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季节的变化首先是一种天文现象,然后是地形和气候现象,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地理教学中也是重点难点。季节包括四季和节气,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而通常所说的季节一般指四季,本文谈的季节问题,也是指四季的问题。
一、四季的产生
所谓春、夏、秋、冬四季,严格地说只有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才能出现。它们的差异主要是地面接受太阳光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其辐射强度越大,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能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小。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公转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样,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就南北来回移动,结果引起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二、四季的划分
春、夏、秋、冬四季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划分的依据不同,四季的长短、起止时间不一样。四季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天文四季,这是以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天文四季不考虑实际气候的寒暑情况。
2.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首。这种四季符合天文条件,即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三个月是夏季;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三个月是冬季;其余太阳高度白昼适中的六个月为春、秋季,但同样与实际差别较大。如二月初立春时并没有多少春意,特别是我国北方,人们还在“北风吹、雪花飘”的严寒中欢度新春佳节。八月正值炎炎酷暑,却为秋季的开始。
3.西方国家的四季,在西方国家习惯上以“两分”、“两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首。它仍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依据,在时间上比我国传统的四季推迟约一个半月。这种四季在有些地区与我国实际气候基本一致,如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冰融雪消,万物苏醒,人们才真正感到春降人间。
4.气候统计学四季,按阳历的月份把3—5月定为春季,6—8月定为夏季,9—11月定为秋季,12—2月定为冬季。这种四季比较接近西方国家的四季。
5.候温四季。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与“桃花开、蝉始鸣、雁南飞、冰霜凝”等物候现象和谐一致,气象部门就以实际气温作四季划分的依据。
我国古代有5天为1候的规定:“5日谓之候,3候谓之气,6气谓之时,4时谓之岁。”全年72候。现代气象学规定:每候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候温,候温稳定在22℃以上时期为夏季,低于10℃时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这种四季的特点是反映草木荣枯,花开果熟,鸟兽繁衍,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这种四季在不同气候带或不同地区,乃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各季的长短起止时间是大不相同的,有长有短,有早有迟。而且也不是到处都有四季,有的地方只有三季,两季,甚至一季,也不一定都用春、夏、秋、冬来表示。
三、四季的地理分布
1.热带雨林气候带(赤道雨林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控制,盛行赤道气团,全年皆夏,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8℃左右,年降水量大都超过2000毫米,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萨瓦纳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和信风交替控制,干湿季节明显交替,以北半球为例,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5月—10月,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
3.热带季风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风向季变明显,一年分成旱雨两季。每年6—9月夏季风(西南季风)来临,形成高温多雨的雨季;10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风(东北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形成旱季。
4.南极洲由于纬度高、地势高等原因,气候酷寒,冰川广布。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夜受不到太阳光照射,气温极低,到了极昼期间,虽然日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小,其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实际上是全年长冬。
5.北冰洋地区。由于纬度高,全年严寒,皆为冬季。
6.温带。四季分明,一年中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相当分明,但由于温带跨纬度多,从低纬到高纬,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四季长短亦有不同,从低纬的夏长冬短逐渐过渡到高纬的冬长夏短。
四、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
1.根据洋流判断。有些洋流特别是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由于定向风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根据风向判断。有些风向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无论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还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季节性都很强。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
澳大利亚北部季风也很明显,夏季(1月)西北季风,冬季(7月)东南季风。
3.根据植物景观判断。有些自然带特别是萨瓦那带景观季节变化很明显,夏季雨量充沛、花草茂盛、充满生机,冬季干燥、草木枯黄。
4.根据动物迁徙判断。随着植被季节变化,有些动物也发生迁徙,以寻找食物或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如热带草原中长颈鹿、斑马等都随季节性迁移。
5.根据渔汛判断。舟山渔场其渔汛冬夏不同,夏季墨渔汛、冬季带鱼汛。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在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弯曲,说明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是冬季;大陆等温线向北(高纬)弯曲,说明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为夏季。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
7.根据雪线高低判断。气温的季节不同,引起高山永久雪线高低的变化。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雪线升高;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雪线低。这样可以用雪线高低来判断季节的变风。
8.根据北斗星斗柄指向判断。随着地球公转,北斗星(大熊星座)绕着北斗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斗柄的指向也就随季节发生变化,根据斗柄的指向可判断季节,我国古代就有“斗柄指东,天下皆春”之说。
9.根据气压中心判断。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有些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高被热低压切断,副高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使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严格地说,这只是南北半球中纬度的现象,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具体说四季变化还不如笼统说季节变化准确。
