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的人们将要面临日趋繁复的世界,这就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自尊和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支柱,更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和标志。许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孩子自尊和自信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莫标。这种做法应该引起我们国家教育界的重视。
一、自我价值感与心理能动性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自我价值感是每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自尊自信,就是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具有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认为自己有价值,对自己评价较高,因而对自己有着比较积极的情感,能够自我接受,怡然自得。相反,具有低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卑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情感,自责、自怨,难以接受自己。
1、自我价值感水平与心理能动性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虽然自我价值感属于内部情感,但它影想着广泛的外部行为。大量观察发现:自尊自信的人富于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与冒险,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自卑的人因为感到自身价值不充分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证明自己价值上,他们难以跳出“自我”的狭小圈子而投身于自身以外的活动,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是畏缩的、无益于自身发展的。
以孩子独立的有意性行为及与别人主动交往的行为能动性水平的两项指标做实验。通过记录统计,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例如,被测试孩子进行的一次大型角色游戏活动中,担任这次角色游戏“主角”的全都是在自我价值感水平测试得分较高的孩子。他们主导游戏的进行,显得非常活跃,有很高的能动性。
2、自我价值感水平与心理能动性水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是一种稳定的自我情感,它是以心境似的形式弥漫在人的心理背景上的。心境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通过研究发现,自尊自信往往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如幸福、快乐、平和等。相反,自卑往往与消极的情绪相联系,如焦滤、压抑、内疚等。大家都知道,情绪又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的动机强度。这就是为什么高水平自价值感的人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库贝史密发现,自我价值感有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他说,从低成就者的情况可以看到,一个人已有的自我价值感的作用,超过了智力的作用,以致他们获得的不是应该获得的东西,而是与贬低了的自我价值感香一致的东西。所以,低价值感导致了低成就行为,而低成就行为反过来证实了低自我价值感的正确性。因此,自我价值感有一种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性质。
二、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健康个性的重要标志
人的心理有一种使自我价值感维持在一定水平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的需要”。人们通过自尊需要的满足来使自我价值感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保正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自尊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人的自我价值感维持在一定的、能够保证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水平,那么其自尊需要就会隐退到心理“舞台”背后而处于隐蔽状态。如果个体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到了无法使人感受的水平,那么其自尊需要就会强烈地显示出来,变成当前活动的主要动机,比如,人遭到奚落或侮辱便会坐卧不安,什么也干不了,除非发泄了愤怒,才能平静下来,特别自卑的人工作效率低,那便是因为他的自尊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因此,满足自尊需要,成了他主要活动动机,他没有心思或精力从事其它 活动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行为往往会出现偏差。攻击型、回避型、悦人型等不健康人格就是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下的产物。一切不健康的个性都与自卑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道波儿断言:一切社会动乱现象皆源于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需要层级”理论,具有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是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达到这一层次需要追求的人,往往是心理 健康和个性健全的人。
从心理学上的发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提示: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是开启儿童心理和行为积极主动性大门的大把钥匙;培养儿童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儿童健康个性的关键。
三、促进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科学家研究发现,形成和影响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个体自身的能力;个体周围主要人物对个体的评价与态度。周围人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教师、家长经常夸奖的儿童往往自我感觉也不错。而周围人对个体的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教师亲切抚摸孩子的头,孩子便会(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2页)产生受到注意的自豪,进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情感。
培养、促进儿童的自我价值感的发展要从形成和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水平的两大因素入手。1.帮助儿童获得能力;尊重儿童的能力
能力强的儿童往往自尊自信,说明了能力在儿童自我价值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因该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南儿童获得他们能够掌握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及社交能力,儿童每次成功地完成某种事情,无论是学会了系鞋带,还是第一次鼓足勇气与别人讲话,成功与喜悦都会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自己是能行的,这就有助于形成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
所以,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讓儿童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包办代替。成人硬要给刚学会用勺子吃饭的孩子喂饭,是有损于儿童的动手能力。儿童并不一定想把事情干得多么好或认为 自己能干得多么好,他只想通过这个过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尊的需要,体会独立感和成功感。因此,成人过多的干涉必定遭到儿童的“反抗”。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能力。
2、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选活动、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自选活动能使儿童体验自己的能力,创造性活动能使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能力感及成功感是提高自尊自信的法宝。所以,过多的集体教育活动是不利于儿童自尊自信发展的,学校应该加大自选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比重。
