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po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仅要实现传统的文以载道、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进行最重要且最易忽视的美育教育,也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以美怡情、以美育人。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一项重大课题。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教材激发学生想象使之感知美,指导学生理解欣赏使之品味美,帮助学生启迪发散创造美。
  一、激发想象感知美
  语文教学中的言传口授是审美化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能够带着自身感受作情感描摹,这样,就能使审美主体自始至终沉浸在浓烈的情绪氛围中,“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审美感知与审美活动的高度和谐,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联想活动就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升华。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首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为之描绘的情境之中,唤起他们感知美的内驱力。教师可以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吸引学生步入美的殿堂,从而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审美状态,成为审美主体。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借学生生活中对春天的体验入手,说对春的感受,从而设疑激趣,引入课文,使学生通过作者的体验和感受,发现自己所发现不了的春之美,更加深入的去感知美。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帮助学生再现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连绵的青山,汹涌的江河,辽阔的草原,秀美的水乡等等,一套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具体而微观的人化自然,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中学生是从阅读走向自然、走向世界,凭着作者的描述,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将迅速引到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那么,无声的汉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就会鲜活起来,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而然的跳脱出来,呈现在审美主体的面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可根据作者的描述,通过教師的引导,就会在审美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诗人衣袂飘飘,遥望风烟迷茫的五津,为友人送别,依依惜别中寄托作者的深情,表达作者的胸怀,并从中感知到意境之美。这样长期积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仓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二、欣赏理解品味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它所选用的文章都是典范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是作家运用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它们的内容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是学生感知美的主要载体。就一篇文章来说,就能体现多种美,如文章的建筑美、形象的人格美、文字的音乐美等等,而这些美又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和欣赏品味。
  文章的建筑美就是文章的结构层次之美。建筑美是艺术和技术的高度统一的美,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欧洲的教堂等,或以其庄严雄伟,或以其古朴典雅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它是直观的、可感的,而文章的建筑美缺需要审美主体通过文字、情节、场面等,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认知经验加以理解,从而明白文章结构的匀称、言辞的精彩、逻辑的严密,进而体会品味其行文之美。同样,文章塑造的形象的人格美、文字的音乐美更是审美主体要理解、欣赏和品味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和品味能力的。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都渗透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如写人栩栩如生、叙事曲折多姿、绘景如在眼前、状物活脱可感等,只有让学生去理解、欣赏直至品味,才能对欣赏者的审美感官和审美心理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藤野先生》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正直善良、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人物形象,寄托作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更主要的是隐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爱国感情,都需要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领悟到人物的人格魅力、作者内心强烈的民族感情,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激起情感波澜,进而活动更生层次的美感。
  “情欲信,辞欲巧”,众多的作品之所以生动形象,撼人心魄,还得益于作品精美的文辞。《春》的清新明丽、《背影》的含蓄隽永、《沁园春雪》的恢宏飘逸……,构成丰富错综如乐曲般的组合,使人获得如欣赏音乐旋律的美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启迪发散创造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美的创造。教师可启迪学生借助教材中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结构建筑,通过感知、想象和理解,进行发散思维,由对美的自我认识和感悟,进而自己动手,借助描绘再现美的意境,实现能力的迁移,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活跃的审美想象,触发创造的原动力,从不同角度进行美的创造,显示正能量,以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观念,实现自我审美的创造。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一定的分辨和评价美的能力,就可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课堂移向社会,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品味生活之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创造美。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从文章的结构、事件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等等,都可以进行美的再创造,内化于心,行至以文。也为其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以自己對美的追求、美的实践,影响人、感化人,真正达到文以载道的最终目的。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引导、启迪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美的教育,以达到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方法]对60岁以上采用手术治疗的老年人髋部骨折9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5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围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发展中国特
[摘要] 传统的课堂评价存在着缺乏意义的生生评价、千遍一律的鼓励性评价、缺乏真诚的形式性评价、途径狭窄的单向性评价等诸多问题。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本文从营“和”激评、以“问”诱评、示“意”促评、借“物”代评等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策略进行探索,试图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学生爱上评价,爱上数学。  [关键词] 评价 即时评价 现
有位孪师傅专做铺地砖的工作。一天一位公司老板找他做活,谈好价钱,签了约。回家后李师傅才发现这笔生意没算好价钱,做下去一定亏本。老板是个精明的商人,也算准了这个价钱对方应
校园110可视化综合安全管理服务指挥平台系统架构由中心服务指挥平台、前端设备系统和后端数据库系统组成,三大部分有效配合,形成联动的一体,通过信息协同、舆论协同、安全制度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著名数学
笔者通过建立一个简洁、高效,注重教学过程,可量化操作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针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从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理论方法出发,对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信息化建
班级发生失窃案,这几乎是班主任都免不了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经典实例:一位教师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做一番演说,再做一个箱子,让每个学生的手都伸进去一次,然后打开箱子
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及其对第三世界造成的重重危机,再次充分表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殖民统治的本性。而反新自由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则表明了第三世界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