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学的商业化与时尚化的发生环境
文学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非功利性的高雅精神活动,文学也因其纯粹的审美特性而深受理想主义者的青睐。但是这种看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失去了市场,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1992年春天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全面前进,由以往的农业或工业为主导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得以兴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使物质更为丰富。文学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也摆脱不了受商业化社会进程的影响。文学进入市场,被"商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的必然趋势,文学的时尚化与市场经济的扩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泛滥是分不开的。在快节奏、高压的商业时代,轻松、娱乐就成为人们感官和理智最能接受,最能习以为常的状态,这也使得文学不可避免地变得轻松时尚。
二、文学的商业化
(一)市场经济下的文学生产模式的改变。文学生产由过去的宣传机制、教育机制向效率机制、利益机制转换。这使得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也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主管部门控制的文学生产方式。回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活动主要通过作家协会和出版机构来组织和管理。现在这种管理的重心明显向出版、发表方面转移了,因为市场体制的转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学。过去文学是文人为走上仕途必要的工具,而现代社会中文学已成为一种"技能",而拥有这种技能向社会提供产品并以此为生的职业作家也应运而生。如果将作家进行社会分工,他应该被划分在这一部分属于劳动者,生产特殊精神产品的劳动者。
(二)文学传播的营销策略。如果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是"策划"出来的,那么它的传播则主要是与出版商的炒作已集资等的全方位的包装与宣传分不开。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出版商往往需要对文学进行精心的市场策划,召开记者会、签名售书、设立奖金等方式是他们的惯用模式,而这些都离不开要与媒体打交道。但媒体与文学形成互动时,接踵而来的将是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利益。
1、文学与传媒的互动。时代的进步总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和动力的,20世纪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也的确提高了生产率,社会物质财富大规模增长,技术进步的成果也日益渗透到生活当中,并且改變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们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眼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
2、商业化背景下的文学文本包装。如果文学于媒体的互动是借助外界力量进行包装的话,文学作品本身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扉页插图创意上大做文章就是其利用自身资源所搞的营销方略。为了刺激、吸引读者的眼球,最初文学作品包装中可能要算是加入一张作者的寸照,然后一寸照变成生活照,进一步又演变为艺术照,自拍个性图片等。
三、文学的时尚化
时尚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特殊的心里表现,并且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审美观念那演变有关。那么时尚的定义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时尚是在一定社会与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与文化生产及消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一事务普遍的共同兴趣,是人们在这一兴趣中体现的共同价值追求,审美趣味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一)文学的时尚化的产生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在开始建立到现在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热潮以及政治上的逐步开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门的开放使人们的思维变得开阔,灵活我们对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并且能以最快的速度吸收。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流行音乐,网吧,咖啡,卡拉OK,时装表演,MTV,足球比赛,麦当劳等外来文化和大众文化时尚所包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商业与文化艺术"联姻"时,势必会加快这种世俗文化的进程,生产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物。
(二)当今文学时尚化的典型现象。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走向时尚化的。文学的时尚化的表现方式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文学的商业化为文学的时尚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生成原因,两者有时有相同的目的,但文学的时尚化又不能与商业化完全相同,重叠。文学作为虚构的审美对象,需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当文字转化成图画时,当图画和文字一起争夺审美空间时,实际上妨碍了读者的发挥想象空间,也损害了文学虚构性的审美特质。
四、对文学商业化与时尚化的评价及如何应对
文学的商业化和时尚化是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趋势,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对文学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对文学的积极作用。第一,文学商业化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及时地多方位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第二,文学的经营者关注的不再是读者在文学意义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第三,作家的收入有所提高;第四,文学的时尚化有利于文学的普及。
(二)对文学的消极作用。第一,文学的商业化腐蚀了作家与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作家变得世俗化。第二,文学迁就商业化,是一种悲哀,商业化不利于生产有价值的文学巨著,名著。第三,为纯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文学时尚化将文学精神内涵日渐稀薄。虽然如学者所言:"享乐气氛投合了现代商业的风气。我们认为风气及所谓时尚是一定历史境况下的话语权利,文学有时不得不与这种时尚同流合污。这样的情况下,文学丧失了原有的力量和崇高的魅力,文学的时尚化放纵了人们对感观的盲目追求,欲望的过度释放使文学语言平淡无力,走向低级趣味,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如何应对。面对文学的商业化与时尚化,我们要以客观的立场去认识,要警惕被影响,要能抵得主诱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家和出版商应不放弃自己的批判立场,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社会责任,给文学的发展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虹《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时尚》湖南人名出版社
