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所谓互补理论,是指均衡发展理论和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两种理论的融合[1]。根据均衡发展理论的原理,在体育教学中依据身体素质指标,均衡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基本原理;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中某种素质的欠缺,但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身体素质维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上好体育课,进行体育活动,形成一定运动技能的基础。但是什么样的内容安排什么样的“配套”课课练习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呢?笔者根据互补理论,就课课练内容与所教内容的补偿性尝试了一些想法。
二、运用互补理论来诠释“课课练”的身体素质构成因素
“課课练”是在体育课中用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良好手段。它由一个或几个对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简单易行的动作练习所组成[2]。课课练研究的内容很多,如时机的安排、方法的设计、内容的组合、运动量的施加等等。本文仅针对内容的组合与主教材的“互补性”进行理论阐述。互补理论可针对课课练内容的安排与主教材进行相互弥补和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课练内容,追求课课练效果的最优化可进行一定的诠释。互补理论的两个方面——平衡补偿和非衡补偿,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是共性与个案的关系,最终结果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补偿原理,安排合适的课课练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一)平衡补偿原理在课课练中的运用
均衡发展理论是通过与教学内容主要发展的身体素质相比较,研究弱势因素,进而针对性的安排课课练,调节和控制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教学中,“平衡补偿原理”的运用是通过提高弱势素质、加强身体素质的方式。这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补偿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与主教材相异的身体素质内容。基于“双子模型”的“扬长”与“补短”原理,通过对课课练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来达到最佳,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综合作用和效应,确立适宜学生发展,“平衡”教学内容所要传授的运动能力的“课课练”结构。所以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要考虑到单项素质发展和身体全面锻炼的关系,因为“课课练”是以发展某项身体素质为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安排时须与主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跨越式跳高课,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可以适当的进行负重练习,以增强肌肉的力量达到增强学生弹跳力的目的。但是一般负重练习缺乏一定的速率,所以安排课课练的时候就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腿部力量的发展,而应结合主教材内容——跨越式跳高,要兼顾发展力量速度素质,即可以将单纯的负重练习改为轻量的负重快速练习,来保证动作的幅度和频率。平衡补偿原理要求课课练练习方法的组合要适合主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主教材的“缺陷”,弥补学生完成动作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要求,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非衡补偿原理在课课练教学中的运用
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主要发展的身体素质的优势因素研究,重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优势因素,从而达到对弱势因素进行弥补和补偿,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非衡补偿,是指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例如跨越式跳高的教学内容,基于弹跳好,腿部力量较强等身体素质对学习此动作有高效的弥补和补偿的结果,这种补偿得益于身体素质对于教学内容的放大和辐射的效果,即使某些学生身高不高,或者动作掌握不是很精细,也可通过高度发展的优势因素补偿相对欠缺的因素,而掌握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身体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可以考虑安排发展学生弹跳力和腿部力量的练习,为主教材—跨越式跳高的学习奠定身体素质基础,弥补学生在其他素质方面的不足。
三、课课练内容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互补性的运用
从增强体质出发,身体素质“课课练”除在课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后段安排外,有的还安排在主教材练习的同时进行。这样的组织教学,虽然学生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量增大了,但于学生对新授教材技术的掌握,却是一个很大的干扰。因为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初期,神经联系尚处于泛化阶段,与此同时,强加进一些强度很大的身体素质练习,会使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的兴奋一纵即逝[3]。课课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而身体素质水平是更好的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两者环环相扣,共同发展,这一点符合均衡发展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身体素质目标,而忽视了技能教学的发展。在考虑到身体素质与教学内容的互补性的同时,也要兼顾课课练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互补性。仍以跨越式跳高为例,如果是新授课,在主教材前过多的进行腿部力量或弹跳性的素质练习,势必会干扰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基于均衡发展原理,辅助练习的课课练安排可进行一些柔韧素质练习,小运动量的跳跃练习,“补偿”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需要的准备活动;如果是复习课,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技术动作的前提下,课课练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大,补偿“拔高”阶段需要的热身活动。
四、结论
根据互补理论,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互补性的课课练,以达到相应的补偿,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互补理论把非横理论和均衡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安排课课练内容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掌握动作技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2] 黄李明,董诗政.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1.03:36-38.
[3] 吴庆茂.体育博览[J].1983.06:37.
