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学当中出现的若干重难点问题却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在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务驱动教学;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潘金志(1987-),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旺生(1953-),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高校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137a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根据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新的调整改革方案中确定的新课程。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也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在该课程教学当中的经验和问题,讲清这门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有益的探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部分重难点问题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一是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二是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探索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1.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然而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科学地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实践唯物主义有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对实践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进行重点探讨。
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的根本看法。在教学当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3.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到:“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①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命题揭示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性。显然,这个命题需要把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统一起来理解。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当中,要对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比较全面地解析。
4.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人们往往直观地理解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的客体是历史主体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但是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基本特征、以及历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待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一步分析。因此,具体讲解历史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内容。
二、本课程重难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设以来,任课教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等限制,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不同,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会存在差异,研究深度也可能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他们教学的侧重点;教师的年龄和教学经验也会影响到教学方式和及其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等重要理论。内容博大精深、科学性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同时又要求理论联系当代实际。这些因素就容易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学校、教师、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成效和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促成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本课程若干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大学生只有全面接受本课程的教育,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本课程中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制约着课程的建设、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此对这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有益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成为大学生喜爱的、终身受益的课程。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教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载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经典著作所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化、体系化。②现在我国理论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存在三种基本理解,即“实践中介基础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物质基础论”。这些研究观点的不同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所以,要在教学当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论述中,分析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实践论和唯物论的辩证统一。旧唯物主义忽略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对此作了批判,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③
2.理论联系实际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关于事物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拓展到科学发展观进行讲授会有更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关注的国家形势与政策以及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发展的科学概念和实质,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任课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更加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既掌握“事物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哲学原理,又可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列宁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著名论题,该论断涉及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方面的理论,而大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背景、思维能力等因素制约着他们对其进行准确理解的程度。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对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的讲解。
任课教师可以在第二章的教学开始之前,布置学生提前阅读黑格尔《逻辑学》和列宁《哲学笔记》关于逻辑学、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关系的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原理进行思考。具体方式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布置任务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共同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行研究性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依据对人活动的认识,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的部分知识让学生自我组织学习,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所以,教学中把“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是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教师必须做到转变观念,不再采取整堂课都是理论的灌输,应该腾出时间给学生去讨论,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自身要培养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平时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才能有效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相关情境。例如,可以播放《大国崛起》或者我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题材的视频,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有感性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由此可知,历史的主体是从事生产实践的社会的现实的人,历史的客体是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或现象。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探讨解决方案。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式,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经典原著、采取任务驱动式和研究性教学,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使本门课程教学不断发展、教师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备注:黄旺生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注释:
①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8-559.
②李文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3-3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黄旺生,朱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宜”与“忌”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92-98.
[3]肖潇,肖新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法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45-47.
[4]亓慧坤,唐桂莲,郭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137-138.
[5]董焱.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深度[J].科教文汇,2011,(2):19-20.
[6]刘莲香,宋周,王正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1,(3):84-86.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任务驱动教学;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潘金志(1987-),男,福建永春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旺生(1953-),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福建?福州?3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高校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建设项目(项目编号:0137a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9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根据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的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新的调整改革方案中确定的新课程。这门课程开设以来,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也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在该课程教学当中的经验和问题,讲清这门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有益的探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部分重难点问题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干课程,一是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二是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探索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促进本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1.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和知识水平,这是学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然而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科学地概括为实践唯物主义。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实践唯物主义有不同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对实践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进行重点探讨。
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科学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在发展进程中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的根本看法。在教学当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应该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3.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到:“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①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个命题揭示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性。显然,这个命题需要把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统一起来理解。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当中,要对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比较全面地解析。
4.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人们往往直观地理解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的客体是历史主体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但是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基本特征、以及历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待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进一步分析。因此,具体讲解历史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内容。
二、本课程重难点问题的成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开设以来,任课教师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等限制,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办学体制不同,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会存在差异,研究深度也可能不尽相同。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他们教学的侧重点;教师的年龄和教学经验也会影响到教学方式和及其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等重要理论。内容博大精深、科学性强,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难懂,同时又要求理论联系当代实际。这些因素就容易提高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难度。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学校、教师、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成效和大学生的学习质量,促成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重难点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本课程若干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大学生只有全面接受本课程的教育,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本课程中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的存在,制约着课程的建设、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此对这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作了初步的探索,希望有益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之成为大学生喜爱的、终身受益的课程。
1.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教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载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经典著作所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化、体系化。②现在我国理论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存在三种基本理解,即“实践中介基础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物质基础论”。这些研究观点的不同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所以,要在教学当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论述中,分析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实践论和唯物论的辩证统一。旧唯物主义忽略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对此作了批判,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③
2.理论联系实际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关于事物发展的课堂教学中,拓展到科学发展观进行讲授会有更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关注的国家形势与政策以及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发展的科学概念和实质,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任课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明白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更加丰富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既掌握“事物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哲学原理,又可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列宁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著名论题,该论断涉及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方面的理论,而大学生的理论基础、专业背景、思维能力等因素制约着他们对其进行准确理解的程度。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对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命题的讲解。
任课教师可以在第二章的教学开始之前,布置学生提前阅读黑格尔《逻辑学》和列宁《哲学笔记》关于逻辑学、辩证法与认识论三者关系的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原理进行思考。具体方式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布置任务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又可以培养他们共同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行研究性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依据对人活动的认识,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师可以尝试将课本的部分知识让学生自我组织学习,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所以,教学中把“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是调动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的前提,教师必须做到转变观念,不再采取整堂课都是理论的灌输,应该腾出时间给学生去讨论,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自身要培养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平时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才能有效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相关情境。例如,可以播放《大国崛起》或者我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题材的视频,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有感性的认识。
马克思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④由此可知,历史的主体是从事生产实践的社会的现实的人,历史的客体是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或现象。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实事求是地探讨解决方案。优化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式,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经典原著、采取任务驱动式和研究性教学,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使本门课程教学不断发展、教师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备注:黄旺生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注释:
①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8-559.
②李文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3-3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黄旺生,朱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宜”与“忌”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92-98.
[3]肖潇,肖新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法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45-47.
[4]亓慧坤,唐桂莲,郭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137-138.
[5]董焱.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深度[J].科教文汇,2011,(2):19-20.
[6]刘莲香,宋周,王正军.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1,(3):84-86.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