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住杨树亚,是从听他执教的那堂《爱如茉莉》开始的。
那是一堂构思独特,新意盎然的语文课。
2006年初春,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在小营小学举行。参赛的选手都是全市杰出的青年教师,一个个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杨树亚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字,与茉莉花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思悟品读,沐着茉莉花的缕缕幽香,感受人间绵绵真情和语言文字的韵味。课堂起伏跌宕,逐层推进,获得了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交口称赞。南京市教研室芮琼老师对杨树亚更是夸不绝口。她夸他善于思考,钻研文本有深度有广度;夸他板书富有美感,提问凸显中心;夸他能抓住细节、紧扣文字,成功地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处……我很赞同芮老师对杨树亚的评价。
从此,我记住了杨树亚,这位目光明朗、笑容真纯的年轻人,特别是,他那两道浓眉,凝着沉思,透出深邃,时而轻扬,时而微蹙,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记住杨树亚,还因为参加了他策划、组织的一次饶有新意的教学研讨活动。
2007年冬天,我接到杨树亚的电话,说是为了促进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这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想邀请南京夫子庙小学的特级教师刘红与南化四小的青年教师同台执教《姥姥的剪纸》一文。他说,不少公开课常常回避了不易“出彩”的第一课时,而这次由刘红老师上第一课时,青年教师上第二课时。两节课后,执教者各自说课,然后再由刘红老师现场答问,互动评述,对照比较,深入研讨……我心头一动:真是个别出心裁的好主意!
那天的活动取得了杨树亚预期的效果。
刘红老师的课实在、灵动、大气,不枝不蔓,予人启迪;刘红老师的答问,真诚、亲切、睿智,暖人身心,令人振奋。南化四小的青年教师不仅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情怀和教学艺术,而且在与名师的互动、对照中,看到了自己前行的目标和路径,增强了自信。室外,初冬的暮雾弥漫着、涌动着,大团大团的,宛如乳色的棉絮,把会场的玻璃窗遮得严严实实,寒气袭人。会场内却是笑语阵阵,温暖如春。杨树亚主持着讨论,眉梢嘴角漾着幸福:希望的种子正在青春的心田里萌动、滋长。
这以后,我每读到杨树亚的教学论文、设计和随笔便分外留意。他行文轻盈自在,鲜活敞亮,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属于他自己的理性思考的火花在跳动、闪耀。
他说,“没有‘思’‘辨’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语文课堂。”“课前思考:我应该干什么?课中思考:我正在干什么?课后反思:我干了些什么?”
他说,“语文,值得思考的太多太多!”“在语文路上要‘思辨’着行走”“要前行,还要回眸;要仰望,也要俯首;要阅读,不要盲从;要行动,更要思想”。
多少年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被人们奉为不容置疑的经典,囫囵吞枣,机械套用。杨树亚却审视、慎思,从“学习结果”“课堂效率”等方面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和阅读思维品质的发展”。
当人们在教学中“谈‘牵’色变”“恐惧‘灌输’”,在课堂上一味追求“学生是否开心”的时候,杨树亚指出:“教学中需要‘牵’‘引’,牵牛是智慧,牵羊是无知”,要研究如何“牵‘牛鼻子’”,如何“选择‘绳子’”;学习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时境和各自的学习习惯选择学习方式”;语文要努力让一切学习活动始终基于文本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言语中行走,摒弃肤浅的调侃,媚俗的自贬和那些无味的表演,“语文课堂拒绝穷开心”!
当人们面对“名师课堂”或齐声喝彩,或冷眼相观的时候,杨树亚却能细作剖析,从多方面找出了爱“名师大课”的理由,引导教师在色彩纷呈的名师课堂里,读出名师的“大气”“大写”和“大爱”,感受他们“立足小文本、追求大语文”的“大”教材观和“眼中永远只有学生”的“大”学生观,理性地正视其瑕疵,积极地汲取其精华。
当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正热潮奔涌、如火如荼的时候,杨树亚却从“完美”的展示活动中敏锐地发现:“展示活动”越来越精致,“推荐读物”成了“第二本语文书”“课外阅读评价越来越追求‘外显性’”……而课外阅读时的那种幸福和惬意却从孩子们的脸上消失了!于是,他在一番冷静思考后,大声疾呼:是谁动了学生课外阅读这份奶酪?还学生以最本真的课外阅读生活!
