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变形计——温暖之痛》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同事的小姑娘拿着热乎乎的带子去送播,很奇怪,如释重负的快感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骄傲,因为这期节目精彩地出手了;有不甘,因为似乎还意犹未尽;再一个,习惯了加班加点,忽然一下子不要加班了,好像有点失落,当然,最终还是快乐的因子一下就占据了全部高地。
关键词:变形计 感动 突破
第五季《变形计》会火,这个是我们早就知道或者说一开始就想要做到的。作为湖南卫视,时隔数年后再次推出《变形计》,决策者本身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在“限娱”的风声下推出这样一档节目,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湖南卫视并不只是搞娱乐节目,更不是只会搞娱乐节目。我记得,在接到任务之初,主管的梁台在策划会上说,过去的《变形计》已经做出了很高的水平,你们再做,一定要有新意,有突破。这个突破指的什么,当时我们并不是很明确,至少我还不是很清楚要在哪里去寻求突破,直到后来第五季《变形计》推出后,一期接一期地热播,反响极其强烈,好评如潮涌来,梁台说,你们把《变形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这才对“有突破”有了真切地理解,原来,只要用心去做,突破自然会来!
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在谈到《变形计》的时候都会说,拍得太好了,太感人了,那小孩子真懂事,更多的人同时会说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也去体会一下。在节目播出的时候,我注意到网上的很多评论,对城市孩子的前后表现尤其关注,无数的观众在为他们的变化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在提问我们: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是啊,一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不已的孩子,在离开他们之后,短短的十几天时间,为什么就会变得可爱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意思,因为,这其中不仅有编导组的拳拳爱心,也有不为人知的计谋。
《变形计》选取的城市孩子,都具有“坏”孩子的典型症状,堪称“坏”孩子的标本:厌学、逃课、打架、反叛、讨厌甚至对抗老师、亲情冷漠、反感甚至仇视家长……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相信每个家长都有一本悔恨的经,而家长们的悔恨总是出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无能为力之时。孩子为什么会变“坏”?有一千个理由,为什么会变“好”?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好”。解剖《变形计》的这些标本对于理解《变形计》为什么能让“坏”孩子变“好”有着非常直观的意义。《温暖之痛》是我亲手打造的,我一想到城市主人公龚韦华的变形心路以及我们编导组在其中施以的计谋就深有感触,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处心积虑”,结果又将会是如何?
一、攻心计 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来说,一般陌生人的介入都会引起他的警惕,更不用说一个电视摄制组。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城市主人公一开始都是非常排斥,甚至会很粗鲁地表示出反感,于是,如何说服城市主人公去参加节目就需要很高的攻心技巧。以《温暖之痛》为例,城市主人公龚韦华第一次看到我们的编导,冷淡得甚至没有说一个字,他的爸爸妈妈都根本没办法跟他沟通,我们了解到他喜欢玩台球、玩滑轮、K歌,于是马上从他的兴趣入手,很快跟他交上了朋友,几天的相处下来,他开始习惯了有我们这些新朋友,而且也愿意把心里话跟我们说。到了这一步,我们再劝他去参加节目就容易多了,比如说他不喜欢上学,我们就告诉他去拍节目正好不用上学,比如说他喜欢玩微博,却只有寥寥一、两百个粉丝,我们就告诉他只要上了节目,就保证他微博粉丝最少能涨到一万,这对他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于是抱着玩一玩的想法,龚韦华答应了参加《变形计》,事实上,几乎每个参加节目的城市孩子最初都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的。
二、苦肉计 龚韦华到达变形地点甘肃会宁王马山的第一天,就因为去学校的事而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之下甚至痛哭流涕,对于这个极端痛恨上学的孩子,我们及时调整了策略,从第二天起就不让他去学校,而是让他跟着乡里的爷爷奶奶一起去地里干活,这种生活体验对龚韦华来说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寒冷的天气、漫天的黄土、枯燥的农活,这一切对于娇生惯养的龚韦华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挑战,果然他很快就再次情绪失控,表现出了让人惊骇的状态,这对我们编导来说当然是最好的收获。