[2]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4]管宁《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中国社会科学》
文学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非功利性的高雅精神活动,文学也因其纯粹的审美特性而深受理想主义者的青睐。但是这种看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失去了市场,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1992年春天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全面前进,由以往的农业或工业为主导的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得以兴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使物质更为丰富。文学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也摆脱不了受商业化社会进程的影响。文学进入市场,被"商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的必然趋势,文学的时尚化与市场经济的扩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泛滥是分不开的。在快节奏、高压的商业时代,轻松、娱乐就成为人们感官和理智最能接受,最能习以为常的状态,这也使得文学不可避免地变得轻松时尚。
二、文学的商业化
(一)市场经济下的文学生产模式的改变。文学生产由过去的宣传机制、教育机制向效率机制、利益机制转换。这使得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也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主管部门控制的文学生产方式。回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活动主要通过作家协会和出版机构来组织和管理。现在这种管理的重心明显向出版、发表方面转移了,因为市场体制的转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文学。过去文学是文人为走上仕途必要的工具,而现代社会中文学已成为一种"技能",而拥有这种技能向社会提供产品并以此为生的职业作家也应运而生。如果将作家进行社会分工,他应该被划分在这一部分属于劳动者,生产特殊精神产品的劳动者。
(二)文学传播的营销策略。如果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学是"策划"出来的,那么它的传播则主要是与出版商的炒作已集资等的全方位的包装与宣传分不开。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出版商往往需要对文学进行精心的市场策划,召开记者会、签名售书、设立奖金等方式是他们的惯用模式,而这些都离不开要与媒体打交道。但媒体与文学形成互动时,接踵而来的将是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利益。
1、文学与传媒的互动。时代的进步总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和动力的,20世纪是一个科技爆炸的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也的确提高了生产率,社会物质财富大规模增长,技术进步的成果也日益渗透到生活当中,并且改變着我们的生活。尤其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们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眼界更开阔,生活更丰富。
2、商业化背景下的文学文本包装。如果文学于媒体的互动是借助外界力量进行包装的话,文学作品本身在版式设计,封面设计,扉页插图创意上大做文章就是其利用自身资源所搞的营销方略。为了刺激、吸引读者的眼球,最初文学作品包装中可能要算是加入一张作者的寸照,然后一寸照变成生活照,进一步又演变为艺术照,自拍个性图片等。
三、文学的时尚化
时尚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特殊的心里表现,并且于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审美观念那演变有关。那么时尚的定义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时尚是在一定社会与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与文化生产及消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某一事务普遍的共同兴趣,是人们在这一兴趣中体现的共同价值追求,审美趣味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一)文学的时尚化的产生背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在开始建立到现在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热潮以及政治上的逐步开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门的开放使人们的思维变得开阔,灵活我们对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并且能以最快的速度吸收。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流行音乐,网吧,咖啡,卡拉OK,时装表演,MTV,足球比赛,麦当劳等外来文化和大众文化时尚所包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商业与文化艺术"联姻"时,势必会加快这种世俗文化的进程,生产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物。
(二)当今文学时尚化的典型现象。文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走向时尚化的。文学的时尚化的表现方式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加,文学的商业化为文学的时尚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生成原因,两者有时有相同的目的,但文学的时尚化又不能与商业化完全相同,重叠。文学作为虚构的审美对象,需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当文字转化成图画时,当图画和文字一起争夺审美空间时,实际上妨碍了读者的发挥想象空间,也损害了文学虚构性的审美特质。
四、对文学商业化与时尚化的评价及如何应对
文学的商业化和时尚化是文学走向市场的必然趋势,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对文学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消极作用。
(一)对文学的积极作用。第一,文学商业化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及时地多方位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第二,文学的经营者关注的不再是读者在文学意义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第三,作家的收入有所提高;第四,文学的时尚化有利于文学的普及。
(二)对文学的消极作用。第一,文学的商业化腐蚀了作家与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作家变得世俗化。第二,文学迁就商业化,是一种悲哀,商业化不利于生产有价值的文学巨著,名著。第三,为纯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文学时尚化将文学精神内涵日渐稀薄。虽然如学者所言:"享乐气氛投合了现代商业的风气。我们认为风气及所谓时尚是一定历史境况下的话语权利,文学有时不得不与这种时尚同流合污。这样的情况下,文学丧失了原有的力量和崇高的魅力,文学的时尚化放纵了人们对感观的盲目追求,欲望的过度释放使文学语言平淡无力,走向低级趣味,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如何应对。面对文学的商业化与时尚化,我们要以客观的立场去认识,要警惕被影响,要能抵得主诱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作家。作家和出版商应不放弃自己的批判立场,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社会责任,给文学的发展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虹《现代商业社会的文学时尚》湖南人名出版社
[2]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4]管宁《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中国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