有一次,杨树亚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课堂里出现了预约的精彩,学生们想象多维,颇有深度。但是,他却从学生们的侃侃而谈中,听出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遥远”“恍如隔世”,听出了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而说着“套话”“大话”。为此,他开始从文本最简处“另辟蹊径”。品读教材《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他能从姥姥用剪纸“栓”住了“我”而生发出问题:我的课堂,用什么来“栓”住我的学生——不用绳索,可以离开,但学生们却不愿离开!于是,他一次次陷入沉思:课堂上,我能够如姥姥那样“身心入境”吗?我能够用“悦耳至极”的声音“栓”住学生,让他们“不管走多远、走多久”,回忆中总有我和我的课堂吗?
这就是杨树亚!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不断由思绪激荡而获得日趋深刻的对语文、对教育的省悟。
于是,我渐渐明白了,杨树亚比同龄人中众多的佼佼者更为突出的原因——
一名现代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名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思想者。在行进的路上,能够以敏锐的观察力,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教学中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种种现象,对那些理所当然的或似是而非的种种说法,予以理性审视和自主判别。不唯上,不唯书,不从众,不跟风,也不迷恋自己、固执己见、固步自封。在一般人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能看出问题,发出疑问,洞幽察微,以孔窥豹,进而深入地思考、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歌德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激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在杨树亚清新文字和冷峻思考的背后,正是他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真情。
杨树亚爱语文,视语文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树亚爱生活,他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只知道语文不懂得生活是不完整的。他追求用语文的方式去生活,在生活中敏锐地观察,用自己的细腻去感受,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都会引起他真情关注和悉心思考。
从一爿不起眼的姐妹馄饨店,他品出了生活的味道;在马路上无意间听到一段父女的对话,他想到生活、教育和课堂都需要等待。从《逃家小兔》的文字和图画中,他感悟到,有时候“柔”的张力远远大于爱的引力;读《你是我的宝贝》,澄明如镜的贝贝会不时触抵他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涌起一种暖意和冲动;品析宋词,他从历史读到词史、心史,从纷争读到厚重,又读到心酸。他不喜欢唱歌,却喜欢听歌、读歌,听歌的旋律,听歌者的心境;读歌的意蕴,读歌词的精妙。他自称是名“球盲”,却喜欢“听球”,听赛场里的奔腾如潮,听看台上的喧嚣呐喊。
他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那些春天的花,春天的树,春天的草,在他心里却如春风春雨一般,柔柔的,软软的,每每看起,总会看得他心底里也开始柔软起来。应朋友之邀,他忙里偷闲地闯进了博客网,读读美女徐静蕾和另类男生韩寒夺人眼球的新闻,读读青青子衿、午夜空空、冲锋舟们率性天真、收放自如的文字,他读出了时代的节拍,收获着青春涌动和博客的抒写快乐……
这就是杨树亚的生活!多姿多彩,意浓情烈,生活中的风丝云片都印满了语文的、思辨的痕迹。
挚爱真情推助思辨,慎思明辨能使人的思想丰盈而深刻,使人的心灵高尚而纯粹。杨树亚非常爱他的女儿,听女儿“唱歌”、听女儿“说错话”,任由女儿“折腾”和“欺负”,则是他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在享受女儿带来的快乐和温馨的日日夜夜,杨树亚萌生出一个问题:“与女儿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为此,他一直苦苦思索。一天,他豁然开朗,寻得答案:做女儿的“学生”!他说,因为“是女儿的存在让自己懂得了生命的含义和生活的意义,明白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多么可贵的感受!多么深刻的认识!
从女儿的存在,杨树亚悟得了教育的真谛。学校教育不就是要守住学生自然、美丽的天性,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为生命开道吗?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是受教育者;在精心呵护、培育幼苗的同时,我们也在为自己营造一个绿色的精神家园,为我们的生命不断地注入绿色的元素。
挚爱和思辨已经渐渐成为杨树亚生命姿态的基本质地。我分明看见:在语文的山道上,攀崖越涧、上下求索、渐入佳境的一幅《思辨者行旅图》!