3、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在形成和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水平的两大因素中,对儿童影响更大的是后一种因素,即周围重要人物对儿童的评价与态度。这是因为儿童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1)无条件地积极接纳每一名儿童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儿童”。所谓无条件,指的是教师对儿童的接纳,不应该依赖于儿童是否漂亮、聪明。不依赖于儿童是否符合教师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不依赖于儿童是否遵守了教师制定的规则,而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这就是说,孩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又无限的潜力与广阔的前景。教师对孩子从内心的接纳,对孩子有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它反过来使孩子更易遵守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名孩子,这也是我们对师德的要求。
(2)赞扬、鼓励幼儿
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们在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孩子需要积极评价与态度。表扬是针对行为的成果的,但当孩子没有取得成功时,赏识他们所做的努力即运用鼓励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多说些“这次做的不错,下次一定会做的更好”。
4、尊重儿童
(1)尊重孩子的人格。成人对孩子的评价、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说话时尤其是在涉及到对孩子的评价时,一定要格外谨慎,切不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于一个敏感的孩子,教师不注意的一句“你太笨了”可能会铸成他终生的自卑。在处理孩子违反规则的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做出有损于孩子自尊心的事情。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切记冷静,不能对孩子进行恶性语言刺激,教师的批评应该针对事情本身,而不应该指向孩子的人格。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及错在哪里,希望他以后改正,而不是让孩子抬不起头来。
(2)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尊重,它表现在:集体活动时,教育内容来自于教师对孩子兴趣和需要的观察而不是生硬的教材;分散活动时,孩子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动。当孩子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时,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决定。只有这样,孩子在能真正显示出其主体地位,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5、不要在孩子中间使用比较和鼓励竞争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竞争出成绩。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少数孩子取胜,而大多数孩子却失去了信心。最好避免以下话语:“某某衣服漂亮。”“看谁做得快?”等。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与孩子过去的表现相比较,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也有利于促进孩子更快地发展。
(四)、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不善于自我评价,他们甚至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而只是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简单“翻版”。我们要引导孩子分析的评价自己,“你听你唱歌唱得多好听,舞跳得也很好,长大后一定能当歌唱家或舞蹈家。”而且要引导有自卑感的孩子多看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但要教会他们正确对待,那就是为孩子指出光明前景,鼓励孩子加把劲,不是自暴自弃。
孩子有了自尊自信,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做任何事情都表现积极进取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途径以及有效方法。
一、自我价值感与心理能动性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自我价值感是每个体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自尊自信,就是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具有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认为自己有价值,对自己评价较高,因而对自己有着比较积极的情感,能够自我接受,怡然自得。相反,具有低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卑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对自己产生消极的情感,自责、自怨,难以接受自己。
1、自我价值感水平与心理能动性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虽然自我价值感属于内部情感,但它影想着广泛的外部行为。大量观察发现:自尊自信的人富于好奇心、独立性、创造性、主动性,乐与冒险,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相反,自卑的人因为感到自身价值不充分而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证明自己价值上,他们难以跳出“自我”的狭小圈子而投身于自身以外的活动,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是畏缩的、无益于自身发展的。
以孩子独立的有意性行为及与别人主动交往的行为能动性水平的两项指标做实验。通过记录统计,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例如,被测试孩子进行的一次大型角色游戏活动中,担任这次角色游戏“主角”的全都是在自我价值感水平测试得分较高的孩子。他们主导游戏的进行,显得非常活跃,有很高的能动性。
2、自我价值感水平与心理能动性水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是一种稳定的自我情感,它是以心境似的形式弥漫在人的心理背景上的。心境直接制约着人的情绪、情感。通过研究发现,自尊自信往往与积极的情绪相联系,如幸福、快乐、平和等。相反,自卑往往与消极的情绪相联系,如焦滤、压抑、内疚等。大家都知道,情绪又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的动机强度。这就是为什么高水平自价值感的人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模式。心理学家库贝史密发现,自我价值感有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他说,从低成就者的情况可以看到,一个人已有的自我价值感的作用,超过了智力的作用,以致他们获得的不是应该获得的东西,而是与贬低了的自我价值感香一致的东西。所以,低价值感导致了低成就行为,而低成就行为反过来证实了低自我价值感的正确性。因此,自我价值感有一种对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性质。
二、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健康个性的重要标志
