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g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是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中四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其中单元教学被视为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不应只是简单重组教材内容,应真正从学生出发,围绕学科大概念确定教学主题、单元教学目标,并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体驗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字:单元设计;主题;目标设定;教学过程
  单元教学是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在19世纪末提出的经典教育理论,他强调教学的“整体化”和“兴趣中心”[1]。该理论在20世纪末被引进我国后,就一直被看作避免课时主义碎片化传授知识的弊端,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于是,在主题化、任务化的背景下,处理教材内容、打破教材章节内容之间的藩篱、重构教学内容呈现的路径成为实施单元教学的实践重点。但只是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忽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于实现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是事倍而功半的。单元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由教师把握的完整知识体系,更应该是一整条以逐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为外在表现形式的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形成的成长链条。本文以农业为专题的单元教学实践,从单元教学主题的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单元教学过程的实施三方面谈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实施单元教学。
  一、分析教材价值,确立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是围绕一定学科主题展开的,教师在遴选单元教学主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该主题在教材构成中扮演的角色,更应将单元教学主题在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纳入考量范围之内,并将此作为最终确定单元主题的标准。
  以农业为例,将其作为单元学习的主题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农业是区域地理中展示的各项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里最常见的人类生产活动。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地理和八年级下册的中国分区地理为例,两本教材包含的24个不同区域中,涉及区域农业生产特征介绍的有14个之多,由此可见农业在初中地理教材构成中的重要性。其二,农业在帮助学生形成相关学科素养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价值。首先,农业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明显,是区域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综合影响的产物,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成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要素联系的方法来解答地理学科的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其次,不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强化学生利用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环境的绝佳素材;最后,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地理学科人地观念的重要体现。
  初中地理在强调区域性和重视人地关系的学科逻辑背后,还存在着一条学生发展逻辑,即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2]。要实现两套逻辑的并行,教师有必要在选定农业为单元学习的主题之后,依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原理的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将单元教学内容做层级的划分(图1)。接着从中找寻单元内容所隐含的核心概念——“区域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并进一步将核心概念向核心问题——“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会受到哪些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转化。最后将核心问题转化为类似设计在某区域内布局农业的具体方案、制作某区域农业生产特点与突出自然环境特征关系的介绍海报、撰写某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小论文等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核心任务,让单元核心概念更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赋予其应有的实践意义。
  二、贴近学生实际,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所指引的,在教师规划单元学习层级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而最终确定的。它体现的是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努力将主观预期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单元教学目标本质上是学生“学”的目标,而不是教师“教”的目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作为设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在综合考虑学生所处的知识水平、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阶段等特点之后,充分预估学生在学习路径中的关键点和障碍点,对单元学习的结果和学生应达成的发展水平做出合理的预期,才能最终确定适切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在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真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同时,为使单元教学目标更有指引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性意义,在书写单元教学目标时,同样要阐述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提升教学的可操作性。结合以上分析,制定“农业”单元教学目标如下:①知道主要的农业部门,并举出其代表性农产品,学会运用农业分布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比较区域间农业生产的差异。②结合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等地图和资料,说出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③通过分析特定区域农业与某些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逐步学会运用多个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解释地理现象,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理念。
  三、依循学生特点,设计单元教学过程
  1.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地理能力的前提,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地理基础知识包含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可以分为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则三种基本形式[3]。理性知识是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归类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性知识,是学生掌握分析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学科能力的过程性材料。
  与此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理性思维较为薄弱、以感性认识为主,且缺少农业接触经验,这决定了在单元教学的起始阶段,学生在归纳区域农业生产特点或是找寻影响农业生产特点的成因前,有必要先积累一定量的与农业相关的感性材料,如主要的农业部门、各农业部门的代表性农产品及其生长习性、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分布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等。   2.找寻地理环境要素的内部联系
  虽然义务教育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但需学生利用已知的地理环境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复来表征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揭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某種内部联系,即用“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例如,利用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与耕地、林地和草地在分布上的一致性,结合农业用地分布的干湿度区和主要的地形类型来展示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片段1】
  师:农业用地主要分为耕地、林地和草地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对应哪些农业生产部门?