季节变化是半球现象,南北半球没有同时来临的季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则为秋季;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
一、四季的产生
所谓春、夏、秋、冬四季,严格地说只有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带才能出现。它们的差异主要是地面接受太阳光能量的多少,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太阳的高度,太阳高度越大,其辐射强度越大,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能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小。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球公转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样,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就南北来回移动,结果引起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更替。
二、四季的划分
春、夏、秋、冬四季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划分的依据不同,四季的长短、起止时间不一样。四季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1.天文四季,这是以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天文四季不考虑实际气候的寒暑情况。
2.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首。这种四季符合天文条件,即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三个月是夏季;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三个月是冬季;其余太阳高度白昼适中的六个月为春、秋季,但同样与实际差别较大。如二月初立春时并没有多少春意,特别是我国北方,人们还在“北风吹、雪花飘”的严寒中欢度新春佳节。八月正值炎炎酷暑,却为秋季的开始。
3.西方国家的四季,在西方国家习惯上以“两分”、“两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之首。它仍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依据,在时间上比我国传统的四季推迟约一个半月。这种四季在有些地区与我国实际气候基本一致,如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冰融雪消,万物苏醒,人们才真正感到春降人间。
4.气候统计学四季,按阳历的月份把3—5月定为春季,6—8月定为夏季,9—11月定为秋季,12—2月定为冬季。这种四季比较接近西方国家的四季。
5.候温四季。为了使春夏秋冬四季与“桃花开、蝉始鸣、雁南飞、冰霜凝”等物候现象和谐一致,气象部门就以实际气温作四季划分的依据。
我国古代有5天为1候的规定:“5日谓之候,3候谓之气,6气谓之时,4时谓之岁。”全年72候。现代气象学规定:每候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候温,候温稳定在22℃以上时期为夏季,低于10℃时为冬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这种四季的特点是反映草木荣枯,花开果熟,鸟兽繁衍,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这种四季在不同气候带或不同地区,乃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各季的长短起止时间是大不相同的,有长有短,有早有迟。而且也不是到处都有四季,有的地方只有三季,两季,甚至一季,也不一定都用春、夏、秋、冬来表示。
三、四季的地理分布
1.热带雨林气候带(赤道雨林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控制,盛行赤道气团,全年皆夏,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8℃左右,年降水量大都超过2000毫米,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2.萨瓦纳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和信风交替控制,干湿季节明显交替,以北半球为例,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5月—10月,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
3.热带季风气候带。受赤道低压槽控制,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风向季变明显,一年分成旱雨两季。每年6—9月夏季风(西南季风)来临,形成高温多雨的雨季;10月到第二年5月,冬季风(东北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形成旱季。
4.南极洲由于纬度高、地势高等原因,气候酷寒,冰川广布。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夜受不到太阳光照射,气温极低,到了极昼期间,虽然日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小,其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实际上是全年长冬。
5.北冰洋地区。由于纬度高,全年严寒,皆为冬季。
6.温带。四季分明,一年中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相当分明,但由于温带跨纬度多,从低纬到高纬,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四季长短亦有不同,从低纬的夏长冬短逐渐过渡到高纬的冬长夏短。
四、根据地理现象判断季节
1.根据洋流判断。有些洋流特别是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由于定向风的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海水自东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流;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根据风向判断。有些风向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无论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还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季节性都很强。
东亚季风,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南亚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
澳大利亚北部季风也很明显,夏季(1月)西北季风,冬季(7月)东南季风。
3.根据植物景观判断。有些自然带特别是萨瓦那带景观季节变化很明显,夏季雨量充沛、花草茂盛、充满生机,冬季干燥、草木枯黄。
4.根据动物迁徙判断。随着植被季节变化,有些动物也发生迁徙,以寻找食物或相适应的生存环境,如热带草原中长颈鹿、斑马等都随季节性迁移。
5.根据渔汛判断。舟山渔场其渔汛冬夏不同,夏季墨渔汛、冬季带鱼汛。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判断。在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弯曲,说明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是冬季;大陆等温线向北(高纬)弯曲,说明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为夏季。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相反。
7.根据雪线高低判断。气温的季节不同,引起高山永久雪线高低的变化。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雪线升高;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雪线低。这样可以用雪线高低来判断季节的变风。
8.根据北斗星斗柄指向判断。随着地球公转,北斗星(大熊星座)绕着北斗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斗柄的指向也就随季节发生变化,根据斗柄的指向可判断季节,我国古代就有“斗柄指东,天下皆春”之说。
9.根据气压中心判断。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有些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副高被热低压切断,副高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使之只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为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严格地说,这只是南北半球中纬度的现象,对于整个地球来说,具体说四季变化还不如笼统说季节变化准确。
季节变化是半球现象,南北半球没有同时来临的季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则为秋季;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