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碧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广东生动实践

来源 :南方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694134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水兴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高质量规划建设万里碧道代表着广东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系统治水兴水的新方向.为全面介绍和展现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丰富理念内涵,本刊编辑部以“万里碧道”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9位专家学者就万里碧道规划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作为10年前广东绿道和现在万里碧道总体规划的项目总负责,马向明认为绿道作为广东将生态修复与社会服务功能相结合的大型网络连接工程,开启了广东线性开敞空间的建设;碧道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与治岸结合,营建功能复合的河流廊道,促进沿线社会-自然系统的优化调整与耦合.碧道既是绿道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又进一步延伸拓展,碧道在功能上更为复合、在协同制度上进行了创新、在理念上引入了时间维度.从绿道到碧道,展现了广东线性开敞空间建设从网络连到系统耦合的发展.邱衍庆谈及广东万里碧道规划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河流自然生态为首要原则,通过明确万里碧道建设负面清单,结合不同碧道类型因地制宜发挥人工力和自然力,引入时间维度强调分阶段推进碧道建设等方式,做到“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万里碧道”.同样聚焦于碧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黄本胜提出通过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发现主要生态问题提升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构建河流生态廊道予以生态系统足够的空间的时间,同时强调河道生态形态保护与恢复、水生生物保护与恢复以及生态流量的保障等进行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王浩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的视角出发,强调万里碧道对优化广东省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格局的重要作用.依托万里碧道建设河流生态廊道有助于构建全省完整生态安全格局,以水为纽带促进区域空间“缝合”,为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资源配置的探索了路径.刘霞认为万里碧道建设是创新广东水利规划设计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良好契机,创新水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推行节水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治理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系统治理,促进水利规划设计理念升级.堤防是碧道建设主要空间载体和基础性功能框架,起着关键性作用.陈俊昂从堤防建设形式与功能演变的视角切入,提出堤防建设必须从空间、资源调控、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为碧道建设提供支撑条件,才能更好达到碧道建设愿景.肖宇从多元视角分析万里碧道对大都市连绵区的作用,指出河道是大都市连绵区内营造连续优质公共空间的“最后选择”.在知识经济时代,依托河道建设的万里碧道因为能提供丰富的生态、社会平等、美学与健康的文化价值,对大都市连绵区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营造显得尤为重要.牛丞禹指出为线性开敞空间,万里碧道聚焦于解决生态问题、融合了更多生态设计理念、对生态资源价值转化更为高效和多元,碧道充分借鉴绿道的经验和教训,提供了一个新的以流域为完整地理单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解决方案.马满林着重对河流生态健康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强调以“流域为单元”,划分两级评估单元,以水域和陆域生态系统为评估对象,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把脉河流各类“病因”,找准“病根”,有针对性提升系统治理对策和工程措施.
其他文献
制备了用于立体光固化技术(SL)的ZrO2浆料,采用SL打印制备了ZrO2生物陶瓷,研究了烧结样品的力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经过不同温度烧结后,ZrO2原粉中的m-ZrO2均完成了向t-ZrO2或c-ZrO2的转变.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陶瓷致密化程度提高,气孔数量减少;当烧结温度继续提高时,晶粒尺寸继续增大且大小不均匀.当烧结温度从1450℃升高至1600℃时,ZrO2生物陶瓷的维氏硬度和断裂韧性先增大后减小,且均在150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7 GPa和6.73 MPa·m1/2,此时的线收缩率与
