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育”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所提出,具体而言,是指以食品、食物等饮食类物品为媒介,展开面向幼儿的动作、语言、情感、品质、认知、审美、想象、思维、习惯等多个方面培养教育的一种创新性教育方式。本文基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养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341
引言
幼儿园“食育”课程群,即围绕“食育”这一主题,将与之相关的或者具有相同目的性的各门课程组织编排集群在一起,然后以这一集群作为教学内容对幼儿展开系统性教学,帮助幼儿建构起对食物和饮食的全面了解,促使幼儿充分认识食物类型及食物营养,帮助幼儿形成感恩和珍惜食物的美好品格及良好饮食习惯,并锻炼幼儿的发散性艺术想象能力与动手能力,最终使幼儿尊重劳动,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承者。“食育”课程群兼具生活性、趣味性及实践性,有利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认识“食育”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价值,并采取有效策略促进“食育”课程群建设。
一、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的饮食习惯不佳一些论文中指出,我国一部分幼儿存在饮食习惯不佳的情况。一些幼儿爱边玩边吃、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的习惯,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身体的。一些报道中也指出,不仅美国许多幼儿由于吃一些快餐食品,导致比较高的肥胖率,中国的幼儿也存在这些问题。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需要对幼儿来进行比较系统化的食育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二)3~6岁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据研究表明,幼儿在小时候偏爱的食物,在成人之后,这些食物也会成为其偏爱的和在进食时会首先选择的食物。3~6岁是幼儿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可以知道,幼儿的关键期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而且关键期一旦错过,幼儿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弥补。所以,在幼儿3至6岁时期进行食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幼儿下一个阶段的良好饮食习惯起到铺垫作用。
二、设立完善的“食育”制度
幼儿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往往带有自身的情感,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有限的认知对身边事物进行探索。所以教师在进行“食育”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只教幼儿食物安全和相关营养知识,也要重视幼儿对食物感情的培养。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应当制订完善的“食育”制度,让幼儿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收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不重样的饮食选择,保证幼儿的饮食兴趣,同时也能够保障幼儿的饮食健康。例如,在进行晨间点心的自主用餐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大班幼儿准备旺仔小馒头、手指饼干、方形华夫饼干、圆形奥利奥双层夹心饼干以及圆形蛋糕等不同的点心,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吃10粒小馒头、5根手指饼干、2块华夫饼或者1块曲奇,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一袋牛奶,将数学的学习和分享的好习惯融入幼儿的日常饮食。在“食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要把课程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进行相互做客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将在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时需要掌握的礼仪融入饮食中,让小“爸爸”、小“妈妈”在活动中掌握与小朋友一起就餐时需要遵守的就餐礼仪,如在嘴里有东西时不可以说话,在餐桌上不许用筷子指人,中途离开时要和餐桌上的“爸爸”“妈妈”打招呼。教师也应当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幼儿“食育”课程的教育中,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中的美食活动,展现自己最擅长的美食作品,并为小美食家们介绍这种美食的做法和营养价值。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对美食的制法方法介绍,促进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家园共育的效果,也让大朋友们在参与活动时,增强“食育”课程的意识。
三、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给予幼儿全面评价
“食育”课程群对于幼儿而言,属于比较新鲜的学习内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适应之处。为此,教师应注意在幼儿参与“食育”课程群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应用激励手段,增强幼儿学习食物知识和饮食文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应提高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关注力度,重视将量化评价方式和质性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既组织幼儿参与统一的食育课程考试,让幼儿获得分数这一量化评价,又注重结合幼儿的学习过程给予幼儿评语这一质性评价,以此给予幼儿全面评价。
结束语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幼儿的食育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能够学会荤素搭配、定时定点地进行饮食活动和不挑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除了在幼儿进食时,告诉幼儿不挑食,平时还应该进行各种有关食育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1]仲海燕.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20(03):16-17.
[2]陈阿彩.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重要性探究[J].才智,2020(01):51.
[3]裴蕾.“食育工坊”中建立小班幼兒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8.
