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几部美国学生的作文课实录,颇受启发。有一堂作文课,老师的要求大意是“选择一份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采访正在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然后写出一份报告。”学生们都十一岁左右,他们都遵照要求去做了。一周后都交上了满意的答卷。我看到这种作文注重生活材料的丰富,他们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间可以协作完成,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学生是不会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而且会把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融入到作文中去。
我国小学生一周有两堂作文课,我注意过确实有很多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我想这样的场面仍然发生在大部分的作文课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有真实体验的事视而不见,为什么不会用已经具有的表达能力,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鲜活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呢?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或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望而生畏。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修改,自然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文就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作文课应该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是沟通的,与生活是融入的。追求真实和实用,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乐趣和表达欲望,不会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如题为《我的妈妈》这样的作文,中国学生一般是课堂上完成,纯粹是种任务,出现胡编、造假,完成得雷同就不足为奇。而美国则一周内交稿,让孩子去采访父母甚至亲戚而后,在一定的酝酿期内更深刻的了解妈妈,找到最想表达的主题。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种作文的真实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学习他们强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我国小学生一周有两堂作文课,我注意过确实有很多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我想这样的场面仍然发生在大部分的作文课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有真实体验的事视而不见,为什么不会用已经具有的表达能力,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过的鲜活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呢?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或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写作不再是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望而生畏。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修改,自然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作文就冲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作文课应该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社会是沟通的,与生活是融入的。追求真实和实用,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乐趣和表达欲望,不会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如题为《我的妈妈》这样的作文,中国学生一般是课堂上完成,纯粹是种任务,出现胡编、造假,完成得雷同就不足为奇。而美国则一周内交稿,让孩子去采访父母甚至亲戚而后,在一定的酝酿期内更深刻的了解妈妈,找到最想表达的主题。我想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种作文的真实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学习他们强调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
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