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点评:古诗教学中的“对接”策略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张见充老师执教的《京师得家书》的学习活动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的学习活动,重点是对古诗原文的阅读与理解。古诗教学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一项传统内容,一般情况是以诵读为主,或者由老师对诗歌内容稍加阐释,然后让幼儿记诵。可是在本课例中,老师运用了与众不同的“对接”策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张老师紧密联系第一阶段的学习,让幼儿回忆并复述由古诗改写的故事《早点回家》,然后老师用一句“袁凯把他此时的情景写成一首诗歌,我们边看视频边听录音朗读”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将故事与古诗顺利对接,天衣无缝。
  其次,老师在疏通诗句时与幼儿互动谈话,一句一句地对应,将幼儿已熟悉的故事内容与诗句自然对接,将生活的语言与诗歌语言完好对接——
  师:我想问问小朋友,诗中所说的“京师”是什么地方?
  幼:南京。
  幼:袁凯在南京做事。
  师:袁凯是明朝诗人,南京是当时的京都,也称“京师”,他当时就在京师南京工作,有一天,驿差送来了什么?
  幼:信,家里亲人写的信。
  师:我们把家里寄来的书信称为“家书”。(教师出示词卡“家书”,带领幼儿读词语三遍)
  师:你能把刚才的话完整地说一遍吗?
  幼:袁凯收到了家书。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京师得家书》,“得”就是收到的意思。
  ……
  这样的对接,排除了幼儿对古诗语言难懂的障碍,不像中小学生学习古文时的一字一字的解释,一句一句地翻译,而是在给幼儿充分的表象材料的同时,紧密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大量的铺垫基础上使幼儿对古诗理解水到渠成。
  再次,注重发挥诗歌的语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要求诵读。幼儿记忆力强,心性空灵,是感受经典、诵读古诗的最佳时期,而古诗句式整齐、和谐押韵、朗朗上口,最易于诵读。然而,只是让幼儿机械地背诵,必定会死气沉沉,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本课例在前期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对诗歌大意完全理解,再通过欣赏录音朗读、老师范读给幼儿以范式引导,并配之以生动的视频画面,幼儿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执教老师并不停留于此,接着运用接龙游戏、小组竞赛、古诗列车、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进行诵读练习,让幼儿一方面巩固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简洁美与意境美,让幼儿通过古诗语言这个民族符号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诗心、诗性,积淀了孩子们的文化修养与生活品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非常注重幼儿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配合,从刚进入课室时的表演唱《常回家看看》,到诵读游戏时的律动,都做得非常自然和谐,将音乐美、舞蹈美与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又让幼儿进一步消化了古诗的文化营养,如此不断积累,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定会得到充实,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愿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最后,张老师没有忘记古诗学习与幼儿生活的对接,在活动第四个环节,仍然设计了一个情景活动,回应第一阶段活动“读爸爸妈妈来信”内容,尝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回信,并且启发幼儿用自己喜欢又能够做到的形式与方法去表达对父母的爱。孩子们的作品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心意卡、爱心画、小红花等等,在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纯净而善良的美好心灵,以此埋下一粒“孝”的种子。相信这粒种子定会不断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之,在这一课例中,老师将“对接”策略运用得熟练而自然,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充分展示,学习活动变得如此轻松有趣,既发挥了我国传统诵读法的优势,又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文化向往,确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郭省三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已经39岁了,身高还不足1.2米。从1991年起,他一直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整整20个年头,几经辗转,每一次代课教师转正都与他擦肩而过。(见中新网)。  调查显示,至少有20个省(区、市)的教师资格体检标准中包含歧视残疾人的内容。另有19个省(区、市)的体检标准中有对外貌长相的规定,如:“面部有较大面积疤、麻、血管瘤或白癜风、黑色素痣等的,不合格”,并有关于五官
用空调牢记七大健康原则    1. 家用空调每年可请专业人士进行一次全面清洗和消毒,特别是室内机的蒸发器。必须使用合格的消毒剂和正确的配比方法,由专业人员操作。消毒后,把消毒剂残液清洗干净,防止残液挥发对健康不利。在空调使用期间,应经常清洗过滤网(用清水直接冲洗即可),最好每周一次。  2. 开启空调前,先开窗通风10分钟,尽量使室外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空调开启一段时间后,关闭空调,再开窗通风20~
题记:遇到同道,总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一海之隔的两岸同胞,怀着同样的教育愿景,研究着相似的课程,发现了相通的问题,做着共同的努力。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让人期待又举步维艰的时候,同道有如彼此的支撑,让我们更有信心坚持。    一、相似的课程性质共同的价值追求    大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台湾的“综合活动课程”,在命名上仅二字之差。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来看,二者有非常高的相
一个路牌  老师问:“你怎么迟到了呢?”  小明答:“因为一个路牌。”  老师又问:“路牌?什么样的路牌让你迟到?”  小明答:“路牌上写着‘前方学校请慢行’。”  了不起的人  英国文学课下课后琼斯和约翰在聊天——  琼斯说:“如果莎士比亚今天还活着你认为他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吗?”  约翰说:“是的,无论如何,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活了四百多岁的人。”  陷阱  放学后,豆豆问妈妈:“妈妈1大还是5
(接上期)  四、启示与建议  在上述的测试问卷与调查数据中,通过SOLO分类理论诊断、分析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水平,可以初步得出研究启示和对教学的建议。  (一)SOLO分类理论能有效地评价数学学习质量  在学习情境中,如何评价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所有教师关心的问题。定量的评价,如1分钟正确口算的题量,如记住公式法则的数量……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和运用。但如何对学习过程
“观察物体(三)”是人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包含两个例题,例题1是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例题2是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情分析】  观察物体,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会分辨从不
开学不久,我的邮箱里收到一封邮件,写信人是我们学校刚刚参加工作的曹老师。于是,我写下下面的文字,与她交流。    侯老师:  你好!一来咱们学校,我就听说你对教育、对孩子有特别的情感,我刚刚参加工作,有很多困惑,特别想请你帮帮我,给我一些建议和指导。  我是怀着既激动又忐忑的心情走上讲台的,从原来的学生,到现在的老师,这个角色的转变对我来说考验很大。最大的问题,是我在学生课堂管理上束手无策。我上一
儿子上初中,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其实,三年的初中教育,就是为了对付中考这一场考试。为了考试,他们没有锻炼的时间。学校也没有图书馆。  儿子上初二的时候,中午在学校吃不饱饭;上初三好了,要中考了,可以加饭菜了。  初一、初二的时候,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到体育中考了,开始魔鬼训练了。学校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只要是对考试有用的,就去弄;只要是对考试没用的,就放弃。  所以,儿子他们上初三后,就没有信息技术课了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古典诗歌真美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如诗如画温情又神秘的场景。”  “这说明那个时代太落后了。你看晚上的珠江灯火辉煌,多热闹,多美!”  “我最崇拜的诗人是李绅和白居易,前者写出了关心底层百姓的《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何其沉痛!后者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神句。而且,白居易的长诗,无人能及,真
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  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  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  “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是诗圣心中的那只蟋蟀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