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疾病,令大多数人谈之色变。
对于一个年届而立、事业初有起色的年轻人来说,如与这种疾病沾上了边,他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无疑将举步维艰。
科技发展最新的成果,
使这位年轻的患者远离——
今年30岁的梁先生风华正茂,已是一家大公司的营销主管。根据他出色的业绩,公司正准备对其提升。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前景的时候,一种意想不到的疾病却悄然缠身。虽然梁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有病,但他反常的表现却被家人和同事看在眼里。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梁先生还是极不情愿地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求诊。
接待梁先生的是临床经验丰富的何燕玲教授。尽管梁先生吞吞吐吐,非常不愿意触及自己的病情,但是何教授还是从梁先生的闪烁其词中了解了原委:近两个月来,梁先生总觉得被人监视、跟踪,有人要暗害自己;而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他,背地里议论他,说他的坏话……他为此而紧张、恐惧,以至影响到正常工作。何燕玲教授据此诊断梁先生患了精神分裂症(图1)。所谓精神分裂是指一个人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如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时候,言谈举止等众多行为表现都会跟高兴的心情相符合;但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同,尽管他的情绪是高兴,可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是高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不协调。
(1)通过拉家常似的闲聊,经验丰富的何教授已对梁先生的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于是,在何燕玲教授的建议下,梁先生住进了没有象征强制力量的铁门或者栅栏、同普通的医院非常相似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他将在这里接受系统的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前曾经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也探索过如手术治疗、激光治疗、胰岛素休克治疗等不同的新路子,但是有的危险性太大、有的疗效不佳、有的甚至还会对患者有一定的损害,因此都被逐渐摒弃了。如今研究证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选方案就是药物治疗+家庭康复:家庭的支持、家庭的教育再加上职业的训练,能够使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也正是因为接受了规范的治疗,梁先生只在医院里呆了两个多月就康复出院了,这时的他已经恢复到接近原来正常状态的水平,可以回公司继续上班了(图2)。
(2)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梁先生已基本康复,获准出院
谁知,1个月后梁先生按医嘱到何燕玲教授处进行复查的时候,何教授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心的意外情况。当时何教授问他:“还有人背后议论你吗?”他回答:“基本上没有了。就是最近我觉得小唐好像有些知道我的病情似的……”这就说明梁先生的病情又有所波动,他对他的同事又开始了猜疑。那么,出院的时候好好的,病情怎么又出现了反复呢?
按常理来说,多种原因可能导致病情出现波动,但单就梁先生而言,何教授判断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他没有按照医嘱服药造成的。因为两人在交谈时,何教授曾问过他“药还有吗?”他却回答说“家里还剩下好些药。”病历上写得清清楚楚,上次给他带回去的处方药仅够服用两个星期,而现在1个月过去了还剩好些,这就说明他并没有按何教授开的处方剂量吃药。
导致梁先生病情出现反复的原因在医学上有个专用术语,叫治疗的依从性。其实,依从性不单单存在于精神病人当中,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医生说一些原因造成腰不好的人需要锻炼,但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很久的锻炼呢?大多数都“半路撂挑子”了。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对治疗的不依从或者部分依从情况很常见,而且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为,患者不愿承认自己不吃药的现实,从而使患者出现症状波动,最终导致患者再次复发。有数据显示,如果中断治疗,患者复发率高达90%以上,而且每次复发都将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脑损伤,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离患者越来越远。这主要是由于患者没有意识到精神分裂症就像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才能控制好(图3)。
(3)对于病情出现反复的梁先生,医院对其治疗方法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口服药物治疗改为长效药物注射治疗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何教授发现梁先生有一个顾虑,就是天天赶着去上班,往往忘记了吃药。而到了单位,又不愿意别人看见自己吃药,背后说三道四,索性就不吃了。那么,怎么才能让患者提高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通过什么手段来克服患者觉得老是在人前服药的尴尬心理呢?何教授一是给梁先生换用一种长效药物,这样他就不需要天天大把吃药。这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方便,有利于提高他对治疗的依从性;再就是何教授强调,家庭和社会也要给小梁提供更多的支持,正常地对待他,容纳他,不要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这些都对他增强自信心、增强依从性有好处(图4)。
(4)如今已恢复正常工作的梁先生
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梁先生而言,因为最近有资料显示:精神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以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关心。