关键词: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养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341
引言
幼儿园“食育”课程群,即围绕“食育”这一主题,将与之相关的或者具有相同目的性的各门课程组织编排集群在一起,然后以这一集群作为教学内容对幼儿展开系统性教学,帮助幼儿建构起对食物和饮食的全面了解,促使幼儿充分认识食物类型及食物营养,帮助幼儿形成感恩和珍惜食物的美好品格及良好饮食习惯,并锻炼幼儿的发散性艺术想象能力与动手能力,最终使幼儿尊重劳动,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承者。“食育”课程群兼具生活性、趣味性及实践性,有利于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分认识“食育”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价值,并采取有效策略促进“食育”课程群建设。
一、幼儿园开展食育的必要性
(一)幼儿的饮食习惯不佳一些论文中指出,我国一部分幼儿存在饮食习惯不佳的情况。一些幼儿爱边玩边吃、挑食、爱吃零食等不良的习惯,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身体的。一些报道中也指出,不仅美国许多幼儿由于吃一些快餐食品,导致比较高的肥胖率,中国的幼儿也存在这些问题。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需要对幼儿来进行比较系统化的食育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二)3~6岁是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据研究表明,幼儿在小时候偏爱的食物,在成人之后,这些食物也会成为其偏爱的和在进食时会首先选择的食物。3~6岁是幼儿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中,可以知道,幼儿的关键期对于幼儿的发展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而且关键期一旦错过,幼儿的发展就很难得到弥补。所以,在幼儿3至6岁时期进行食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幼儿下一个阶段的良好饮食习惯起到铺垫作用。
二、设立完善的“食育”制度
幼儿对事物的处理方式往往带有自身的情感,他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有限的认知对身边事物进行探索。所以教师在进行“食育”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只教幼儿食物安全和相关营养知识,也要重视幼儿对食物感情的培养。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应当制订完善的“食育”制度,让幼儿在课堂上有更大的收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给幼儿提供不重样的饮食选择,保证幼儿的饮食兴趣,同时也能够保障幼儿的饮食健康。例如,在进行晨间点心的自主用餐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大班幼儿准备旺仔小馒头、手指饼干、方形华夫饼干、圆形奥利奥双层夹心饼干以及圆形蛋糕等不同的点心,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吃10粒小馒头、5根手指饼干、2块华夫饼或者1块曲奇,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一袋牛奶,将数学的学习和分享的好习惯融入幼儿的日常饮食。在“食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要把课程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进行相互做客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扮演爸爸、妈妈和小朋友,将在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做客时需要掌握的礼仪融入饮食中,让小“爸爸”、小“妈妈”在活动中掌握与小朋友一起就餐时需要遵守的就餐礼仪,如在嘴里有东西时不可以说话,在餐桌上不许用筷子指人,中途离开时要和餐桌上的“爸爸”“妈妈”打招呼。教师也应当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一起参与到幼儿“食育”课程的教育中,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中的美食活动,展现自己最擅长的美食作品,并为小美食家们介绍这种美食的做法和营养价值。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对美食的制法方法介绍,促进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家园共育的效果,也让大朋友们在参与活动时,增强“食育”课程的意识。
三、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给予幼儿全面评价
“食育”课程群对于幼儿而言,属于比较新鲜的学习内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不适应之处。为此,教师应注意在幼儿参与“食育”课程群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应用激励手段,增强幼儿学习食物知识和饮食文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应提高对幼儿学习过程的关注力度,重视将量化评价方式和质性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既组织幼儿参与统一的食育课程考试,让幼儿获得分数这一量化评价,又注重结合幼儿的学习过程给予幼儿评语这一质性评价,以此给予幼儿全面评价。
结束语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幼儿的食育教育活动,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能够学会荤素搭配、定时定点地进行饮食活动和不挑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除了在幼儿进食时,告诉幼儿不挑食,平时还应该进行各种有关食育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形成强健的体魄。
参考文献
[1]仲海燕.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20(03):16-17.
[2]陈阿彩.幼儿健康饮食行为养成的重要性探究[J].才智,2020(01):51.
[3]裴蕾.“食育工坊”中建立小班幼兒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