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十一”长假刚过,新阳路小学突然迎来一位登门造访的客人——南宁市教育局夏建军局长,原来他是亲自来寻找一位在公车上给他让座而没有留下姓名的小学生。凭借“12岁,在新阳路小学上学”的简单线索,夏局长终于找到了这位“小雷锋”,他就是我校六年级的陈欢同学。夏局长表扬了陈欢文明礼让、助人为乐的行为,向他赠送了科普书籍,勉励他好好学习,同时充分肯定了我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取得的成效。南宁电视台《校园在线》栏目以此为典型事例,制作了新阳小学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成果电视专辑《文明伴我行》。陈欢同学也因此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并获得“文明小标兵”称号。
陈欢同学 “让座”的行为看似一件普通“小事”,却是我校在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为思想素质,由思想素质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生动体现。
2004年我校正式启动“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的礼仪行为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如:低、中年级学生礼仪意识浅薄,与人交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体谅他人;高年级学生有提高自身礼仪修养的良好愿望,但缺乏应有的礼仪常识,不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不善与人沟通等。通过问卷和座谈,我们发现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对孩子日常文明礼貌的教育,不注重言传身教,以致孩子潜移默化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家庭、社区应当共同努力,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们逐步培养善良、正直、诚信、宽容、谦逊、合作的品质,成为具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
在礼仪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把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以礼仪教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实际的礼仪实践活动。学生们自编自演,以小品形式,以歌舞形式,以辩论形式,赞扬生活中良好的礼仪行为或鞭笞生活中不良的礼仪行为;学生把礼仪知识内化为内心素质,在生活实践中外化为自觉行动。如,2005年9月西乡塘区教育局在我校举行“我是南博小主人”启动仪式,2006年3月我校配合南宁市“建和谐社会,创文明城市”而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2006年9月开展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都取得了显著的礼仪教育效果。
我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并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礼仪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模式,依照思想品德课程“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框架,创设运用了导入激活(选择导法、接触课题)——主题教育(学习礼仪、明确道理)——实践互动(实践体验、讨论交流)——评价导行(辨析是非、指导言行)——巩固延伸(课内巩固、课外延伸)的“五环式”教学结构。2008年,由董永钰校长执笔的《构建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施模式简述》在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科研报告《“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论文特等奖。
教师开展礼仪教育子课题研究,纠正礼仪教育的认识误区,提高自身礼仪素养,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礼仪教育实效性。
我们要求各科教师树立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的思想,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学科中礼仪教育的因素,选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礼仪教育的结合点,选准恰当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渗透礼仪教育;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意礼仪规范和准确,多方面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我们综合运用“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剖析法、行为判断法、活动游戏法、自我评价法、行为模拟法、情感体验法、品德实践法”等教育方法,特别是灵活巧妙地运用情感体验法、品德实践法和榜样示范法,把说理疏导法与之有机结合运用,使礼仪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家长与社区齐抓共管,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合作机制,鼓励家长配合我校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合作机制,建立新阳南社区教育基地,配合社区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我校倡导全体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遵守《社区文明公约》,共同美化、绿化、亮化社区,创造社区文明环境。
经过几年来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我们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反复,全校形成了“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的局面,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学生大都彬彬有礼,谈吐举止得当。本文开头故事的发生也就出自必然。
(责编李景和)
陈欢同学 “让座”的行为看似一件普通“小事”,却是我校在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为思想素质,由思想素质外化为自觉行动的生动体现。
2004年我校正式启动“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的礼仪行为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如:低、中年级学生礼仪意识浅薄,与人交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体谅他人;高年级学生有提高自身礼仪修养的良好愿望,但缺乏应有的礼仪常识,不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不善与人沟通等。通过问卷和座谈,我们发现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对孩子日常文明礼貌的教育,不注重言传身教,以致孩子潜移默化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家庭、社区应当共同努力,实施礼仪教育,使学生们逐步培养善良、正直、诚信、宽容、谦逊、合作的品质,成为具有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
在礼仪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把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体系,以礼仪教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实际的礼仪实践活动。学生们自编自演,以小品形式,以歌舞形式,以辩论形式,赞扬生活中良好的礼仪行为或鞭笞生活中不良的礼仪行为;学生把礼仪知识内化为内心素质,在生活实践中外化为自觉行动。如,2005年9月西乡塘区教育局在我校举行“我是南博小主人”启动仪式,2006年3月我校配合南宁市“建和谐社会,创文明城市”而开展“文明伴我行”活动,2006年9月开展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都取得了显著的礼仪教育效果。
我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并实施“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积极探索礼仪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模式,依照思想品德课程“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框架,创设运用了导入激活(选择导法、接触课题)——主题教育(学习礼仪、明确道理)——实践互动(实践体验、讨论交流)——评价导行(辨析是非、指导言行)——巩固延伸(课内巩固、课外延伸)的“五环式”教学结构。2008年,由董永钰校长执笔的《构建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施模式简述》在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科研报告《“小学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论文特等奖。
教师开展礼仪教育子课题研究,纠正礼仪教育的认识误区,提高自身礼仪素养,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提高礼仪教育实效性。
我们要求各科教师树立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的思想,结合学科特点,挖掘学科中礼仪教育的因素,选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礼仪教育的结合点,选准恰当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渗透礼仪教育;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注意礼仪规范和准确,多方面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我们综合运用“榜样示范法、说理疏导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讨论辩论法、案例剖析法、行为判断法、活动游戏法、自我评价法、行为模拟法、情感体验法、品德实践法”等教育方法,特别是灵活巧妙地运用情感体验法、品德实践法和榜样示范法,把说理疏导法与之有机结合运用,使礼仪教育内容更容易为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家长与社区齐抓共管,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合作机制,鼓励家长配合我校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合作机制,建立新阳南社区教育基地,配合社区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我校倡导全体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遵守《社区文明公约》,共同美化、绿化、亮化社区,创造社区文明环境。
经过几年来小学生礼仪教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我们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不断反复,全校形成了“学礼仪、守礼仪、用礼仪”的局面,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学生大都彬彬有礼,谈吐举止得当。本文开头故事的发生也就出自必然。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