三、假如真计 这一计是我在拍摄《变形计》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假如真计是我想出的名字,也许还不够准确。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个“坏孩子”其实在潜意识里都不希望别人说他坏,他们对赞许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家长、老师能理解他们的种种“叛逆行为”其实都只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表现,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几乎没有人能容得下孩子们的个性张扬,家长、老师一见到孩子不爱读书就训斥,而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精力旺盛,不喜欢读书而又不被家长、老师引导到其他方面的话,他们就会无师自通地去做一些“坏事”。他们不喜欢做好事吗?不是,是他们的自尊心在作怪:反正你们都觉得我是坏孩子了,我还能做什么好事?但我根据自己也曾经是青春过来人的感受,有了个大胆地想法:假如我们把一个“坏孩子”当成“好孩子”,假如我们让一个“坏孩子”去做一个“好孩子”的事会怎么样呢?我把想法实施了,这就是我称之为的“假如真计”。我们在促使龚韦华变形的过程中,用了最有成效的一招就是让他去做好事,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好事。乡下的爷爷奶奶十几年没去过县城,正好奶奶有病,我们让龚韦华带奶奶去看病,刚开始,他觉得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到了城里以后,他发现爷爷奶奶非常地高兴,从而影响到他的表现更加积极,从一开始有点不太情愿到最后乐此不疲,龚韦华在帮助爷爷奶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快乐,在这种开始有点“假”,后来却变得“真”的过程中,龚韦华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别人快乐原来能带给自己更大的快樂!于是,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他又带着爷爷奶奶完成了他们这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实现的愿望:去遥远的青海探监。他也在这一过程中让人看到了他的“坏”完全可以变成让人欣喜的“好”!
节目的结尾,龚韦华面对爷爷让他好好读书的嘱咐,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有待研究。事实上,这个已经逃学三个月的孩子,回去后就主动联系了省外的一家高校,去学习酒店管理了。对于这个结果,龚韦华的爸爸妈妈喜不自禁。
(作者单位:湖南卫视)
关键词:变形计 感动 突破
第五季《变形计》会火,这个是我们早就知道或者说一开始就想要做到的。作为湖南卫视,时隔数年后再次推出《变形计》,决策者本身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在“限娱”的风声下推出这样一档节目,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湖南卫视并不只是搞娱乐节目,更不是只会搞娱乐节目。我记得,在接到任务之初,主管的梁台在策划会上说,过去的《变形计》已经做出了很高的水平,你们再做,一定要有新意,有突破。这个突破指的什么,当时我们并不是很明确,至少我还不是很清楚要在哪里去寻求突破,直到后来第五季《变形计》推出后,一期接一期地热播,反响极其强烈,好评如潮涌来,梁台说,你们把《变形计》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这才对“有突破”有了真切地理解,原来,只要用心去做,突破自然会来!
很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朋友在谈到《变形计》的时候都会说,拍得太好了,太感人了,那小孩子真懂事,更多的人同时会说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也去体会一下。在节目播出的时候,我注意到网上的很多评论,对城市孩子的前后表现尤其关注,无数的观众在为他们的变化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在提问我们:你们是怎么做到的?是啊,一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不已的孩子,在离开他们之后,短短的十几天时间,为什么就会变得可爱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意思,因为,这其中不仅有编导组的拳拳爱心,也有不为人知的计谋。
《变形计》选取的城市孩子,都具有“坏”孩子的典型症状,堪称“坏”孩子的标本:厌学、逃课、打架、反叛、讨厌甚至对抗老师、亲情冷漠、反感甚至仇视家长……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相信每个家长都有一本悔恨的经,而家长们的悔恨总是出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无能为力之时。孩子为什么会变“坏”?有一千个理由,为什么会变“好”?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好”。解剖《变形计》的这些标本对于理解《变形计》为什么能让“坏”孩子变“好”有着非常直观的意义。《温暖之痛》是我亲手打造的,我一想到城市主人公龚韦华的变形心路以及我们编导组在其中施以的计谋就深有感触,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处心积虑”,结果又将会是如何?
