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的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新课改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信息课程目标明确了,那怎么实施呢?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层次,尽可能兼顾鱼和熊掌;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软硬件环境,尽可能“物尽其用”。
二、兴趣引导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好课件,通过图像和生动的画面来呈现,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形象,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当然,这也要把握好课程内容与课件的贴合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声、色,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归根结底,是以课件等为辅,内容知识为主,进而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效果。
三、自主探究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包含的知识浩瀚无边,不可能一一讲解,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进一步地利用。同理,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那叫死读书。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会自主探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点一定要明确。
四、多动多练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其中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的掌握与提升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提倡学生敢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再到个硬件的认识与安装,只要坚持练习,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自然就会在不断的练习操作中逐渐形成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不可小觑。
五、信息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六、注重评价
在新课改下,教学评价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尽可能地多渠道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建立课堂知识评价系统,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七、重视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紧跟时代脚步,多讲解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技术行业热点话题,尽可能地让知识联系社会、指导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在高中信技课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实例激发学生興趣,培养其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力。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这样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新课改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高中阶段的信息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信息课程目标明确了,那怎么实施呢?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等其他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课前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层次,尽可能兼顾鱼和熊掌;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软硬件环境,尽可能“物尽其用”。
二、兴趣引导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好课件,通过图像和生动的画面来呈现,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变死板为形象,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当然,这也要把握好课程内容与课件的贴合度,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声、色,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归根结底,是以课件等为辅,内容知识为主,进而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效果。
三、自主探究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包含的知识浩瀚无边,不可能一一讲解,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进一步地利用。同理,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那叫死读书。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学会自主探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点一定要明确。
四、多动多练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其中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的掌握与提升才是最终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提倡学生敢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再到个硬件的认识与安装,只要坚持练习,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自然就会在不断的练习操作中逐渐形成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不可小觑。
五、信息共享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我们知道讨论、交流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专题讨论、小组活动、讨论交流等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讨论能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六、注重评价
在新课改下,教学评价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建立教师自评为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尽可能地多渠道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建立课堂知识评价系统,不仅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七、重视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紧跟时代脚步,多讲解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技术行业热点话题,尽可能地让知识联系社会、指导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在高中信技课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实例激发学生興趣,培养其自学、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力。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这样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