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主张学生在快乐、活泼、生动、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赋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由和相当宽松的气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锻炼和提高机会,从心理学情感理论来看,学生进行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学习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会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高情高的发展。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将会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又为培养能与人和谐共处和合作精神。
一﹑ 促进学生积极交往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科学合理形式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三﹑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课堂成了优势学生的展示舞台
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积累有差异,显然小组合作成了优势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在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无疑成了中心人物。久而久之,弱势学生成了旁观者,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后小组合作再也不关他们的事了。但是小组合作的成绩评定是由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其他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也成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搭着这辆顺风车取得了分数。
2.以群体讨论来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了对问题思考的权利,导致他们只有静观坐听的份,成了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使教师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掩盖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在讨论过后,是学生探索经验的苍白和独立意识的流失。
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把大课堂分成若干小课堂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把要讲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小组,又由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把这些问题讲解给组内的其他学生听。这样的操作其实就是把大课堂分成若干小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灌输,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它没有体现小组成员的自主参与,没有体現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更没有体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做法也是对小组合作教学的错误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教学要求通过自已的阅读、思辨、讨论、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完成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或过长
教师在实施中,由于对讨论的问题的难易把握的不足,或者是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好,往往以自己的狭隘化、成人化的教学经验,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式,学生刚讨论,就让学生谈看法、说结论,或者超出自己的预设,使讨论的问题没有结论,学生过长时间去讨论,这两种倾向都导致教学建构活动成为“空中楼阁”。
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分工明确,有效记分
在最初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出现了"优势学生的舞台,弱势学生搭车"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明确每位成员的分工。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分别指定协调员、记录员、发言人、主持者等,每位学生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并通过良性循环,使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项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计算成绩时,要对成员个人和小组学习的结果分别评价。
2.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在分组时,首先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长,接着我根据他们的提供的资料进行统计归类,分为书面表达强、口头表达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等等;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小组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学生,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实行各小组分担任务,然后全班汇总,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3.要有效调控小组合作交流,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在小组交流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讨论的问题得到学生的充分探究,“放”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由于时间关系或探讨问题一时难以得出结论,教师要及时“收”,使小组合作交流得到有效调控。
4.实事求是,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而为了装潢门面,以其形式来取悦现场的听课教师,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
5.选择时机、设置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既非时时可以进行,也非处处能够合作。那么,哪些情况下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一是在需要比较学习时,例如有些教科书上设计了两个不同的观点或现象需要学生进行支持和选择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二是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一起攻克;三是在“开放性”问题时,没有固定答案,可设计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适当的时机,问题的设计也要科学、合理。一要做到要求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无所适从。二要注意内容安排的层次性,要由浅入深,顺势而导。
作者简介:孟昭华,出生年月: 1966年4月,性别: 女,籍贯: 黑龙江,最高学历:大专,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一﹑ 促进学生积极交往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科学合理形式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三﹑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课堂成了优势学生的展示舞台
由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积累有差异,显然小组合作成了优势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在讨论和集体交流中无疑成了中心人物。久而久之,弱势学生成了旁观者,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后小组合作再也不关他们的事了。但是小组合作的成绩评定是由小组为单位的,所以其他小组成员的劳动成果也成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他们搭着这辆顺风车取得了分数。
2.以群体讨论来掩盖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一问即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势必使部分学困生,失去了对问题思考的权利,导致他们只有静观坐听的份,成了思维敏捷的优等生的陪衬,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使教师走入了“重讨论,轻思考,重群体,轻个体”的误区,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掩盖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在讨论过后,是学生探索经验的苍白和独立意识的流失。
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把大课堂分成若干小课堂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还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把要讲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交给小组,又由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把这些问题讲解给组内的其他学生听。这样的操作其实就是把大课堂分成若干小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依然是灌输,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它没有体现小组成员的自主参与,没有体現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更没有体现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做法也是对小组合作教学的错误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教学要求通过自已的阅读、思辨、讨论、练习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完成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分或过长
教师在实施中,由于对讨论的问题的难易把握的不足,或者是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好,往往以自己的狭隘化、成人化的教学经验,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式,学生刚讨论,就让学生谈看法、说结论,或者超出自己的预设,使讨论的问题没有结论,学生过长时间去讨论,这两种倾向都导致教学建构活动成为“空中楼阁”。
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分工明确,有效记分
在最初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出现了"优势学生的舞台,弱势学生搭车"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必须明确每位成员的分工。比如在小组讨论时,分别指定协调员、记录员、发言人、主持者等,每位学生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可能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并通过良性循环,使每位学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项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计算成绩时,要对成员个人和小组学习的结果分别评价。
2.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是有差异的,因此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分组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在分组时,首先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长,接着我根据他们的提供的资料进行统计归类,分为书面表达强、口头表达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等等;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小组包含了各种能力的学生,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实行各小组分担任务,然后全班汇总,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
3.要有效调控小组合作交流,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在小组交流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讨论的问题得到学生的充分探究,“放”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由于时间关系或探讨问题一时难以得出结论,教师要及时“收”,使小组合作交流得到有效调控。
4.实事求是,要灵活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而为了装潢门面,以其形式来取悦现场的听课教师,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
5.选择时机、设置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既非时时可以进行,也非处处能够合作。那么,哪些情况下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一是在需要比较学习时,例如有些教科书上设计了两个不同的观点或现象需要学生进行支持和选择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二是在突破重点难点时,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一起攻克;三是在“开放性”问题时,没有固定答案,可设计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适当的时机,问题的设计也要科学、合理。一要做到要求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让学生无所适从。二要注意内容安排的层次性,要由浅入深,顺势而导。
作者简介:孟昭华,出生年月: 1966年4月,性别: 女,籍贯: 黑龙江,最高学历:大专,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