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不仅是高科技较量的时代,也是国民素质较量的时代,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国民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育人
前言: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着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1.1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1.2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要对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1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苏联教育家克•德乌中斯基说:“教育者个人对青年心灵起影响的那种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意向、任何处分或鼓励方法来代替的。”教师能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因此热爱尊敬教师,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会扩大到热爱他们教育学科。
2.1.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2.1.2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身教的特殊魅力,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人道精神,理解学生的心灵、诚挚、善良、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能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起到不可忽视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2.2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2.1是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订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2.2.2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例如,在球类比赛中,是互相配合还是突出个人;在跑的练习中,是坚持到底,还是中途而废;在投掷项目拣器材时,是拣远的还是拣近的等等,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根据不同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举动开展批评,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2.2.3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如在篮球场上,你没有对对方犯规,只是动作不好看而已,被裁判吹了一个犯规,这时应尊重裁判,不能与裁判争执。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心服口服。
2.2.4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如许海锋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等一系列爱国主义体育故事,使学生不仅有一种爱好体育,又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2.3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体育课教学在根据教材的特点,服从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的前提下,要认真研究教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程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教师应做到严肃、严格,又温存、随和,富有感情,教师最本质的特点是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由于学生身体和体育基础水平有差异,心理品质(包括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正确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根据动作的特点及教学规律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例如,在进行跳箱练习时,也存在怕摔伤的心理,因此,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层则,耐心讲解示范,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动作,培养学生征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要经常把学生放在重视和爱护他们在教学中,把困难留给自己,比如集合整队,冬天不能让学生迎着寒风站,夏天不能让学生迎着太阳照,一天热时,尽可以让学生站在阴凉等,课的运动量要适当,不要使学生太疲劳,这种使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要适当的表达,起到一种看到的品德教育。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有的放矢,重在“感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提高教学艺术,做到管教管导,持之以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教育》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3]《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
[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教育展望》
[5]《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收稿日期:2011-08-18
【关键词】品德教育;体育教师;体育教学;育人
前言: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着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1.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与功能
1.1主要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针对体育的特点,培养活泼愉快,顽强拼搏,主动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格;加强人际交往,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1.2教育功能
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不断发展的获得过程,这其中既要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情感与意志、个性特征等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学生所处客观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多彩而积极的教育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还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迁移。同时,体育运动自身积极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体育教师的良好诱导才能实现,要对学生加强自觉性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运动对内心品质的积极影响,逐渐形成并稳定在其心理品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1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苏联教育家克•德乌中斯基说:“教育者个人对青年心灵起影响的那种教育力量,是不可能用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意向、任何处分或鼓励方法来代替的。”教师能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因此热爱尊敬教师,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会扩大到热爱他们教育学科。
2.1.1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2.1.2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身教的特殊魅力,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人道精神,理解学生的心灵、诚挚、善良、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能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起到不可忽视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2.2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学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解脱和说教,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2.1是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所侧重,如在田径项目中,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订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提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2.2.2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最易见效。例如,在球类比赛中,是互相配合还是突出个人;在跑的练习中,是坚持到底,还是中途而废;在投掷项目拣器材时,是拣远的还是拣近的等等,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根据不同的表现,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良举动开展批评,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2.2.3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要多表扬、少批评,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置之不理、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然后,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尊重观众,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如在篮球场上,你没有对对方犯规,只是动作不好看而已,被裁判吹了一个犯规,这时应尊重裁判,不能与裁判争执。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心服口服。
2.2.4在上室内课时,可以讲述中国体育的名人名事,运动员的爱国精神。如许海锋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中国历史上首枚奥运会金牌等一系列爱国主义体育故事,使学生不仅有一种爱好体育,又有爱国的向上精神。
2.3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体育课教学在根据教材的特点,服从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需要的前提下,要认真研究教法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程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性格,教师应做到严肃、严格,又温存、随和,富有感情,教师最本质的特点是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由于学生身体和体育基础水平有差异,心理品质(包括接受能力)等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正确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根据动作的特点及教学规律进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例如,在进行跳箱练习时,也存在怕摔伤的心理,因此,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层则,耐心讲解示范,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动作,培养学生征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要经常把学生放在重视和爱护他们在教学中,把困难留给自己,比如集合整队,冬天不能让学生迎着寒风站,夏天不能让学生迎着太阳照,一天热时,尽可以让学生站在阴凉等,课的运动量要适当,不要使学生太疲劳,这种使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要适当的表达,起到一种看到的品德教育。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练习来实现。要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教学中鲜明的动态性与群体性,有的放矢,重在“感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提高教学艺术,做到管教管导,持之以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体育教育》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3]《对新体育课标实验两年来喜和忧的思考》
[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教育展望》
[5]《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收稿日期: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