于是,我更记住了杨树亚。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语会)
那是一堂构思独特,新意盎然的语文课。
2006年初春,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在小营小学举行。参赛的选手都是全市杰出的青年教师,一个个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杨树亚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字,与茉莉花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思悟品读,沐着茉莉花的缕缕幽香,感受人间绵绵真情和语言文字的韵味。课堂起伏跌宕,逐层推进,获得了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交口称赞。南京市教研室芮琼老师对杨树亚更是夸不绝口。她夸他善于思考,钻研文本有深度有广度;夸他板书富有美感,提问凸显中心;夸他能抓住细节、紧扣文字,成功地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处……我很赞同芮老师对杨树亚的评价。
从此,我记住了杨树亚,这位目光明朗、笑容真纯的年轻人,特别是,他那两道浓眉,凝着沉思,透出深邃,时而轻扬,时而微蹙,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记住杨树亚,还因为参加了他策划、组织的一次饶有新意的教学研讨活动。
2007年冬天,我接到杨树亚的电话,说是为了促进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这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想邀请南京夫子庙小学的特级教师刘红与南化四小的青年教师同台执教《姥姥的剪纸》一文。他说,不少公开课常常回避了不易“出彩”的第一课时,而这次由刘红老师上第一课时,青年教师上第二课时。两节课后,执教者各自说课,然后再由刘红老师现场答问,互动评述,对照比较,深入研讨……我心头一动:真是个别出心裁的好主意!
那天的活动取得了杨树亚预期的效果。
刘红老师的课实在、灵动、大气,不枝不蔓,予人启迪;刘红老师的答问,真诚、亲切、睿智,暖人身心,令人振奋。南化四小的青年教师不仅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情怀和教学艺术,而且在与名师的互动、对照中,看到了自己前行的目标和路径,增强了自信。室外,初冬的暮雾弥漫着、涌动着,大团大团的,宛如乳色的棉絮,把会场的玻璃窗遮得严严实实,寒气袭人。会场内却是笑语阵阵,温暖如春。杨树亚主持着讨论,眉梢嘴角漾着幸福:希望的种子正在青春的心田里萌动、滋长。
这以后,我每读到杨树亚的教学论文、设计和随笔便分外留意。他行文轻盈自在,鲜活敞亮,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属于他自己的理性思考的火花在跳动、闪耀。
他说,“没有‘思’‘辨’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思维深度与广度的语文课堂。”“课前思考:我应该干什么?课中思考:我正在干什么?课后反思:我干了些什么?”
他说,“语文,值得思考的太多太多!”“在语文路上要‘思辨’着行走”“要前行,还要回眸;要仰望,也要俯首;要阅读,不要盲从;要行动,更要思想”。
多少年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被人们奉为不容置疑的经典,囫囵吞枣,机械套用。杨树亚却审视、慎思,从“学习结果”“课堂效率”等方面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和阅读思维品质的发展”。
当人们在教学中“谈‘牵’色变”“恐惧‘灌输’”,在课堂上一味追求“学生是否开心”的时候,杨树亚指出:“教学中需要‘牵’‘引’,牵牛是智慧,牵羊是无知”,要研究如何“牵‘牛鼻子’”,如何“选择‘绳子’”;学习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时境和各自的学习习惯选择学习方式”;语文要努力让一切学习活动始终基于文本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言语中行走,摒弃肤浅的调侃,媚俗的自贬和那些无味的表演,“语文课堂拒绝穷开心”!
当人们面对“名师课堂”或齐声喝彩,或冷眼相观的时候,杨树亚却能细作剖析,从多方面找出了爱“名师大课”的理由,引导教师在色彩纷呈的名师课堂里,读出名师的“大气”“大写”和“大爱”,感受他们“立足小文本、追求大语文”的“大”教材观和“眼中永远只有学生”的“大”学生观,理性地正视其瑕疵,积极地汲取其精华。
当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正热潮奔涌、如火如荼的时候,杨树亚却从“完美”的展示活动中敏锐地发现:“展示活动”越来越精致,“推荐读物”成了“第二本语文书”“课外阅读评价越来越追求‘外显性’”……而课外阅读时的那种幸福和惬意却从孩子们的脸上消失了!于是,他在一番冷静思考后,大声疾呼:是谁动了学生课外阅读这份奶酪?还学生以最本真的课外阅读生活!
