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战役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ngj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山村,几乎与世隔绝。
  这不是普通的山村,这里的村民曾经或仍患有麻风病,于是,他们像瘟神一样被隔离到这里,从此再没有走出大山。
  有这样一群人,为麻风村的人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
  北京友谊医院麻风病室是我国较早开展麻风病防治的机构,早在多年前,这里的专家们就在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的几个村寨跟踪观察,研究麻风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规律。
  2007年2月24日,友谊医院麻风病室由温艳、翁小满、刘健等专家组成的医疗队,从北京飞往昆明。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文山州邱北县的2个村寨,其中一个叫作花嘎村。
  去年11月,他们到这两个村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多数村民都感染了麻风病。所以,他们这次打算到那里进行预防治疗试验。
  麻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400年,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记载。我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策》。直至20世纪50年代,麻风病在世界上仍然是 “不治之症”。
  北京友谊医院麻风病室的李桓英教授是战斗在防治麻风病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李桓英: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上呼吸道黏膜和外周神经。临床表现为皮损、皮肤某处或手、足麻木,致人残废(图1)。
  
  


  (1)李桓英在工作中
  
  今天,还存在这种古老的疾病吗?
  其实,麻风病并不如想象中的遥远,1987年,我国有麻风病患者7万人,经过防治,到2003年已下降到3200人。
  文山州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经济使得发现麻风病人以及规律服药极为困难。至2005年,这里的麻风病流行是全国的26倍以上。
  专家们从昆明出发,4个小时后到达文山州。
  州皮防所所长杨荣德露出一丝担忧:花嘎村的村民得知北京的专家又将到来,思想情绪出现了意外的波动。如果处理不好,此行的目的将无法实现。
  当地群众流传:“好女不嫁麻风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来,带回一堆破衣裳。”这句话专家们以前也听说过,对杨所长的担忧也猜到了几分。
  到达丘北县时,太阳已经西沉。
  专家们虽然受到县防疫站洪炳和站长的热情欢迎,但对于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大家仍有些忧心忡忡。
  那么,花嘎村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呢?
  洪炳和:村民可能不愿意来。
  村民不愿意合作的消息使专家们紧张起来。
  友谊医院麻风病室从2003年开始与丘北县合作,免费为当地提供治疗药物。
  在专家们的印象中,以往他们到这里开展工作,村民们非常欢迎。长期到基层搞麻风病研究的李桓英教授跟当地的村民还成为好朋友。可这次怎么突然变了呢?
  洪炳和:我们去了,给他们抽血检查,其他村的人们就误认为花嘎村的人是麻风病,怎么解释也不行。
  原来,村民们不愿意接受防治研究,缘于人们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对麻风病人的歧视自古以来就存在,公元4世纪,在麻风病流行的欧洲,许多国家把病人集中隔离。到13世纪,整个欧洲的麻风病人隔离所就有2000多处。麻风病人走在路上要身挂铃铛,好让别人避开。
  在我国,一说到麻风病,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麻风病导致的残疾让患者外貌丑陋,被人叫作“活着的鬼”,备受歧视。
  经过研究,专家们决定在村里吃住,进行宣传,消除群众的误解,。
  27日一大早,医疗队就出发了。经6个小时的颠簸,终于看到花嘎村的那个大塘湖。花嘎村共有100多户人家,心存戒备的村民们能否接受来自北京的专家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花嘎村的村长、同时也是村医的王文兴,就走家串户通知村民开会。可是,村民们听说开会的内容是麻风病,反应都比较冷淡(图2)。
  
  


  (2)如果没有村民的积极配合,要战胜麻风病不是那么容易
  
  太阳渐渐升高,村民才在专家们翘首以待中陆陆续续地来到会场。
  然而,在现场给村民发药服用还是等专家们走后再发药的问题上,专家们和洪站长却出现了分歧。
  最后决定,如果村民反应比较激烈,就继续做动员工作,等以后再发药给他们服用。
  村民大会开了3个小时,杨所长和乡党委书记等轮番上阵,用浅显的语言向村民传授麻风病的知识。现场的气氛渐渐缓和下来,台下间或有村民的笑声传来。
  由于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很深,非常惧怕。所以,对麻风病人的治疗完全处于保密状态,这是为保证麻风病人不被歧视和孤立,保证他们乃至整个村寨能够正常生存。
  刘健:历史上都是把病人集中到一个荒岛或者一个无人的地方,让他们自生自灭。
  20世纪50年代,我国因受条件限制,同样选择远离人群的大山深处或者孤岛上把病人们集中起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不再隔离。
  位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的脱皮树康复村就是当年建立的这样一个麻风村。
  住在这里的康复患者,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50多岁。现在他们的病已经治好,但身体落下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吃水、烧柴都成问题。蒋村长是村里最年轻也是最健康的人,他和村外健康的人把老人们吃水、烧柴问题全部承担了下来(图3)。
  