人的心理有一种使自我价值感维持在一定水平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的需要”。人们通过自尊需要的满足来使自我价值感维持在一定水平,从而保正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自尊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人的自我价值感维持在一定的、能够保证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水平,那么其自尊需要就会隐退到心理“舞台”背后而处于隐蔽状态。如果个体的自我价值感降低到了无法使人感受的水平,那么其自尊需要就会强烈地显示出来,变成当前活动的主要动机,比如,人遭到奚落或侮辱便会坐卧不安,什么也干不了,除非发泄了愤怒,才能平静下来,特别自卑的人工作效率低,那便是因为他的自尊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因此,满足自尊需要,成了他主要活动动机,他没有心思或精力从事其它 活动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行为往往会出现偏差。攻击型、回避型、悦人型等不健康人格就是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下的产物。一切不健康的个性都与自卑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道波儿断言:一切社会动乱现象皆源于人们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需要层级”理论,具有高水平自我价值感的人是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去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达到这一层次需要追求的人,往往是心理 健康和个性健全的人。
从心理学上的发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提示: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是开启儿童心理和行为积极主动性大门的大把钥匙;培养儿童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儿童健康个性的关键。
三、促进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发展
科学家研究发现,形成和影响自我价值感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个体自身的能力;个体周围主要人物对个体的评价与态度。周围人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教师、家长经常夸奖的儿童往往自我感觉也不错。而周围人对个体的态度也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比如,教师亲切抚摸孩子的头,孩子便会(下转第124页)(上接第122页)产生受到注意的自豪,进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情感。
培养、促进儿童的自我价值感的发展要从形成和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水平的两大因素入手。1.帮助儿童获得能力;尊重儿童的能力
能力强的儿童往往自尊自信,说明了能力在儿童自我价值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因该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南儿童获得他们能够掌握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动手能力、运动能力及社交能力,儿童每次成功地完成某种事情,无论是学会了系鞋带,还是第一次鼓足勇气与别人讲话,成功与喜悦都会油然而生,他们会感到自己是能行的,这就有助于形成他们良好的自我感觉。
所以,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讓儿童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包办代替。成人硬要给刚学会用勺子吃饭的孩子喂饭,是有损于儿童的动手能力。儿童并不一定想把事情干得多么好或认为 自己能干得多么好,他只想通过这个过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尊的需要,体会独立感和成功感。因此,成人过多的干涉必定遭到儿童的“反抗”。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能力。
2、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选活动、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自选活动能使儿童体验自己的能力,创造性活动能使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能力感及成功感是提高自尊自信的法宝。所以,过多的集体教育活动是不利于儿童自尊自信发展的,学校应该加大自选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比重。
3、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在形成和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水平的两大因素中,对儿童影响更大的是后一种因素,即周围重要人物对儿童的评价与态度。这是因为儿童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成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1)无条件地积极接纳每一名儿童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教师应该“无条件地积极接纳儿童”。所谓无条件,指的是教师对儿童的接纳,不应该依赖于儿童是否漂亮、聪明。不依赖于儿童是否符合教师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不依赖于儿童是否遵守了教师制定的规则,而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这就是说,孩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又无限的潜力与广阔的前景。教师对孩子从内心的接纳,对孩子有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它反过来使孩子更易遵守教师的要求。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一名孩子,这也是我们对师德的要求。
(2)赞扬、鼓励幼儿
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们在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孩子需要积极评价与态度。表扬是针对行为的成果的,但当孩子没有取得成功时,赏识他们所做的努力即运用鼓励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多说些“这次做的不错,下次一定会做的更好”。
4、尊重儿童
(1)尊重孩子的人格。成人对孩子的评价、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说话时尤其是在涉及到对孩子的评价时,一定要格外谨慎,切不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于一个敏感的孩子,教师不注意的一句“你太笨了”可能会铸成他终生的自卑。在处理孩子违反规则的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做出有损于孩子自尊心的事情。此时此刻,教师一定要切记冷静,不能对孩子进行恶性语言刺激,教师的批评应该针对事情本身,而不应该指向孩子的人格。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及错在哪里,希望他以后改正,而不是让孩子抬不起头来。
(2)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尊重,它表现在:集体活动时,教育内容来自于教师对孩子兴趣和需要的观察而不是生硬的教材;分散活动时,孩子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动。当孩子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时,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决定。只有这样,孩子在能真正显示出其主体地位,积极性、主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5、不要在孩子中间使用比较和鼓励竞争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竞争出成绩。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少数孩子取胜,而大多数孩子却失去了信心。最好避免以下话语:“某某衣服漂亮。”“看谁做得快?”等。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与孩子过去的表现相比较,这样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也有利于促进孩子更快地发展。
(四)、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孩子不善于自我评价,他们甚至不会进行自我评价,而只是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简单“翻版”。我们要引导孩子分析的评价自己,“你听你唱歌唱得多好听,舞跳得也很好,长大后一定能当歌唱家或舞蹈家。”而且要引导有自卑感的孩子多看自己的长处,同时,也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但要教会他们正确对待,那就是为孩子指出光明前景,鼓励孩子加把劲,不是自暴自弃。
孩子有了自尊自信,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做任何事情都表现积极进取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途径以及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