有一次,杨树亚执教《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课堂里出现了预约的精彩,学生们想象多维,颇有深度。但是,他却从学生们的侃侃而谈中,听出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距离遥远”“恍如隔世”,听出了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而说着“套话”“大话”。为此,他开始从文本最简处“另辟蹊径”。品读教材《姥姥的剪纸》一课时,他能从姥姥用剪纸“栓”住了“我”而生发出问题:我的课堂,用什么来“栓”住我的学生——不用绳索,可以离开,但学生们却不愿离开!于是,他一次次陷入沉思:课堂上,我能够如姥姥那样“身心入境”吗?我能够用“悦耳至极”的声音“栓”住学生,让他们“不管走多远、走多久”,回忆中总有我和我的课堂吗?
这就是杨树亚!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不断由思绪激荡而获得日趋深刻的对语文、对教育的省悟。
于是,我渐渐明白了,杨树亚比同龄人中众多的佼佼者更为突出的原因——
一名现代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名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思想者。在行进的路上,能够以敏锐的观察力,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教学中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种种现象,对那些理所当然的或似是而非的种种说法,予以理性审视和自主判别。不唯上,不唯书,不从众,不跟风,也不迷恋自己、固执己见、固步自封。在一般人认为不是问题的地方,能看出问题,发出疑问,洞幽察微,以孔窥豹,进而深入地思考、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歌德说:“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激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在杨树亚清新文字和冷峻思考的背后,正是他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真情。
杨树亚爱语文,视语文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树亚爱生活,他认为,一名语文教师只知道语文不懂得生活是不完整的。他追求用语文的方式去生活,在生活中敏锐地观察,用自己的细腻去感受,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都会引起他真情关注和悉心思考。
从一爿不起眼的姐妹馄饨店,他品出了生活的味道;在马路上无意间听到一段父女的对话,他想到生活、教育和课堂都需要等待。从《逃家小兔》的文字和图画中,他感悟到,有时候“柔”的张力远远大于爱的引力;读《你是我的宝贝》,澄明如镜的贝贝会不时触抵他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涌起一种暖意和冲动;品析宋词,他从历史读到词史、心史,从纷争读到厚重,又读到心酸。他不喜欢唱歌,却喜欢听歌、读歌,听歌的旋律,听歌者的心境;读歌的意蕴,读歌词的精妙。他自称是名“球盲”,却喜欢“听球”,听赛场里的奔腾如潮,听看台上的喧嚣呐喊。
他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那些春天的花,春天的树,春天的草,在他心里却如春风春雨一般,柔柔的,软软的,每每看起,总会看得他心底里也开始柔软起来。应朋友之邀,他忙里偷闲地闯进了博客网,读读美女徐静蕾和另类男生韩寒夺人眼球的新闻,读读青青子衿、午夜空空、冲锋舟们率性天真、收放自如的文字,他读出了时代的节拍,收获着青春涌动和博客的抒写快乐……
这就是杨树亚的生活!多姿多彩,意浓情烈,生活中的风丝云片都印满了语文的、思辨的痕迹。
挚爱真情推助思辨,慎思明辨能使人的思想丰盈而深刻,使人的心灵高尚而纯粹。杨树亚非常爱他的女儿,听女儿“唱歌”、听女儿“说错话”,任由女儿“折腾”和“欺负”,则是他下班后最大的乐趣。在享受女儿带来的快乐和温馨的日日夜夜,杨树亚萌生出一个问题:“与女儿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为此,他一直苦苦思索。一天,他豁然开朗,寻得答案:做女儿的“学生”!他说,因为“是女儿的存在让自己懂得了生命的含义和生活的意义,明白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多么可贵的感受!多么深刻的认识!
从女儿的存在,杨树亚悟得了教育的真谛。学校教育不就是要守住学生自然、美丽的天性,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为生命开道吗?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们也是受教育者;在精心呵护、培育幼苗的同时,我们也在为自己营造一个绿色的精神家园,为我们的生命不断地注入绿色的元素。
挚爱和思辨已经渐渐成为杨树亚生命姿态的基本质地。我分明看见:在语文的山道上,攀崖越涧、上下求索、渐入佳境的一幅《思辨者行旅图》!
于是,我更记住了杨树亚。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