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出版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亲睐,作者浅析了书中的巫术文化能让读者找到共鸣的缘由。
关键词:巫术文化;想象力
巫术是一种企图以超自然、神秘方式影响世界的特异功能,也曾被称之为魔术或者魔法。它是一种超自然神秘的力量,带有难以捉摸的神秘性,可以操纵和改造大自然。
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是一部轰动世界的文学作品,其中虚构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懂巫术的世界,一个是不懂巫术的世界,那就是“魔幻世界”,一个是“麻瓜世界”。中文译为“魔幻”的这个词其实就是英文中通常指称“巫术”、“法术”的一个词,而“麻瓜”在现实世界里是傻瓜的意思。这两个世界是尖锐对立的两个空间。想象中的巫术世界为何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读者所接受呢?
当今世界物质丰富,物欲横流,人们精神游离,单纯的无邪的美好心灵作品在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中都不能得到最佳的体现。人们的精神寄托彷徨无助,找不到归宿点,《哈利·波特》满足了读者纯真的心理需求。
一、巫术世界
“善”与“恶”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两极世界”即“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可以看出,在故事的开头便写出“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跟神秘古怪的事从不沾边,他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德思礼先生满脑子装的只有钻机定单,儿子达力拥有高科技社会提供的时髦玩具:遥控飞机、赛车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恰好使他形成了贪玩自负及专横霸道的性格,与其的父母的一样自私自利。
德思礼一家是“麻瓜世界”中典型人物形象,作者着重刻画的“麻瓜”群人物。作者罗琳把麻瓜的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章描写德思礼先生的外貌,用“胖得几乎连脖子也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而他妻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剥的金发女人”,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当她隔着篱墙引颈窥探邻居时,她的长脖子就派上的大用场。这些形象的描绘,可看出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注入了强烈的褒贬感情色彩,并且是以极度厌恶之情鞭笞着德思礼先生一家。哈利的童年在他家度过,他寄居在一个无知且无情的世界里,哈利感受不到爱也享受不到起码的生活的乐趣,得不到尊重,并且还常常受到德思礼一家的虐待,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了双亲,孤独地生存在这个世上孩子,童年生活除了忍受和孤独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
“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对立的根源就是巫术的出现,德思礼一家为什么会那么痛恨哈利以及其父母?就是因为他是巫师的后代,父母是巫师。他们会魔法,有超人和超自然的能力。在魔法世界中伏地魔为什么想要杀死哈利一家?根源也是巫术,伏地魔对魔法力量的贪欲,占有与控制欲望让他丧心病狂,要消灭一切与他抗衡的人。
二、想象力的缺失与复苏
现代社会,学校管理模式单一,大部分学生为完成学业须面对升学考试,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学校处于一种紧张学习状态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却充满神秘,引人探索,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采用分院教学,因材施教。学生们在学院中如鱼得水,能施展其才华。罗琳正是意识到现代社会中学生想象力的缺失,才创造出如此吸引人们的《哈利·波特》来,她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创造了书中的人物形象,使一段真实的生活能在虚幻的时空展示。这些人物形象对于儿童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遇见的,作者将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经过自己写作加工,让它在“小说虚幻世界”中成为可能。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巫术世界,让读者去体验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东西,比如“冒险”“竞赛”“決斗”等充满挑战性的冒险活动,吸引读者。冒险的欲望存在于儿童潜意识中,但由于现实生活中许多的禁忌和局限,因而不能去尝试,通过阅读,可以去体验“有惊无险式的冒险,”而使得读者获得超物质层面的满足于灵感,冒险欲望得以实现。
罗琳用叙事的方式向读者演绎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通的,哈利·波特生活在朴实的麻瓜世界里,拥有魔幻世界的特别技能,波特的人生经历犹如神话,但是反映了现实生活,演绎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书中的邪恶“伏地魔”来至于外界并附于自身身体,而哈利波特确实一个小人物,小人物在其悲惨的命运下抗争,并且赢得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孩子们在阅读的不仅能感受到了“魔幻”的魅力,又能得到缺失性补偿,显然这种补偿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现代社会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习与生存的压力削弱了成人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渐地吞噬他们创新思维。科技的发展与巫术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把人们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也是对巫术文化的缅怀与祭奠。
中国古代的论著也有巫术,巫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普遍而且深远的作用影响,巫术也是一种反宗教的唯心主义,他的存在也曾经威胁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正统性,但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失社会环境中,生活在压力重重的当代人,表面再睿智理性,有时也无法找到自身的理想的定位。彷徨无助的人们精神找不到寄托,思想上没有信仰,因而得不到满足,人们都非常希望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所以非科学的算命占卜,批八字,这类的迷信活动在很多地区都是根深蒂固的。现代人任然通过使用占星术、看手相、抽纸牌、算卦等方式预测未来,古代爱尔兰民族、古希腊、古罗马人都有自己的魔幻世界和职业的占卜人员。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他给无数缺失信仰内心饥渴的人群提供了系列佳肴,唤回了他们的寄托、想象与天性。缺失的心理依托在魔幻世界中得到了共鸣,他们能在虚构的世界中能力慢慢成长,挑战邪恶势力取得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过上美好生活。这似乎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真正的自己。读者们看到弱者只要善良和真诚,也会成功,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就是《哈利·波特》得以畅销的关键原因。
作者简介:
雷芸(1969—),女,汉族,贵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外国文学。
关键词:巫术文化;想象力
巫术是一种企图以超自然、神秘方式影响世界的特异功能,也曾被称之为魔术或者魔法。它是一种超自然神秘的力量,带有难以捉摸的神秘性,可以操纵和改造大自然。
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是一部轰动世界的文学作品,其中虚构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懂巫术的世界,一个是不懂巫术的世界,那就是“魔幻世界”,一个是“麻瓜世界”。中文译为“魔幻”的这个词其实就是英文中通常指称“巫术”、“法术”的一个词,而“麻瓜”在现实世界里是傻瓜的意思。这两个世界是尖锐对立的两个空间。想象中的巫术世界为何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读者所接受呢?