所谓互补理论,是指均衡发展理论和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两种理论的融合[1]。根据均衡发展理论的原理,在体育教学中依据身体素质指标,均衡发展学生各项素质的基本原理;非衡结构补偿理论表现为学生身体素质中某种素质的欠缺,但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或代偿,使其总体身体素质维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上好体育课,进行体育活动,形成一定运动技能的基础。但是什么样的内容安排什么样的“配套”课课练习能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呢?笔者根据互补理论,就课课练内容与所教内容的补偿性尝试了一些想法。
二、运用互补理论来诠释“课课练”的身体素质构成因素
“課课练”是在体育课中用来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良好手段。它由一个或几个对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简单易行的动作练习所组成[2]。课课练研究的内容很多,如时机的安排、方法的设计、内容的组合、运动量的施加等等。本文仅针对内容的组合与主教材的“互补性”进行理论阐述。互补理论可针对课课练内容的安排与主教材进行相互弥补和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课课练内容,追求课课练效果的最优化可进行一定的诠释。互补理论的两个方面——平衡补偿和非衡补偿,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是共性与个案的关系,最终结果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补偿原理,安排合适的课课练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
(一)平衡补偿原理在课课练中的运用
均衡发展理论是通过与教学内容主要发展的身体素质相比较,研究弱势因素,进而针对性的安排课课练,调节和控制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教学中,“平衡补偿原理”的运用是通过提高弱势素质、加强身体素质的方式。这是实践中常见的一种补偿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发展与主教材相异的身体素质内容。基于“双子模型”的“扬长”与“补短”原理,通过对课课练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来达到最佳,从整体上把握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综合作用和效应,确立适宜学生发展,“平衡”教学内容所要传授的运动能力的“课课练”结构。所以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要考虑到单项素质发展和身体全面锻炼的关系,因为“课课练”是以发展某项身体素质为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安排时须与主教材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跨越式跳高课,为了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可以适当的进行负重练习,以增强肌肉的力量达到增强学生弹跳力的目的。但是一般负重练习缺乏一定的速率,所以安排课课练的时候就不能单纯的只考虑腿部力量的发展,而应结合主教材内容——跨越式跳高,要兼顾发展力量速度素质,即可以将单纯的负重练习改为轻量的负重快速练习,来保证动作的幅度和频率。平衡补偿原理要求课课练练习方法的组合要适合主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主教材的“缺陷”,弥补学生完成动作技能所需的身体素质要求,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二)非衡补偿原理在课课练教学中的运用
非衡结构补偿理论是通过对教学内容中主要发展的身体素质的优势因素研究,重点安排与之相适应的优势因素,从而达到对弱势因素进行弥补和补偿,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非衡补偿,是指优势能力弥补某些能力发展不足的方式。例如跨越式跳高的教学内容,基于弹跳好,腿部力量较强等身体素质对学习此动作有高效的弥补和补偿的结果,这种补偿得益于身体素质对于教学内容的放大和辐射的效果,即使某些学生身高不高,或者动作掌握不是很精细,也可通过高度发展的优势因素补偿相对欠缺的因素,而掌握主要教学内容,从而促进身体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可以考虑安排发展学生弹跳力和腿部力量的练习,为主教材—跨越式跳高的学习奠定身体素质基础,弥补学生在其他素质方面的不足。
三、课课练内容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互补性的运用
从增强体质出发,身体素质“课课练”除在课的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后段安排外,有的还安排在主教材练习的同时进行。这样的组织教学,虽然学生的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量增大了,但于学生对新授教材技术的掌握,却是一个很大的干扰。因为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初期,神经联系尚处于泛化阶段,与此同时,强加进一些强度很大的身体素质练习,会使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的兴奋一纵即逝[3]。课课练是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而身体素质水平是更好的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运动技能的基础,两者环环相扣,共同发展,这一点符合均衡发展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身体素质目标,而忽视了技能教学的发展。在考虑到身体素质与教学内容的互补性的同时,也要兼顾课课练与动作技能形成的互补性。仍以跨越式跳高为例,如果是新授课,在主教材前过多的进行腿部力量或弹跳性的素质练习,势必会干扰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基于均衡发展原理,辅助练习的课课练安排可进行一些柔韧素质练习,小运动量的跳跃练习,“补偿”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需要的准备活动;如果是复习课,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技术动作的前提下,课课练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大,补偿“拔高”阶段需要的热身活动。
四、结论
根据互补理论,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互补性的课课练,以达到相应的补偿,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互补理论把非横理论和均衡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安排课课练内容以提高身体素质水平、掌握动作技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2] 黄李明,董诗政.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1.03:36-38.
[3] 吴庆茂.体育博览[J].1983.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