一、攻心计 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来说,一般陌生人的介入都会引起他的警惕,更不用说一个电视摄制组。我们遇到的情况是,城市主人公一开始都是非常排斥,甚至会很粗鲁地表示出反感,于是,如何说服城市主人公去参加节目就需要很高的攻心技巧。以《温暖之痛》为例,城市主人公龚韦华第一次看到我们的编导,冷淡得甚至没有说一个字,他的爸爸妈妈都根本没办法跟他沟通,我们了解到他喜欢玩台球、玩滑轮、K歌,于是马上从他的兴趣入手,很快跟他交上了朋友,几天的相处下来,他开始习惯了有我们这些新朋友,而且也愿意把心里话跟我们说。到了这一步,我们再劝他去参加节目就容易多了,比如说他不喜欢上学,我们就告诉他去拍节目正好不用上学,比如说他喜欢玩微博,却只有寥寥一、两百个粉丝,我们就告诉他只要上了节目,就保证他微博粉丝最少能涨到一万,这对他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于是抱着玩一玩的想法,龚韦华答应了参加《变形计》,事实上,几乎每个参加节目的城市孩子最初都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的。
二、苦肉计 龚韦华到达变形地点甘肃会宁王马山的第一天,就因为去学校的事而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之下甚至痛哭流涕,对于这个极端痛恨上学的孩子,我们及时调整了策略,从第二天起就不让他去学校,而是让他跟着乡里的爷爷奶奶一起去地里干活,这种生活体验对龚韦华来说是从来不曾有过的,寒冷的天气、漫天的黄土、枯燥的农活,这一切对于娇生惯养的龚韦华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挑战,果然他很快就再次情绪失控,表现出了让人惊骇的状态,这对我们编导来说当然是最好的收获。
三、假如真计 这一计是我在拍摄《变形计》过程中最大的体会,假如真计是我想出的名字,也许还不够准确。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个“坏孩子”其实在潜意识里都不希望别人说他坏,他们对赞许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家长、老师能理解他们的种种“叛逆行为”其实都只是青春期的一种正常表现,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身边,几乎没有人能容得下孩子们的个性张扬,家长、老师一见到孩子不爱读书就训斥,而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精力旺盛,不喜欢读书而又不被家长、老师引导到其他方面的话,他们就会无师自通地去做一些“坏事”。他们不喜欢做好事吗?不是,是他们的自尊心在作怪:反正你们都觉得我是坏孩子了,我还能做什么好事?但我根据自己也曾经是青春过来人的感受,有了个大胆地想法:假如我们把一个“坏孩子”当成“好孩子”,假如我们让一个“坏孩子”去做一个“好孩子”的事会怎么样呢?我把想法实施了,这就是我称之为的“假如真计”。我们在促使龚韦华变形的过程中,用了最有成效的一招就是让他去做好事,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好事。乡下的爷爷奶奶十几年没去过县城,正好奶奶有病,我们让龚韦华带奶奶去看病,刚开始,他觉得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到了城里以后,他发现爷爷奶奶非常地高兴,从而影响到他的表现更加积极,从一开始有点不太情愿到最后乐此不疲,龚韦华在帮助爷爷奶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快乐,在这种开始有点“假”,后来却变得“真”的过程中,龚韦华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别人快乐原来能带给自己更大的快樂!于是,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他又带着爷爷奶奶完成了他们这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实现的愿望:去遥远的青海探监。他也在这一过程中让人看到了他的“坏”完全可以变成让人欣喜的“好”!
节目的结尾,龚韦华面对爷爷让他好好读书的嘱咐,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有待研究。事实上,这个已经逃学三个月的孩子,回去后就主动联系了省外的一家高校,去学习酒店管理了。对于这个结果,龚韦华的爸爸妈妈喜不自禁。
(作者单位:湖南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