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学校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专业课教学。《电工基础》是学习电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具有概念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重体系,轻需要;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应用”的倾向,必须进行改革。
本文从《电工基础》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谈谈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资源整合要突出专业特点
传统的教材过于注重课程的体系,学科色彩非常浓,严格忠实于教材,把一些偏深、偏难又不适用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既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定位(培养技能型人才),又脱离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学习基础较差),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使之更贴近教育的实际。
具体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论证。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要进行不同的处理。如对于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电工基础》课,应重点突出与汽车有关的电源(蓄电池、发电机)知识,与汽车电器的连接相关的电路的串联、并联规律,与汽车电器(电容、继电器、变压器、电机等)结构相关的电容、磁场、电磁感应方面的知识;对于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课,则应重点突出三大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性质、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常用的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整合课程资源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联系起来。如在讲电阻一节时,重点结合电路设计中导线的选择;讲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一节时,重点结合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其次,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要多花工夫。远离实际的教学,必然使学生感到茫然,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电工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是如此,只有将理论知识置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挂上钩,积极主动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教学中,创设家庭每月用电量的估算的教学情境,使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了明确的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三相四线制中线的作用时,我们设计了一例因中线开路所造成的事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三、课程资源整合要把关注学生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途径
整合课程资源,还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的与电工技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积累,要了如指掌,然后在教学中为我所用。
一般来说学生具有以下方面的生活经验:关于家用电器方面的经验;关于照明电路的经验;关于电力线路方面的经验;关于磁现象方面的经验;关于电机和变压器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这些沉睡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例如:引导学生回忆“220V、40W”和“220V、100W”的白炽灯泡灯丝的粗细,提出:哪个的电阻大?并进一步分析在照明电路中为什么100W的灯更亮一些。
四、整合课程资源,要把改革实验教学作为重要内容
每种版本的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按实验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操作性的实验。
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电路的联结,如荧光灯电路接线、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联结等。
二是适应性实验。
要求掌握基本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参数的测量方法,如练习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电压和电位的测定等。
三是验证性的实验。
要求学生对一些电路规律进行验证,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单相交流电路的规律、三相交流电路的规律、单相变压器等。
四是研究性实验。
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电路特点,如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的波形。
以上四种类型的学生实验,前两种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该花气力重点落实的;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后两种类型的学生实验,应改变验证性实验过多的现象,变被动验证为主动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科学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从实验课的组织形式来看,突破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课堂上老师边讲边做,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都是很好的方式。
本文从《电工基础》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谈谈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资源整合要突出专业特点
传统的教材过于注重课程的体系,学科色彩非常浓,严格忠实于教材,把一些偏深、偏难又不适用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既偏离了中职教育的定位(培养技能型人才),又脱离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学习基础较差),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使之更贴近教育的实际。
具体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要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论证。同样的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要进行不同的处理。如对于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的《电工基础》课,应重点突出与汽车有关的电源(蓄电池、发电机)知识,与汽车电器的连接相关的电路的串联、并联规律,与汽车电器(电容、继电器、变压器、电机等)结构相关的电容、磁场、电磁感应方面的知识;对于电子专业的《电工基础》课,则应重点突出三大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基本性质、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常用的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整合课程资源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应用”并不仅仅是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题,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联系起来。如在讲电阻一节时,重点结合电路设计中导线的选择;讲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一节时,重点结合电动机的构造和原理。
其次,教学情境的设计上要多花工夫。远离实际的教学,必然使学生感到茫然,也是注定要失败的。《电工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是如此,只有将理论知识置于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挂上钩,积极主动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教学中,创设家庭每月用电量的估算的教学情境,使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了明确的联系,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三相四线制中线的作用时,我们设计了一例因中线开路所造成的事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三、课程资源整合要把关注学生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途径
整合课程资源,还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的与电工技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和积累,要了如指掌,然后在教学中为我所用。
一般来说学生具有以下方面的生活经验:关于家用电器方面的经验;关于照明电路的经验;关于电力线路方面的经验;关于磁现象方面的经验;关于电机和变压器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唤醒这些沉睡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进行知识建构。
例如:引导学生回忆“220V、40W”和“220V、100W”的白炽灯泡灯丝的粗细,提出:哪个的电阻大?并进一步分析在照明电路中为什么100W的灯更亮一些。
四、整合课程资源,要把改革实验教学作为重要内容
每种版本的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按实验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操作性的实验。
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电路的联结,如荧光灯电路接线、三相负载的星形联结、三相负载的三角形联结等。
二是适应性实验。
要求掌握基本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参数的测量方法,如练习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的使用、电压和电位的测定等。
三是验证性的实验。
要求学生对一些电路规律进行验证,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单相交流电路的规律、三相交流电路的规律、单相变压器等。
四是研究性实验。
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电路特点,如用示波器观察交流电的波形。
以上四种类型的学生实验,前两种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该花气力重点落实的;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后两种类型的学生实验,应改变验证性实验过多的现象,变被动验证为主动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科学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从实验课的组织形式来看,突破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课堂上老师边讲边做,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都是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