  


  (3)1958年就住到村里的年纪最大的康复患者,生活受到很好的照顾
  
  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政府已经给这些老人盖好了新房子。新房子有水有电,生活方便。但老人们不愿意搬走,他们说住在这里习惯了,到外面怕不适应。
  州、县皮防工作人员和他们协商了很多次,这次他们似乎同意搬迁了。等他们搬走后,这个康复村就不存在了。
  目前,我国遗留下来的麻风村有600多个,村民90%失去劳动能力。这些康复患者除得到免费治疗,每月还得到政府一定的生活补助金。
  花嘎村的村民们经过一番动员,放松了戒备心理,开始三三两两地聚拢来接受专家的检查(图4)。
  
  


  (4)专家正在给村民做“鼻拭子”,检查麻风杆菌的携带情况
  
  专家们还向村民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村民的卫生知识。
  在村小学校充当临时检查室的教室里,洪炳和站长正在仔细地给村民做身体检查(图5)。
  
  


  (5)洪炳和说:一个皮防站负责3个乡,一个乡的人口少的有一二万,多的有四五万,一个麻风病医生每年可能要徒步走上几千公里
  
  检查身体是发现麻风病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麻风病早期不痛不痒,病人不易察觉,所以,需要医生主动去发现病人。
  麻风病早期的表现是出现皮损,皮损是一种皮肤异常的表现。一般的麻风病检查就是看有没有皮损、红斑白斑,有没有不出汗的地方。
  洪炳和:用一丝药棉在人的身上轻轻一扫,正常人都有感觉,而麻风病人皮损的部位就没有感觉。
  为什么麻风病人没有感觉呢?
  由于麻风杆菌寄生于人的神经,导致神经受损,受损的神经无法将信号传到大脑,皮损的部位自然就没有知觉了。
  另外是观察外貌。
  洪炳和:看眉毛有没有脱落,嘴歪不歪,眼睛闭拢闭不拢。如果嘴歪到一边,说明他神经受损,麻痹了。
  神经受损的部位不知冷热疼痛,皮肤闭汗干燥龟裂,肌肉无法运动,到了晚期,肌肉萎缩坏死甚至脱落,造成可怕的残疾。
  对村民全部检查过后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卫生知识调查也收获不小,这让专家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治疗麻风病的第一特效药,是一种合成的砜类药物。它开始是用来治疗结核病的,没想到竟然对治疗麻风病比较有效。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麻风中心首先用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50年代,氨苯砜被用于麻风病治疗非常有效。但也出现新的问题:新发病人经氨苯砜治疗后,复发率很高。
  这时,人们开始进行混合药物实验,联合化疗方案的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979年,李桓英决定把新的联合化疗方案(MDT)从国外引进国内,她把试点选在云南省勐腊县。
  李桓英把国际通行的6~7年的疗程缩短为2年,结果勐腊县麻风寨的47例患者全部治愈,经10几年的追踪观察无一复发。
  我国自1986年采用“MDT”,到2005年麻风患病率下降了93.3%。
  心理康复对这些长久远离社会的麻风病人同样重要。
  云南省易门县的一个康复村就受到福华康复社区的帮助,给病人带来欢笑。
  几年前,福华康复社区和当地政府一起给老人们盖了新房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志愿者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到这里,称呼这些康复老人为朋友,和他们一同做饭、吃饭,让这些老人不再感到远离社会(图6)。
  
  


  (6)康复患者高兴地说:有他们的关心,我现在的心情好了
  
  趁天黑之前,专家们到村寨周围采集水样和土壤标本。
  据报道,在挪威和印度的自然环境中曾经发现分枝杆菌,自然界中发现的分枝杆菌,是否与麻风病有关,目前尚无定论。专家们也想了解花嘎村的自然环境中是否存在分枝杆菌,这也是专家们此行的一项研究内容(图7)。
  
  


