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孩子们都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职责就是在创设的自然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释放,在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展现教育的活力。那么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展现教育的活力、展现孩子生命的活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呢?
一、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石。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筑学生创新的源泉。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及“分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了解分类的动态过程。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掌握分类的方法。
同一类型的课堂还有如教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图形与拼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前让孩子照课本附页七巧板的样子,用卡纸做出一副七巧板。课上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去拼、摆、贴。结束后,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大家一起评价,无论赞赏还是建议都会让孩子的知识掌握更深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高。
二、学生在合作中体会个性飞扬的快乐
“以學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同伴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学生的合作不仅可以弥补学生个体思想的单一,使学生的观点、思维互补,而且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这一知识时,在学生通过触摸1厘米的小棒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后,为了加强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伴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把你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好吗?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情绪高涨,他们交流后的结果是想到了很多符合要求的物体。如:牙齿的长、鼻孔的大小、手指上的关节长、胶囊类的药品、眼睛的长度、耳垂的大小、电脑键盘上的数字键和字母键的长、带橡皮的铅笔上的小橡皮等。这样,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要促使其个性化发展,教师就需从各个方面去引导、评价学生。
1、在同伴的认可中自信起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定有许多闪光点和存在的缺点,这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认可或批评,应当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学习同伴的优点,明白与同伴的差距,找出同伴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相互提醒、监督,达到共同的提高。
2、像父母一样欣赏。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用心血来浇灌的花朵,虽然偶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大多数父母都会溶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宽容,在循循善诱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亲一样,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注以不同的诠释,尊重学生的个性。
3、当朋友一样交往。一般来说,朋友之间以信任为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当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后,就能进一步把评价落到实处,更客观、更全面、更设身处地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更有个性化的发扬。
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感悟成长的快乐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数学中的作业更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计算。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学习了“分类整理”后,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帮家长整理衣柜、收拾房间。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吃饭时给家人发筷子,并把自己发筷子的情况记录下来。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数学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践即生活,经历即财富。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快乐成长。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更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石。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而且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筑学生创新的源泉。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及“分类”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了解分类的动态过程。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掌握分类的方法。
同一类型的课堂还有如教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图形与拼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前让孩子照课本附页七巧板的样子,用卡纸做出一副七巧板。课上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去拼、摆、贴。结束后,展示孩子们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大家一起评价,无论赞赏还是建议都会让孩子的知识掌握更深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高。
二、学生在合作中体会个性飞扬的快乐
“以學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同伴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学生的合作不仅可以弥补学生个体思想的单一,使学生的观点、思维互补,而且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这一知识时,在学生通过触摸1厘米的小棒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后,为了加强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伴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把你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好吗?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情绪高涨,他们交流后的结果是想到了很多符合要求的物体。如:牙齿的长、鼻孔的大小、手指上的关节长、胶囊类的药品、眼睛的长度、耳垂的大小、电脑键盘上的数字键和字母键的长、带橡皮的铅笔上的小橡皮等。这样,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要促使其个性化发展,教师就需从各个方面去引导、评价学生。
1、在同伴的认可中自信起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定有许多闪光点和存在的缺点,这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认可或批评,应当发挥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学习同伴的优点,明白与同伴的差距,找出同伴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相互提醒、监督,达到共同的提高。
2、像父母一样欣赏。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用心血来浇灌的花朵,虽然偶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大多数父母都会溶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宽容,在循循善诱中谆谆教导。作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亲一样,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注以不同的诠释,尊重学生的个性。
3、当朋友一样交往。一般来说,朋友之间以信任为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当教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后,就能进一步把评价落到实处,更客观、更全面、更设身处地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在教师面前更有个性化的发扬。
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感悟成长的快乐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数学中的作业更不应只是简单的重复计算。收看电视节目、参加社会活动、体验实践生活、阅读课外书籍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学习了“分类整理”后,可以安排学生回家帮家长整理衣柜、收拾房间。学习了“平均分”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学生在吃饭时给家人发筷子,并把自己发筷子的情况记录下来。学习了“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数学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践即生活,经历即财富。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快乐成长。但有一点不容忽视:学生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