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采访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质量和亮点,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除了具备一定文字功底以外,还应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通畅的口语表达能力,电视记者只有掌握好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创作出大众关注、观众喜爱的新闻作品。当置身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采访应该因人因事而宜,手法要不断更新,不拘一格。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浅谈以下几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一、要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提问。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记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机会和对方进行采访前的语言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应该首先提出对方较为知情和容易回答的话题,因为很多被采访者在面对摄像机镜头的一瞬间几乎都有紧张的情绪,首先提出的问题越简单越好,对方不仅能够顺利回答,而且通过顺利回答问题后,不仅可以使采访者的紧张心情得到稳定,还可以增强被采访者的自信心,使采访任务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因此,采访提问与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考验。
记者在提问时,需要掌握两个原则:
1.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合理正确地选择好采访对象。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里,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也应该不同。比如,采访科教、文化、书画作品展等系列的新闻节目,采访对象应该选择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采访对象;对于节假日和民族节日庆典类的节目,要选择穿着整洁,服饰绚丽,形象较好的市民;而对于深入基层采访,面对酷暑烈日的煎熬,提问应力求精炼,采访对象多应该选择一些身轻力健的年轻人,而不是选择老年人和妇孺。
2.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的提问和提问时的语气也应该有所不同。记者的提问与对话技巧可分为“问答型、交谈型、说服型、论辩型”。问答型提问是对方能能积极主动配合记者采访的类型,记者通过巧妙的问话,从采访对象处可摄取好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是最简捷、最速效的一种对话方式。记者可以通过提问,引出对方的回答,从而达到目的。而对于交谈型的提问,采访对象怕说多了对自己不利,他们怕说多了对本身不利,遇此情况,记者就要以诚相对,运用谈话技巧,打破僵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提问题,以倾心交流促成和谐气氛。说服型和论辩型类别的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抱有敏感的心理,常会出现沉默寡言或是闭口不言等情况,针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要顺利完成采访是较为困难的,但也并不是束手无策,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更应该审时度势,用理智去战胜相互排斥的局面,刚开始可以避开尖锐的话题,聊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再慢慢在交流的过程中,将对方回答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到主题上来。
3.面对持有对记者挑剔态度的采访对象,记者更不应该具备惧怕心理,在气势上战胜对方,让对方无形中敬佩你,最终获得你所需要的答案。
二、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提前到场,最后离开。
电视记者采访时应该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 “用眼睛采访”是电视记者采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采访前,记者就应该对整个选题进行构思,挖掘出新闻明确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采访过程中,也要事先预测出可能会发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具备“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本领。当出现对方悲痛或是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显示出为难、犹豫的深情时,记者可以适当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语鼓励对方,当对方表述不清吞吞吐吐时,记者应该加以引导,用几句笼统的话,使对方的话语通常连贯。采访前后,提前到达可以掌握更多细节,最后离开可以丰富文稿內容。
三、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学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想问题。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记者必须能够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 同时以快速采访提问交谈的方法, 在几十分钟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评价。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记者还应该学会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想问题,掌握举一反三,知己知彼。在赴采访目的地的途中,記者应该对采访对象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对方的职业、年龄、生活习惯等,涉及先进人物典型的报道,记者还必须对对方性格脾气进行大致的了解,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往往可能成为采访中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手段,可使对方一开始就对你有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亲近。其次,记者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卑不亢,不低三下四,不阿谀奉承,不盛气凌人。无论是外宾还是领导,无论是普通商人还是黎民百姓,记者面对的都是被采访对象而已。比如要采访一位农民,记者不应该把他叫到城里,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到他家的田间、地头去,和他聊聊家常,消除和他之间的隔阂。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同时,记者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大山深处。事事留心,日积月累,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一、要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提问。
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记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情况下都没有机会和对方进行采访前的语言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应该首先提出对方较为知情和容易回答的话题,因为很多被采访者在面对摄像机镜头的一瞬间几乎都有紧张的情绪,首先提出的问题越简单越好,对方不仅能够顺利回答,而且通过顺利回答问题后,不仅可以使采访者的紧张心情得到稳定,还可以增强被采访者的自信心,使采访任务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因此,采访提问与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的综合考验。
记者在提问时,需要掌握两个原则:
1.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合理正确地选择好采访对象。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里,所选择的采访对象也应该不同。比如,采访科教、文化、书画作品展等系列的新闻节目,采访对象应该选择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采访对象;对于节假日和民族节日庆典类的节目,要选择穿着整洁,服饰绚丽,形象较好的市民;而对于深入基层采访,面对酷暑烈日的煎熬,提问应力求精炼,采访对象多应该选择一些身轻力健的年轻人,而不是选择老年人和妇孺。
2.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的提问和提问时的语气也应该有所不同。记者的提问与对话技巧可分为“问答型、交谈型、说服型、论辩型”。问答型提问是对方能能积极主动配合记者采访的类型,记者通过巧妙的问话,从采访对象处可摄取好多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这是最简捷、最速效的一种对话方式。记者可以通过提问,引出对方的回答,从而达到目的。而对于交谈型的提问,采访对象怕说多了对自己不利,他们怕说多了对本身不利,遇此情况,记者就要以诚相对,运用谈话技巧,打破僵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提问题,以倾心交流促成和谐气氛。说服型和论辩型类别的采访中,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抱有敏感的心理,常会出现沉默寡言或是闭口不言等情况,针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要顺利完成采访是较为困难的,但也并不是束手无策,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更应该审时度势,用理智去战胜相互排斥的局面,刚开始可以避开尖锐的话题,聊一些与采访无关的话题,再慢慢在交流的过程中,将对方回答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到主题上来。
3.面对持有对记者挑剔态度的采访对象,记者更不应该具备惧怕心理,在气势上战胜对方,让对方无形中敬佩你,最终获得你所需要的答案。
二、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提前到场,最后离开。
电视记者采访时应该带着一双明亮的眼睛, “用眼睛采访”是电视记者采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采访前,记者就应该对整个选题进行构思,挖掘出新闻明确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采访过程中,也要事先预测出可能会发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具备“未雨绸缪、运筹帷幄”的本领。当出现对方悲痛或是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显示出为难、犹豫的深情时,记者可以适当说上几句安慰的话语鼓励对方,当对方表述不清吞吞吐吐时,记者应该加以引导,用几句笼统的话,使对方的话语通常连贯。采访前后,提前到达可以掌握更多细节,最后离开可以丰富文稿內容。
三、记者要尊重采访对象、学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想问题。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 记者必须能够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 同时以快速采访提问交谈的方法, 在几十分钟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评价。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记者还应该学会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想问题,掌握举一反三,知己知彼。在赴采访目的地的途中,記者应该对采访对象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比如对方的职业、年龄、生活习惯等,涉及先进人物典型的报道,记者还必须对对方性格脾气进行大致的了解,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往往可能成为采访中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手段,可使对方一开始就对你有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亲近。其次,记者应该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卑不亢,不低三下四,不阿谀奉承,不盛气凌人。无论是外宾还是领导,无论是普通商人还是黎民百姓,记者面对的都是被采访对象而已。比如要采访一位农民,记者不应该把他叫到城里,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到他家的田间、地头去,和他聊聊家常,消除和他之间的隔阂。
总之,记者在采访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使采访成功,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同时,记者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大山深处。事事留心,日积月累,争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