当今世界物质丰富,物欲横流,人们精神游离,单纯的无邪的美好心灵作品在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中都不能得到最佳的体现。人们的精神寄托彷徨无助,找不到归宿点,《哈利·波特》满足了读者纯真的心理需求。
一、巫术世界
“善”与“恶”交织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两极世界”即“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可以看出,在故事的开头便写出“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跟神秘古怪的事从不沾边,他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德思礼先生满脑子装的只有钻机定单,儿子达力拥有高科技社会提供的时髦玩具:遥控飞机、赛车等。这些高科技产品恰好使他形成了贪玩自负及专横霸道的性格,与其的父母的一样自私自利。
德思礼一家是“麻瓜世界”中典型人物形象,作者着重刻画的“麻瓜”群人物。作者罗琳把麻瓜的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一章描写德思礼先生的外貌,用“胖得几乎连脖子也没有了”,却“蓄着一脸大胡子”,而他妻子德思礼太太是一个“瘦剥的金发女人”,脖子几乎比正常人长一倍,当她隔着篱墙引颈窥探邻居时,她的长脖子就派上的大用场。这些形象的描绘,可看出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注入了强烈的褒贬感情色彩,并且是以极度厌恶之情鞭笞着德思礼先生一家。哈利的童年在他家度过,他寄居在一个无知且无情的世界里,哈利感受不到爱也享受不到起码的生活的乐趣,得不到尊重,并且还常常受到德思礼一家的虐待,对于一个已经失去了双亲,孤独地生存在这个世上孩子,童年生活除了忍受和孤独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
“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对立的根源就是巫术的出现,德思礼一家为什么会那么痛恨哈利以及其父母?就是因为他是巫师的后代,父母是巫师。他们会魔法,有超人和超自然的能力。在魔法世界中伏地魔为什么想要杀死哈利一家?根源也是巫术,伏地魔对魔法力量的贪欲,占有与控制欲望让他丧心病狂,要消灭一切与他抗衡的人。
二、想象力的缺失与复苏
现代社会,学校管理模式单一,大部分学生为完成学业须面对升学考试,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学校处于一种紧张学习状态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却充满神秘,引人探索,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采用分院教学,因材施教。学生们在学院中如鱼得水,能施展其才华。罗琳正是意识到现代社会中学生想象力的缺失,才创造出如此吸引人们的《哈利·波特》来,她运用自身的想象力创造了书中的人物形象,使一段真实的生活能在虚幻的时空展示。这些人物形象对于儿童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遇见的,作者将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经过自己写作加工,让它在“小说虚幻世界”中成为可能。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生活迥异的巫术世界,让读者去体验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东西,比如“冒险”“竞赛”“決斗”等充满挑战性的冒险活动,吸引读者。冒险的欲望存在于儿童潜意识中,但由于现实生活中许多的禁忌和局限,因而不能去尝试,通过阅读,可以去体验“有惊无险式的冒险,”而使得读者获得超物质层面的满足于灵感,冒险欲望得以实现。
罗琳用叙事的方式向读者演绎了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通的,哈利·波特生活在朴实的麻瓜世界里,拥有魔幻世界的特别技能,波特的人生经历犹如神话,但是反映了现实生活,演绎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真理。书中的邪恶“伏地魔”来至于外界并附于自身身体,而哈利波特确实一个小人物,小人物在其悲惨的命运下抗争,并且赢得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孩子们在阅读的不仅能感受到了“魔幻”的魅力,又能得到缺失性补偿,显然这种补偿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现代社会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学习与生存的压力削弱了成人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逐渐地吞噬他们创新思维。科技的发展与巫术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够把人们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也是对巫术文化的缅怀与祭奠。
中国古代的论著也有巫术,巫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普遍而且深远的作用影响,巫术也是一种反宗教的唯心主义,他的存在也曾经威胁到了基督教信仰的正统性,但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失社会环境中,生活在压力重重的当代人,表面再睿智理性,有时也无法找到自身的理想的定位。彷徨无助的人们精神找不到寄托,思想上没有信仰,因而得不到满足,人们都非常希望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所以非科学的算命占卜,批八字,这类的迷信活动在很多地区都是根深蒂固的。现代人任然通过使用占星术、看手相、抽纸牌、算卦等方式预测未来,古代爱尔兰民族、古希腊、古罗马人都有自己的魔幻世界和职业的占卜人员。在《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他给无数缺失信仰内心饥渴的人群提供了系列佳肴,唤回了他们的寄托、想象与天性。缺失的心理依托在魔幻世界中得到了共鸣,他们能在虚构的世界中能力慢慢成长,挑战邪恶势力取得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过上美好生活。这似乎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真正的自己。读者们看到弱者只要善良和真诚,也会成功,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就是《哈利·波特》得以畅销的关键原因。
作者简介:
雷芸(1969—),女,汉族,贵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