  生:耕地对应种植业,林地对应林业,草地对应畜牧业。
  师:三种不同农业用地的分布区,各自的自然条件不同。如耕地主要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和盆地。那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区域所处的干湿度区和地形类型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生: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同样也要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
  板书设计如图2所示。
  3.利用联系建立思维模型
  在学生较为熟练地结合相关材料准确表述区域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方式,并能利用自然环境要素特征零星解释农业生产特点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有必要围绕特定区域(如四大地理区域)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用建构思维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强化。学生在建构和使用思维模型的过程中,内化综合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学科思维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和因地制宜等基本学科观念。为学生最终顺利完成单元学习的主题任务、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和素养创造条件。
  【教学片段2】
  师:比较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的特征,思考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应的联系,并在任务单中用箭头将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图3)。
  生: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开辟耕地的难度较低是其耕地面积广的重要原因。同时,该地区的土壤多为比较肥沃的黑土和黄土,这也是其粮食高产的基础。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也与其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相关,是由其气候特点决定的。
  师: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以农业生产为代表的人类活动也不只是被动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为例,每年春季,当小麦返青时,对灌溉水源的供应要求很高。可北方地区的春季降水量较少,对小麦的生长十分不利。如果小麦种植只是被动地接受自然条件即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的制约,是很难实现粮食高产的。大家可以举出当地为缓解小麦种植在春季缺水的具体措施吗?
  生:滴管、喷灌等节水的灌溉方式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春旱。
  师:是的,这些措施是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条件中不利因素的改造,我们称之为正向适应,即人类主动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建立一组自然环境特点与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4所示。
  4.结合模型,回归主题
  在单元教学过程的最终阶段,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已建立的思维模型引领下,自主完成在单元设计的起始阶段围绕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的表现性活动或任务。这既是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技能以及综合思维的显性化呈现,更是对学生参与单元学习的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的材料。
  【教学片段3】
  学生活动:结合相关材料,制作介绍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及其成因的海报(图5、图6)。
  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建立在全面且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再组织和再呈现的过程。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服务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价值,也是单元教学的效果真实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重阳,孙德志,刘国康.单元教学设计: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2018(51):52-54.
  [2] 周维国,段玉山,张佳琦.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演进特点与未来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1):104-110.
  [3] 李琳.中学地理“双基”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及解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1):20-22.
其他文献
崇山叠岭,小桥流水间,武夷美食令人回味无限。  武夷风味,与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武夷山位于福建西北且邻近江西,平均海拔200米,靠近内陆,故河鲜多为内陆河海养殖,相比沿海偏腥,需少量添加剂除腥,且受江西一带影响(江西多以辣为主),造就了武夷人民偏咸辣的口味特点。当地的菜系几乎都不是闽菜,反而与川菜、湘菜类似。因其常年潮湿,油腻辛辣是百姓家常便饭的特色。  武夷山当地的名片,除茶以外,菌类也十分著名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埋怨学生智力不好,不够聪明,但却忽视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但制约着认识过程的心理活动,包括动机、兴趣、情趣、意志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发展智力,使其潜在的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减轻其课业负担,提高其学习成绩。下文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谈点笔者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
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角度、多渠道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课前短时的说话训练,提高胆识    上每堂课前均要求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学生发言,内容不定,范围不限。如自我介绍、读名人名言、说新闻、讲故事、谈生活等。还可以讲见闻,将所思所感、读书心得……说一说,每天一至二人,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均有锻炼的机会。训练开始时,少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无疑是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有哪些呢?    1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地理教师应重视课堂引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述地震时,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说:“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梦乡中,毫无察觉
摘 要:本文以摩天轮与太阳轨迹试题为案例,采用Google Earth软件作为主要的探究性学习工具,并辅以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分组,依次开展“研究材料和题干”“检索地物信息”“模拟太阳轨迹”和“数学验证”等探究任务,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对案例试题的错误进行纠正。  关键词:Google Earth;真实地理问题;太阳轨迹;地理空间思维  一、试题研讨激发探究灵感  近期在地理群中有教师提供了
摘 要: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关键词:学科融合;研学旅行;地理实践力  一、研学旅行课程与高中各学科间的关系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
今年来,笔者在乡下一所中学支教,发现摆在农村学校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学校学生生源差,素质不高。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转化后进生,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观念的不同,很多教师对后进生还是本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根据几年来探索出的后进生的思维特征和成因,我认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依据后进生形成的各种原因.对症下药。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随时随地有可能对学生的言行做出评价。老师给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如果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将给学生莫大的鼓舞,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动力,学生将会沿着评价的方向不懈努力,尽量使自己的表现与得到的评价“名副其实”。甚至在一生中,每当回忆起当初老师对自己的肯定,都有禁不住的兴奋和得意之情,都会产生鼓舞的力量。如果评价是消极的、负面的、否定的,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形。因为
所谓师生互动关系,即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尽力去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便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潜能和提高其英语语言学习的素质。然而在营造活跃课堂气氛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可以说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灵变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反,僵硬的师生互动会使得课堂气氛缺乏生机、死气沉沉,十分不利于我们取得良好的
常人眼里,政治课是枯燥而且空洞的一门学科。尤其是该科作为会考科目实行开卷考试后,在许多中学,成了可有可无的“副食品”。可想而知政治课现在的处境。从事该科教学的教师更是不被学校、社会所重视。通过十多年的政治课教学,笔者逐渐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首先,政治课教学富有时代性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具有时代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