对于一个年届而立、事业初有起色的年轻人来说,如与这种疾病沾上了边,他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无疑将举步维艰。
科技发展最新的成果,
使这位年轻的患者远离——
今年30岁的梁先生风华正茂,已是一家大公司的营销主管。根据他出色的业绩,公司正准备对其提升。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憧憬着自己美好的人生前景的时候,一种意想不到的疾病却悄然缠身。虽然梁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有病,但他反常的表现却被家人和同事看在眼里。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梁先生还是极不情愿地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求诊。
接待梁先生的是临床经验丰富的何燕玲教授。尽管梁先生吞吞吐吐,非常不愿意触及自己的病情,但是何教授还是从梁先生的闪烁其词中了解了原委:近两个月来,梁先生总觉得被人监视、跟踪,有人要暗害自己;而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看他,背地里议论他,说他的坏话……他为此而紧张、恐惧,以至影响到正常工作。何燕玲教授据此诊断梁先生患了精神分裂症(图1)。所谓精神分裂是指一个人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如一个人很开心很高兴的时候,言谈举止等众多行为表现都会跟高兴的心情相符合;但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同,尽管他的情绪是高兴,可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不是高兴的行为。这就是一种不协调。
(1)通过拉家常似的闲聊,经验丰富的何教授已对梁先生的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于是,在何燕玲教授的建议下,梁先生住进了没有象征强制力量的铁门或者栅栏、同普通的医院非常相似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他将在这里接受系统的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前曾经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也探索过如手术治疗、激光治疗、胰岛素休克治疗等不同的新路子,但是有的危险性太大、有的疗效不佳、有的甚至还会对患者有一定的损害,因此都被逐渐摒弃了。如今研究证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优选方案就是药物治疗+家庭康复:家庭的支持、家庭的教育再加上职业的训练,能够使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也正是因为接受了规范的治疗,梁先生只在医院里呆了两个多月就康复出院了,这时的他已经恢复到接近原来正常状态的水平,可以回公司继续上班了(图2)。
(2)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梁先生已基本康复,获准出院
谁知,1个月后梁先生按医嘱到何燕玲教授处进行复查的时候,何教授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心的意外情况。当时何教授问他:“还有人背后议论你吗?”他回答:“基本上没有了。就是最近我觉得小唐好像有些知道我的病情似的……”这就说明梁先生的病情又有所波动,他对他的同事又开始了猜疑。那么,出院的时候好好的,病情怎么又出现了反复呢?
按常理来说,多种原因可能导致病情出现波动,但单就梁先生而言,何教授判断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他没有按照医嘱服药造成的。因为两人在交谈时,何教授曾问过他“药还有吗?”他却回答说“家里还剩下好些药。”病历上写得清清楚楚,上次给他带回去的处方药仅够服用两个星期,而现在1个月过去了还剩好些,这就说明他并没有按何教授开的处方剂量吃药。
导致梁先生病情出现反复的原因在医学上有个专用术语,叫治疗的依从性。其实,依从性不单单存在于精神病人当中,它也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医生说一些原因造成腰不好的人需要锻炼,但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很久的锻炼呢?大多数都“半路撂挑子”了。而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对治疗的不依从或者部分依从情况很常见,而且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为,患者不愿承认自己不吃药的现实,从而使患者出现症状波动,最终导致患者再次复发。有数据显示,如果中断治疗,患者复发率高达90%以上,而且每次复发都将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脑损伤,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离患者越来越远。这主要是由于患者没有意识到精神分裂症就像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才能控制好(图3)。
(3)对于病情出现反复的梁先生,医院对其治疗方法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口服药物治疗改为长效药物注射治疗
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何教授发现梁先生有一个顾虑,就是天天赶着去上班,往往忘记了吃药。而到了单位,又不愿意别人看见自己吃药,背后说三道四,索性就不吃了。那么,怎么才能让患者提高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通过什么手段来克服患者觉得老是在人前服药的尴尬心理呢?何教授一是给梁先生换用一种长效药物,这样他就不需要天天大把吃药。这对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方便,有利于提高他对治疗的依从性;再就是何教授强调,家庭和社会也要给小梁提供更多的支持,正常地对待他,容纳他,不要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这些都对他增强自信心、增强依从性有好处(图4)。
(4)如今已恢复正常工作的梁先生
当然,这不仅仅是对梁先生而言,因为最近有资料显示:精神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以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精神疾病患者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