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生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a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验——课程资源生成的平台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其直观、真实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生物概念的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教师以实验为载体讲解概念、规律,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因此,实验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学习“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教师都会利用渗透装置做演示实验。但大部分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操作(倒置漏斗的底部包上半透膜,然后向烧杯和漏斗中分别加入清水、蔗糖溶液,并且保持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这样的处理,看似水到渠成,但我认为对这一实验资源的利用是不够的,至少还可以做以下的探讨:(1)如果将小烧杯与漏斗中的液体互换,会有什么实验现象呢?(2)原实验中漏斗液面会持续上升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预测的基础上具体操作一下就能观察到结果,实际上是对课本结论的进一步验证,比较简单。第二问,学生几乎一致认为不可能持续上升。这时教师追问:那么,漏斗液面上升什么时候停止?学生联系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膜两侧具有浓度差,认为当膜内外浓度相等时停止。这时教师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利用渗透装置检验自己答案的正确性。在这一环节中,从已知浓度差预测内外液面的升降,发展到了通过现象观察判断膜两侧浓度的大小,看似简单的转换,实际上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随液面上升,液柱产生的压力会逐渐增大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物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渗透学科交叉的思想。通过讨论分析,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加深理解知识、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标本模型——课程资源生成的载体
  
  十几年前,生物教师上课时往往要拿着各种各样的标本、模型走进课堂,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这种场面已不多见了。例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先从网上下载或扫描一张或几张细胞图,做成幻灯片,再照“图”宣科。这是现在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殊不知这种方法虽方便快捷,却没有实物模型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力度强,也没有实物模型容易使学生接受。
  例如,在学习细胞时,我拿到教室的教具有细胞膜模型、细胞器模型、细胞模型。每讲到一种结构我就将相应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耳听、眼看、手摸,具体感受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了细胞膜的组成物质及其在膜上的排布特点,膜内膜外的判断方法,各种细胞器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相对大小及相对位置等。然后我告诉学生:成年人是由成千上万个细胞构成的,当然每个细胞比这要小得多,大约只有几微米,但每个细胞都具有这么复杂的结构。随着学生发出“哦”的一声,我相信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精细复杂。
  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模型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不是想否定多媒体。例如,有时一个生物现象或生理过程是分步呈现、需时较长的,而多媒体却可以展示这个动态的过程,这是模型所无法替代的。所以我们更倡导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课程资源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呈现给学生的东西应该有助于我们的教与学。
  
  三、师生互动——课程资源生成的支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绝不能完全依靠预设。在互动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往往容易引起师生共鸣,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良好。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上获得这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呢?
  例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课堂上,我们依照课本的实验要求进行研磨、过滤、准备滤纸条、画滤液细线、层析分离,可很多组的结果都不理想。我让学生思考、分析其中的原因。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画了好几条了,效果都不好,会不会是提取的色素有问题?”
  “有可能,你再提取一次。”我并没有很在意。
  “老师,我想试试其他方法!”
  “哦,你说说看,有什么好的方法?”我有点意外了,课本中好像没介绍其他方法。
  “我昨天看到一道题,说用碘来检验叶片中的淀粉时,需要先用酒精隔水加热的方法来去除叶片中的色素,以避免颜色的干扰。”
  我立刻从实验教师那里拿来他所需要的东西,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来试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实际操作比较,我们发现用酒精隔水加热法提取色素比原来的丙酮提取法效果要好,而且既节省了原料,又避免了丙酮对人体的伤害。之后我们再做这个实验时,常常采用这个新方法。
  
  四、研究性活动——课程资源生成的沃土
  
  校本研究是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而兴起的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新模式。通过这种研究性活动,学生在对知识的运用、质疑、探究、思考与实践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并逐渐树立起求真务实的科学观。因此,校本研究性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资源生成的重要渠道。
  例如,“水仙花的栽培”是我校科技节的一个活动,要求参赛选手购买鳞茎,自行栽培,评委将从造型、生长状况、花箭数量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一般参赛选手都培养了一盆,但有一组学生却栽培了二十几盆,并且分为几组,从鳞茎的选择、雕刻、处理方法,栽培时水分多少,温度高低(放室内、室外进行控制),长叶后光照的长短等多方面进行对照培养,从而总结出水仙栽培的最佳条件。这些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是令人赞叹的。
  新课程的实施是对生物教学体系模块化的重新整合。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承旧创新,深度挖掘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生成与积累,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载体。
其他文献
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保存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PO3的理化特性和毒力性状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将PPO3病毒在-75℃下保存3年后,再经传代弱化,后续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在5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无法取代的,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可以体验做实验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所以,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下面笔者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一、在化学实验教
摘 要: 本文作者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从兴趣培养、德育教育、思维能力、习惯养成和学用结合等方面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正确路径,是素质教育应用于实验教学的重要范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学生素质 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下面,我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实验激发学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感性材料,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自然观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实验手段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实验手段,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加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领会掌握,那么课堂实验手段如何运用,这里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
摘 要: 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记。由于生化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因此本文作者从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生物化学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学习兴趣 提高    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习植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等专业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生物化学教学多以传统的教学
课堂伊始,有的教师不重视“引入新课”这三言两语,而是用“我们今天讲……”直接点题,这样做虽直接点题,但却失去一次启发学生兴趣、由旧导新、稳定课堂情绪的良好机会。一堂好课,首先要有好的开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的触发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新课的几句话对一节课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