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还是从抽象的思维到能动的实践,观察都是首要步骤。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保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完成中学化学的教学任务有很大的作用,因而化学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能力培养内容。中学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得出有关结论。下面谈谈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抓住好奇心,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
学生在观察开始时,往往带有很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喜新奇,好热闹,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时往往目的性不明确,无主次,分不清重点,往往忽略了本质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
兴趣是观察的心理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对物质变化进行全面而又细心地观察,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初中化学第一章的教学,为了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我补充了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看到了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学生第一次看到了金属的燃烧,感觉到很好奇,并产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镁带和燃烧后的物质有什么的不同,从表面现象到变化的实质,使学生紧紧抓住有新的物质这一本质,对化学变化有更深刻认识。在学生实验中,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其次指导学生观察什么,分清主次现象。只有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观察什么,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认真地进行观察。否则,他们往往会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东西,而忽略了主要的东西。
二、改变片面性,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学生观察的深刻程度是受到学生知识基础、技能和实验能力所制约的,面对变化多端的化学反应、化学现象,学生往往凭兴趣、爱好以及受性格和习惯等影响,在观察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有时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本质观察,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有顺序地观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实验所用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用途,以及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等;反应中,要观察反应的条件,如催化剂、加热、水浴等,观察反应的现象,即颜色、气体、沉淀、发光、发热等;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状态、性质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作逻辑分析、综合判断,达到观察的目的。如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就要求学生对点燃前的蜡烛进行观察,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有无气味、能否溶于水、密度等内容。蜡烛燃烧着时要观察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温度最高?燃烧得到什么物质等内容。蜡烛刚熄灭时又观察到什么现象等内容。
三、针对思维欠成熟,培养学生边思维边观察
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思维的欠成熟,导致学生观察时的片面性,甚至错误。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机械地把书本上的描述移到报告册上,不是认真地观察,积极地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观察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把握现象的本质。化学反应的现象,既有色、态、味,又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发热……等等。要随时对所观察的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弄清它们的异同,为透过宏观现象,联系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和变化,找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如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在进行氧化汞和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时,应对比、分析这两个实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几种,为形成分解反应概念,提供全面、正确的感性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养成全面、精确的观察习惯,而且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四、增设对比实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随着实验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课本上描述的现象确信无误。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看看热闹,逐渐养成了依据课本中的描述来叙述现象的习惯,忽视观察过程中的细致性。为此,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比实验,力争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更具体,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例如:液体中的变色实验,向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教师可用3支试管取紫色试液少量,向一支试管中滴入醋酸,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另一支试管保持原状,然后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促使学生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观察,讲完氢气、一氧化碳后,介绍甲烷燃烧实验时,同时进行对比实验,可使学生明显的观察到淡蓝色、蓝色,明亮的蓝色火焰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告诉学生甲烷燃烧的火焰可用于照明,促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总之,只有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思维欠成熟等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有顺序地、积极地观察,把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进一步发展。
一、抓住好奇心,引导学生有目的观察
学生在观察开始时,往往带有很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喜新奇,好热闹,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时往往目的性不明确,无主次,分不清重点,往往忽略了本质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抓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
兴趣是观察的心理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对物质变化进行全面而又细心地观察,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初中化学第一章的教学,为了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我补充了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看到了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学生第一次看到了金属的燃烧,感觉到很好奇,并产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镁带和燃烧后的物质有什么的不同,从表面现象到变化的实质,使学生紧紧抓住有新的物质这一本质,对化学变化有更深刻认识。在学生实验中,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其次指导学生观察什么,分清主次现象。只有学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观察什么,才能自觉地集中注意力于目的有关的事物上,认真地进行观察。否则,他们往往会集中注意力于感兴趣的东西,而忽略了主要的东西。
二、改变片面性,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学生观察的深刻程度是受到学生知识基础、技能和实验能力所制约的,面对变化多端的化学反应、化学现象,学生往往凭兴趣、爱好以及受性格和习惯等影响,在观察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有时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本质观察,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有顺序地观察。在观察化学实验时,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反应前,观察实验所用仪器,了解它们的名称、用途,以及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等;反应中,要观察反应的条件,如催化剂、加热、水浴等,观察反应的现象,即颜色、气体、沉淀、发光、发热等;反应后观察生成物的状态、性质等。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作逻辑分析、综合判断,达到观察的目的。如做“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就要求学生对点燃前的蜡烛进行观察,观察它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有无气味、能否溶于水、密度等内容。蜡烛燃烧着时要观察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温度最高?燃烧得到什么物质等内容。蜡烛刚熄灭时又观察到什么现象等内容。
三、针对思维欠成熟,培养学生边思维边观察
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思维的欠成熟,导致学生观察时的片面性,甚至错误。有些学生在做实验时,机械地把书本上的描述移到报告册上,不是认真地观察,积极地思维,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观察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把握现象的本质。化学反应的现象,既有色、态、味,又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发热……等等。要随时对所观察的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弄清它们的异同,为透过宏观现象,联系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和变化,找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如学习分解反应的概念,在进行氧化汞和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时,应对比、分析这两个实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几种,为形成分解反应概念,提供全面、正确的感性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养成全面、精确的观察习惯,而且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
四、增设对比实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随着实验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课本上描述的现象确信无误。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看看热闹,逐渐养成了依据课本中的描述来叙述现象的习惯,忽视观察过程中的细致性。为此,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比实验,力争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更具体,更清晰,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例如:液体中的变色实验,向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红,教师可用3支试管取紫色试液少量,向一支试管中滴入醋酸,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另一支试管保持原状,然后进行对比观察,就可以促使学生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关氢气、一氧化碳、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颜色观察,讲完氢气、一氧化碳后,介绍甲烷燃烧实验时,同时进行对比实验,可使学生明显的观察到淡蓝色、蓝色,明亮的蓝色火焰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告诉学生甲烷燃烧的火焰可用于照明,促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总之,只有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思维欠成熟等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有顺序地、积极地观察,把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