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案的实施运用,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发现学困生在参与自主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不良的表现:1、应付任务型。这些学生通常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他们的学习意识是“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他们的学习必须在老师或是组长的约束和监督下才勉强马虎地应付;2、不知所措型。学困生往往对学习材料、信息及问题,表现为不知所措、无从入手。如布置“三角形内角和”导学提纲,他们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于是胡乱填写,甚至是空白交上来;3、不愿深思型。表现为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了探索、停止了思考,认为自己都会了,也不愿意再听取其他更多更好的思路及方法;4、只重结果型。学困生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自主探索、自主發现、再创造的过程。他们往往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只是等待着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
因此,我针对学困生的这些不良表现,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从之前的实验中我发现,学困生会对密切联系他们生活实际、或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倍感亲切,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其所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困生去体验。
二、要求具体、分工细化、责任到位
对于学困生存在的这些不良表现,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的。如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某个实验,或是小组间进行适当的讨论,这些活动优秀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能以较快、较准确地完成,而这时教师往往提问的也是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他们就会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我参与不进去,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认为学习任务与我无关,责任意识渐趋淡薄。故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的责任,需要大家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
三、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个别“导学”
这里的“导学”主要包括课前导学和课堂个别导学。
大部分的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其他同学落后,用时也比较长。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紧凑的,这样的高效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故我对学困生设置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布置学困生回去尝试用剪拼等方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考虑到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故可在第二天上课前,再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指导、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困生在课堂上时间不足的问题,使其思维尽量跟上别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让学困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虽然课前“导学”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由于思维迟钝、学习行为和习惯差,他们往往在课堂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每节课教师都要合理地规划安排好时间,巧妙调控,留几分钟的个别导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操作环节教师有2、3分钟时间,这时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身边,蹲下身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要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信心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每位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信心,才能有更大的决心和意志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就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学困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中的成就感较差,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常常否定自己。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学困生。故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启发引导学困生思考,解答较为基础的知识,吸引学困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爱学、会学,进而使班上的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帮助、不断关注,这样学困生的成绩才会有所提高,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人师者,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困生尤其应爱得“多一点”,从而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出芳香。
因此,我针对学困生的这些不良表现,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创设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从之前的实验中我发现,学困生会对密切联系他们生活实际、或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倍感亲切,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其所能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困生去体验。
二、要求具体、分工细化、责任到位
对于学困生存在的这些不良表现,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的。如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某个实验,或是小组间进行适当的讨论,这些活动优秀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能以较快、较准确地完成,而这时教师往往提问的也是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他们就会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我参与不进去,长此以往,学困生就会认为学习任务与我无关,责任意识渐趋淡薄。故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参与学习的责任,需要大家的配合来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
三、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个别“导学”
这里的“导学”主要包括课前导学和课堂个别导学。
大部分的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其对问题的思考能力较其他同学落后,用时也比较长。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紧凑的,这样的高效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故我对学困生设置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可以在上课前,先布置学困生回去尝试用剪拼等方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考虑到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故可在第二天上课前,再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一定的指导、点到为止。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困生在课堂上时间不足的问题,使其思维尽量跟上别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让学困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虽然课前“导学”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由于思维迟钝、学习行为和习惯差,他们往往在课堂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每节课教师都要合理地规划安排好时间,巧妙调控,留几分钟的个别导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操作环节教师有2、3分钟时间,这时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身边,蹲下身子,与他们进行交流,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要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信心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每位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信心,才能有更大的决心和意志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就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学困生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中的成就感较差,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常常否定自己。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重视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学困生。故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启发引导学困生思考,解答较为基础的知识,吸引学困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爱学、会学,进而使班上的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帮助、不断关注,这样学困生的成绩才会有所提高,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人师者,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困生尤其应爱得“多一点”,从而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出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