到家里就可以比某某某多看几分钟书”。所以竞争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外在驱动力。那么我们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建立这种机制。可以在课堂的中把能力比较相近的学生分组,在一定时间内去比较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对表现较好的同学加以奖励。去看看课改较早的学校。他们的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了这样竞争的机制。以上是自己在课堂改革培训和自己教育经历的一些感悟。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发展重要手段。因此,也希望能在课堂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