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点拨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所谓“点”,就是指点、引导。所谓“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恍然大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人心,共语似醍醐灌顶。”课堂点拨就要努力人此境界,点前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拨后则“柳暗花明又一村”。点拨亦如渔人已经发现浮标被鱼拖人水中,蓄势待发提竿之时,事关“钓鱼”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十分重要。
  一、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点拨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①1厘米+0.3分米=?4元-3角=?
  ②■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
  ③口算:■+■= ■-■= ■-■=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题略)。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便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二、在学习新知关键之处点拨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如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
  小明的年龄1,2,3,4,…,a
  哥哥比小明大2岁1+2,2+2,3+2,4+2,…,a+2
  小明1岁时,哥哥几岁?小明2岁时,哥哥几岁?小明的年龄还有可能是几岁?你能想个好方法把所有的可能都表示出来吗?(小组讨论探究)当学生探究出结果时,教师适时抓关键点提问:“在这里,a能否表示任何数?”(小组讨论)通过教师一正一反几个问题,点出了字母表示数的特点,同时也引起了学生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兴趣。这个环节教师寥寥数语,却抓住要害、点到关键,学生由问题引发探究,最终通过探究解决了问题。
  三、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例如,要找出大于■而小于■的分数,开始许多学生感到很疑惑,有的学生甚至这样想:“老师,这道题中间哪有分数呢?”针对这些疑点,教师要给出必要的指点:“你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恍然大悟。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从“死路”中走出来,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避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片面性。
  四、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
  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实验的结果有争议。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地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地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教学《简单平均数》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新小马过河”:一匹身高1米的小马过河,驮着一袋粮食来到一条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旁,小马会安全过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争论验证。有的说小马会安全过河,因为这条河水深0.7,0.72,0.83,0.85……都在数值0.8附近。有的说,这匹小马不能过河,要绕道,否则会淹死,因为这条河最浅处水深0.3米,最深处水深1.4米……通过探讨研究,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即一组数的平均数值。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这一知识点的探究学习积极性高涨,探究欲望强烈。而教师仅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后,对平均数含义的结论稍作点评即可。
  五、在课堂教学的小结中适时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重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或对教学思想的提炼。从而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转化。如在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重点先放在“转换法”上,即“为什么要替换”和“怎样进行替换”。题目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换言之,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如果将6个小杯转换成2个大杯,则每个大杯的容量为720÷3=240(毫升)。如果将1大杯换成3个小杯,则每个小杯的容量为720÷(6+3)=80(毫升)。然后从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说起,引导学生思考:替换前后,哪些数量发生了变化,哪些数量没有发生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这时,学生对用替换法来解决问题有了直观认识,笔者因势利导,作出如下点拨:替换法,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非独此一种,还有假设法、比较法等。如:“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上假设法。这是下一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尝试一下。经验表明:在教学环节或内容转换的过程中,教师的适时小结具有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当然,点拨的时机还很多,教师要紧密联系知识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把握点拨时机,做到“当点则点,当拨则拨,针对实际,相机诱导”。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点拨”艺术,把学生带进五光十色的数学世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仙岭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針对性不强、各环节脱节等问题较为突出。本文就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0 引言  作为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管理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工程管理实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
介绍了以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为内标物,用RXI–17毛细管柱、FID检测器,对四氯苯酞原药进行气相色谱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该方法分析四氯苯酞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变
在深入观察分析壁虎爬行步态的基础上,针对其非连续约束变结构运动特点,进行了新型仿壁虎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设计了一种前脚掌姿态和落点位置参数可调的仿生多步态规划方法,以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
采用离子对色谱法,以甲醇、水为流动相,C18反相硅胶柱和紫外检测器分离测定双甘膦。结果表明,双甘膦的标准偏差为0.003,变异系数为0.307%,平均回收率为98.96%,线性相关系数r2
β-N-乙酰己糖胺酶是几丁质代谢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酶,已被确定为医药和农药的潜在靶标。本文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氟N,N'-二芳基异硫脲,并测定了对β-N-乙酰己糖胺酶OfHe
针对词一级的混淆网络(CN)构建的对齐方法和骨架翻译选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增量的对齐方法引入到原有的翻译错误率(TER)对齐框架中,并对加入候选翻译的顺序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同
历史讲述的是关于人的故事,生动活泼,有滋有味。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从而使得师生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交流见解的认知工具。如果历史课也有隐形的翅膀,那一定就是信息技术。让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汇入到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使历史课教学的重心不仅仅是放在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转到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乙腈+水(体积比为56∶24∶20)为流动相,使用C18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30 nm波长下,对试样中的乙嘧酚磺酸酯和腈菌唑同时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乙
巴西国家卫生监督署(Anvisa)计划登记先正达公司基于新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商品名Solaten01)的复配产品[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azoxystmbin)]。该复配产品用于防治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