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导学生吟唱出一首首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放飞思想,展示个性,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问技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它需要学生大量积累知识,才能够在各方面有质的变化。所谓厚积而薄发是最适合形容语文的,如果语文知识学不好,必然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但是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语文课堂太枯燥,这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气氛太沉闷,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所以他们本身因为疲乏其情绪波动就很大,所以我们要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技巧,减轻学生压力,提高提问技巧,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设置不合理,缺乏拓展提高空间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不能理解,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却常常会出现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所提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要么是偏于容易,要么是过于复杂,简单的学生回答时思索能力锻炼不足,复杂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不到重点,也缺乏拓展拔高空间,提问所起到的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因此,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善于运用提问技巧,注重提问拓展拔高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所设问题的水平,所问问题具有引导性,能一环紧扣一环,逐渐引申问题高度。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以“每篇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思索本文讲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再以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的拓展延伸,最后由老师提问,这样问题将学生带往更为广阔的思考领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生地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探究与阅读思索的意义所在。
二、抓住关键词、角度、因素
1、课堂提问要抓住关键词语,要把学生的思 引到问题的焦点上,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做深入细致的品昧、分析。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关键词设计问题,这里老师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抓出重点,抓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比如在教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抓住了“为人民服务”来设计相关问题:“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人民服务的?”进而让学生了解张思德是如何为“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抓住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关键句,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文章的脉络。
2、抓住关键角度就是要抓住文章关键采用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例如:在学习《荷花淀》这一课时,我就抓住了具体情节,引导学生针对水生妻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出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用很多的笔墨写贾府的环境,到底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当中对人物心里的描写,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的分析,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3、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地提问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把握难度,因人而异。
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精心准备,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策略,做到科学合理。課堂提问切忌不着边际且又大又空的问题,同时小而繁且缺乏任何意义的问题也亦极力避免。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思维上获得启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文章的学习都有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一个切合文本,又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的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不同的答案。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会在课堂上临时生成很多新颖有价值的新的问题,这样师生共同探讨,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生积极思索,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又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对一些水平略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相对拔高。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引学生好奇心,增其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众所周知, 语文课堂的提问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 适时适度、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掌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 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 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 努力追求,不断改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问技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知识,它需要学生大量积累知识,才能够在各方面有质的变化。所谓厚积而薄发是最适合形容语文的,如果语文知识学不好,必然会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但是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语文课堂太枯燥,这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气氛太沉闷,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所以他们本身因为疲乏其情绪波动就很大,所以我们要寻找提高语文教学技巧,减轻学生压力,提高提问技巧,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设置不合理,缺乏拓展提高空间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不能理解,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却常常会出现教师为提问而提问,所提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要么是偏于容易,要么是过于复杂,简单的学生回答时思索能力锻炼不足,复杂的学生回答不出来打消了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不到重点,也缺乏拓展拔高空间,提问所起到的效果也只是事倍功半。
因此,提问时应循序渐进,善于运用提问技巧,注重提问拓展拔高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所设问题的水平,所问问题具有引导性,能一环紧扣一环,逐渐引申问题高度。例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以“每篇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思索本文讲的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再以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课文中人物细节描写的拓展延伸,最后由老师提问,这样问题将学生带往更为广阔的思考领域。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生地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探究与阅读思索的意义所在。
二、抓住关键词、角度、因素
1、课堂提问要抓住关键词语,要把学生的思 引到问题的焦点上,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做深入细致的品昧、分析。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关键词设计问题,这里老师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抓出重点,抓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比如在教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抓住了“为人民服务”来设计相关问题:“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为人民服务的?”进而让学生了解张思德是如何为“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抓住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关键句,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文章的脉络。
2、抓住关键角度就是要抓住文章关键采用迂回设问,不直接从正面设问的方式,鼓励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例如:在学习《荷花淀》这一课时,我就抓住了具体情节,引导学生针对水生妻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出分析。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用很多的笔墨写贾府的环境,到底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这样就让学生更加关注课文当中对人物心里的描写,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的分析,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3、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地提问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把握难度,因人而异。
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精心准备,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策略,做到科学合理。課堂提问切忌不着边际且又大又空的问题,同时小而繁且缺乏任何意义的问题也亦极力避免。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思维上获得启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文章的学习都有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一个切合文本,又有价值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的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不同的答案。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会在课堂上临时生成很多新颖有价值的新的问题,这样师生共同探讨,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文本的认识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生积极思索,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水平有差异,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提问应该要顾及整体。如果我们在提问的时候,问题都很难,学生很少能思考出来,那么就会直接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都很容易,又会让学生觉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因此要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对一些水平略逊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要求相对拔高。这样就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引学生好奇心,增其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众所周知, 语文课堂的提问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 适时适度、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掌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 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 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风格, 努力追求,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