  (7)这个取水器配有不同的滤膜,可以根据需要浓缩水样,保证10微米大小的麻风杆菌保留在内
  
  在回村的路上,专家们意外地看到有村民在湖塘里打鱼。一条重达几十斤的胖头鱼在北京城里轻易是见不到的。原来朴实的村民为欢迎远道而来的专家,特意在这里守候整整一天才打到。
  晚风吹来阵阵的饭香,忙碌了一天的专家们顾不上休息,还在抓紧时间工作。面对大山深处美丽的村寨和纯朴善良的村民,他们希望麻风病这个流传千年的古老疾病不再打扰这里的安宁。
其他文献
经对望宝川地貌进行多次考察取证后,韩教授认为:望宝川的地貌属于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因为大量冰川堆积、冰石沉积、冰川漂砾、冰臼及冰湖石林地貌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特征,在那里都有着足够的体现。于是,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的记者决定随专家前往望宝川,先睹为快。  在登山的路上,映入一行人眼帘的是怪石嶙峋、奇石遍布,其间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柱,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据介绍,这些石柱都是由古冰川
期刊
100多位国际权威的科学家通力合作,对未来地球的地貌、气候和环境变迁进行科学预测:地球将在500万年后再度进入冰河期。那时,生命将再度面临严寒的挑战,任何存活的生物都必须快速适应极端的冰河气候。  但是,生命并不会因生存环境严酷而消亡。科学家根据生命演化规律进行推想,告诉您500万年后那个未来世界的样子。    人们将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称为冰河期,迄今,在地质史的几
期刊
奇特蓝色    在克孜尔石窟存留的大部分壁画中,一种奇特的蓝色无处不在,古罗马人把这种蓝色称为来自大海另一边的蓝。  1906年1月的一天,当德国吐鲁番考察队进入克孜尔石窟时,洞窟中保留的壁画让他们大吃一惊。多年之后,考察队员勒柯克回忆:重见天日的石窟中,不但壁画保存完整,而且颜色湛蓝得让人眼前一亮(图1)。      (1)这种奇特的蓝色普遍存在于这里的壁画中    壁画中的这种蓝色是用一种名叫
期刊
今天,对于普通人来说,白花花的盐不过是一种调味品罢了。很少有人知道,古老的盐产地曾经是中国人类文明的摇篮,伟大的中华文明因盐而产生。中国的先民们曾经追寻着盐的踪迹而不断迁徙,成就了一部追逐盐的历史。    人离不开盐,这也许是人类起源于海洋的一个证据。就像宇航员进入太空要穿特制的宇航服一样,宇航服是宇航员带在身上的地球环境,而人身体中的盐则是人带在身上的大海环境,是大海作为人类遥远的故乡给人留下的
期刊
马年说马,一次邮票发行“唤醒”了旷久沉睡的国宝,  但百年间的一桩憾事却为今人留下了千载悬疑。  昭陵六骏身上还暗藏着多少玄机?  其排序之谜将如何得解?  20世纪末的一天,陕西碑林博物馆由于几天的连阴雨显得有些冷清,这又使留连在空旷的博物馆里的两位游客十分显眼。与平时众多观光客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四处游览,而是在6匹战马的石刻浮雕前驻足良久。  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会对这几匹石雕战马如此感
期刊
精神疾病,令大多数人谈之色变。  对于一个年届而立、事业初有起色的年轻人来说,如与这种疾病沾上了边,他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无疑将举步维艰。  科技发展最新的成果,  使这位年轻的患者远离——    今年30岁的梁先生风华正茂,已是一家大公司的营销主管。根据他出色的业绩,公司正准备对其提升。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前景的时候,一种意想不到的疾病却悄然缠身。虽然梁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有病,
期刊
在北京或其他一些城市,不经意间人们会看到一种有点特别的汽车在大街小巷间缓缓行驶。这是什么车?它在干什么?原来,它叫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是刘先林院士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的一部分。日后,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会直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在首都师范大学,刘先林院士给前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科技人生》栏目记者展示了车载三维数据采集系统的工作成果:汽车采集回来的数据经过处理,已经变成三维的影像。它与平常人们所熟
期刊
当我们翻开厚重而精彩的电影史册时,做为影迷的你一定会被一种电影类型深深吸引,这就是魔幻电影。从默片时代到电脑特技影像,魔幻电影总能把我们引入一个充满神秘悬疑的世界(图1)。    在东西方魔幻电影中,关于历史、神话、甚至法力的描述是有很大区别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里,魔法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魔法”一词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东方文化一般称“仙术、道术、佛法”,大多见于神魔、志怪小说,如《西游记》、《聊
期刊
迎难而上    1970年春节前夕,来自上海市委的一份紧急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报告称:上海是我国命脉产业的基地,由于少煤缺电,许多工厂面临停产,一些新厂也不敢开工建设。目前上海的运输能力已无法完成更多的运载任务,仅用煤一项就占用了海上运输和铁路运输能力的一半还多。  有的专家据此做出这样一个可怕的预测:如果发生战争,交通遭到破坏,上海将陷入瘫痪。   严峻的形势使人们意识到,仅靠煤炭和石油已
期刊
在遥远的古代,黄河河床宽阔,水流湍急,很难在河上架起桥梁,人们只能用船摆渡过河,那些泊船的聚集点就称为渡口(图1)。      (1)如今天堑变通途    黄河在山西境内的所有渡口几乎都是水势平缓,波澜不惊,是行舟渡河的理想之地。茅津渡、大禹渡、风陵渡,被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  茅津渡的位置在今天山西省平陆县,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相望。自2600多年前春秋时代,一支晋国军队从这里南渡黄河偷袭秦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