利用自由基树脂材料进行光固化3D打印时出现的“氧阻聚层”,为其连续制造和表面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但因对打印件的结构精度的调控机理不清,打印具有复杂外形的多孔结构件难以控制其成型精度.利用自制自由基生物陶瓷浆料经光固化3D打印制造多孔生物骨陶瓷支架,研究并提出了光固化过程中的3阶段的固化区间和氧阻聚层调控成型精度原理;建立了寻找合理的氧阻聚调控打印工艺参数的方法;发现了氧阻聚层不仅能够提升陶瓷制件的成型精度,也会影响其力学性能.由此建立起的氧阻聚层厚度对生物骨陶瓷支架的多孔结构成型精度和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选煤厂环境复杂、监测面积大、监测点数量多且分散,环境参数的人工定点定时采样方式实时性差、数据准确率低,有线监测系统部署不便、成本高、线路易损坏,基于NB-IoT与LoRa技术的无线监测系统网络覆盖不足。针对上述问题,采用ZigBee无线传输技术,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的选煤厂环境监测系统,介绍了系统架构、监测节点(终端节点、路由节点、网关节点)的软硬件设计及云端数据管理软件设计方案。该系统通过终端节点对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Sr1-Znx)Al2Si2O8(x=0,0.005,0.010,0.030,0.060)微波介电陶瓷,探讨不同Zn2+取代量对SrAl2Si2O8(SAS)陶瓷晶体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将第一性原理引入到锶长石系微波介电陶瓷分析方法中,以确定取代元素(Zn2+)可能占据的位置(Sr2+,Al3+).结果 表明:Zn2+取代可促进SAS品质因数的提高(Q×f:37502~48252 GHz),同时也改善了SAS陶瓷样品的密度和谐振频率温度系数(τf).当x=0.010、烧结温度
利用高压X射线衍射和高压原位Hall效应方法研究了高压下Fe3O4纳米粉的结构和电输运性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17.2 GPa时,Fe3O4纳米粉发生了从反尖晶石相到高压相的结构相变.Fe3O4纳米粉的电阻率随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在6.0 GPa处发生了明显的不连续变化,此不连续变化是由压致半金属到金属的相变导致的.金属化相变前,电阻率减小是由于载流子浓度的快速增大.金属化相变后,载流子浓度增长变缓,直到11.0 GPa时趋于饱和.11.0 GPa之后,由于电子-声子的耦合常量随压力增加而减小,散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材料具有长度可控,结构有序的特点,用该纳米纤维制备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极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可以有效提升SOFC的性能.纳米纤维电极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活性位点,有利于气体的吸附、解离,更有利于离子和电子沿着纤维方向快速传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氧还原反应的进行.静电纺丝技术与溶液浸渍技术相结合,可以构筑结构可控的纳米纤维复合电极,该类电极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有效地提升了SOFC在中低温下的性能.未来需要深入研究聚合物及外部环境对纳米纤维强度的影响,进一步提
为维护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降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采用系统建模和仿真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环境的单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模型.根据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特性,确定了信号配时延误函数计算方式,设计了基于交通环境信号配时优化目标和环境质量约束条件,根据韦伯斯特配时法构建了单交叉口信号配时数学模型,并以广州大学城某交叉口为例进行了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现行信号配时方案,新的最优方案可减少55.20%的尾气排放量和55.20%的平均延误时间;仿真测试中,新的优化方案4个进口相位可分别降低60.63%、
“富煤、缺油、少气”的一次能源赋存条件决定了我国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与此同时,煤炭作为当前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如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煤炭贡献是整个行业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差,高含杂低品质煤资源储量丰富,随着优质煤炭资源的逐渐消耗与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低品质煤大规模分选提质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煤炭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重介质选煤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使得粗粒低品质煤分选日趋成熟,但细粒低品质煤(低阶/氧化难浮煤、高灰难选煤等)浮选仍面临着严峻挑战,低品质煤
距国际煤和有机岩石学委员会(ICCP)讨论制定新的显微组分分类近30 a后,国际煤地质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于2017年发表了类脂体新的分类方案“Classification of liptinite-ICCP System 1994”.在此之前,ICCP发表了镜质体(ICCP,1998)、惰质体(ICCP,2001)和腐植体(Sykorova等,2005)的分类方案.类脂体新分类方案的发表,标志着ICCP完成了对煤显微组分分类体系的构建.这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比分析两个地区(盘州、凯里)发酵糯米酒的风味差异.结果表明:凯里糯米酒(W1、W2)共鉴定出61种风味物质,醇类10种、酯类24种、醛类5种、酮及呋喃各3种、酸类5种、酚类1种、芳香族6种、烯类1种、烷烃6种;盘州糯米酒(S1、S2)中鉴定出58种风味物质,醇类12种、酯类24种、醛类5种、酮2种、呋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