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学习写字的认知过程一般是感知(欣赏)、分析、记忆、应用,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过程,读帖能力的培养也遵循此项认知过程,读帖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临摹能力、写字兴趣,对以后的书写制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欣赏式读帖”;“分析式读帖”;“记忆式读帖”;“对比式读帖(应用)”这几方面,阐述如何学生在写字教学中得到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记忆力的提高,从而让写字成为由心而发的艺术体验。
关键词:读帖能力 培养策略
临帖固然重要,但是读帖更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分析、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够看的到、看的精,这样才能够用毛笔表现出来。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的学生对读帖重要性有所忽视,写字时往往不“读帖”,对范字的整体特点没有把握下匆匆书写,稍顾此失彼,徒劳无功,长此以往学生分析能力、书写水平将停滞不前,所以笔者通过欣赏式读帖、分析式读帖、记忆式读帖、对比式读帖四种读帖方法加以阐述,培养学生的读帖能力,为提高书写能力打下基础。
一、欣赏式读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中指出“帖教人看,不教人摹。”这里的看指的是要认真的进行读帖,是对优秀碑帖进行欣赏。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书法资料,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风格的字体。书法是一门是抽象的艺术,就像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中所说“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教学横画是可以出示天空的阵云;教学长撇时可以演示女同学梳理辫子;短撇教学可以想象成啄木鸟捉虫子;垂露竖教学想象成清晨露珠顺着树枝往下掉,凝结在末尾等等。
又如教学整幅作品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研究作品产生的背景。如《祭侄文稿》颜真卿在失去哥哥、侄子之际所书,这样就可以理解书写作品时凌乱、涂改等等。
只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读帖,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从而能走进字帖与古人对话。
二、分析式读帖——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从而可以知道读帖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求观察字帖中范字的用笔方法,对基本笔画进行分析,观察他们起笔是藏锋还是露锋,是方笔还是圆笔,转笔还是折笔等等。接着研究字帖中范字的体形特征,是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最后分析字帖中的范字的整体布局、风格等。读帖不一定一读就懂,读帖后也不一定能立即奏效,他是一个习惯养成和提高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认结构:
汉字的结构变化丰富,字帖中的范字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学会分析,是写好字的前提。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其中合体字较多,合体字分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包围、半包围结构等。在书写左右结构时要看左右是否基本相等,还是左高右低、左低右高。左中右结构时要注意哪部分比较的窄长……在心中要有例字大概的框架,还要知道每个部分在米字格中的位置,所占的大小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这样的字基本模型就在脑海中搭建起来,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拷贝”,大致不会走样了。
另外,偏旁是有汉字演变过来的,字中偏旁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字的结构和重心。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偏旁的变化规律,如:“贝”字作字底字形变得宽、矮(贡)作偏旁变得长、瘦(财);“月”字作字底撇变竖(背)。
在读帖的过程中,孩子们具备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分析字形的方法,对字形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偏旁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最终形成了一双“慧眼”。
(二)定笔画:
汉字是方块字,都是有笔画组合而成,每个笔画的书写好坏直接关系到字的美观,在读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笔顺、笔画的变化、定好主笔。
1.掌握基本的笔画和笔顺。
这里的基本笔画指横、竖、撇、捺。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在低段的写字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为以后写字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笔顺规则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国、四”先里面再封口。“甲、由”最后一笔书写竖。
2.领悟笔画的变化规律。
汉字中笔画的变化有上百种,在写字教学中要进行领悟,如撇画有短撇、平撇、竖撇、长撇、兰叶撇。一般情况随字而定,撇在头上一般用平撇;撇在右边用短撇等。再如横画教学,一般要体现“多横距离相等,只有一个长横”原则,如“青、王”。“地载者,下横宜长”如“盖、里”。“天覆者,上横宜长”。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领悟笔画的变化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确定主笔。
所谓的主笔即字的关键笔画也可以称骨架,大多数独体字中,都有一到两个起平衡作用的笔画。书写好主笔意义重大,其他的笔画(即字的血肉)就容易进行搭建。如“木”字它的主笔就是“竖”,如果竖画写歪了,那么“木”字的重心就倒了。又如“戈”字的主笔就是斜钩,只有把握好斜钩的方向才能写漂亮戈字。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找到主笔并且定位准确,做到分布均匀、重心平稳。
(三)析难点:
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这里指的是较难写的笔画或者难以把握的结构。如教学重叠结构“炎、昌”字时,上下两部分如何安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出示教师书写的错位的“炎、昌”,接着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要写好这类字必须上下对齐,重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就解决了难点。又如捺画的笔画教学,先让学生进行尝试书写,展示学生的捺画形态,得出捺画书写要注意“一波三折”,接着教师出示“滑滑梯”图片,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三、记忆式读帖——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式读帖需要经过多次的分析式、欣赏式读帖,领悟出范本的点画、结构、章法特点,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把他表现在书写中。宋黄庭坚《论书》曾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笔者认为古人能下笔随人意完全是对字帖高度的理解。
(一)是记忆碑帖的历史文化。
各种碑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去了解作者创作年代、内心世界对理解碑帖有重要作用。如教学《兰亭序》这课时,只有带领学生去了解王羲之创作的时间(东晋)、书风(尚韵),生活中崇尚自由,所以在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好友四十一位军政高官雅集在绍兴兰亭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从中学生可以体会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对理解碑帖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是记忆碑帖的文字内容。
现在很多学生会临写范字,但是要进行创作只能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对碑帖的文字内容记忆太少。如在创作中书写到颜色两个字时,脑海中应该马上想到《颜勤礼碑》中有各种的颜字,所以在平时的读帖过程中要把碑帖中的内容是什么加以记忆,方能为以后创作所用。
(三)是记忆碑帖的风格特征。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取古人之书而熟视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通过对笔画和结构的记忆,学生已经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但是在临写整幅作品过程中,对碑帖的整体风格把握不够准确,所以在读帖过程中还应该记忆碑帖的风格特征。如教学隶书《曹全碑》出示整幅碑帖,让学生感受到此碑帖是典雅秀美一路,但是又具有骨力,书写是笔画宜写得丰润,笔势圆熟潇洒。
四、 对比式读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谓对比式是把两种人或事物、同一人或事物的前后不同的方面组合在一起,进行对比。这里可以通过“古”“今”对比、“古”“古”对比、“今”“今”对比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古”“今”对比
古代的碑帖都是精华,通过历史的检验所保存下来的。可以将自己所书写的字与古代的碑帖进行比,主要自己临写的字与古代碑帖在线条的粗细、方向、长短;结构布局中字内空间、字外空间是否匀称;笔法是否中锋用笔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古今对比自己找到差距不断的进行调整,达到“化古为我”的效果。
(二)是“古”“古”对比
“古”“古”对比指的是自己所临写的碑帖与风格相近的古代碑帖进行对比读帖,找出两种碑帖的相同和不同点,这样更加加强自己所临碑帖的印象。
(三)是“今”“今”对比
兴趣是一个学生持续学习书法兴奋剂,通过今天所书写的字与第一次书写的字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笔画书写更加的熟练,结构的处理更加的稳妥,章法的布局更加的合理,信心百倍,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欧阳询在《传授决》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要临好贴必须先读帖,而且是细读、精读。通过读帖先达到“眼高”,通过临帖练习解决“手低”,这样方能进步。因此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方法去读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定能把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微观察”的读帖习惯,练就一双慧眼。
参考文献:
[1] 路 棣 《小学写字教学手册》[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2] 陈振濂 《书法教育学》[M] 西冷印社出版社 1992
[3]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蔡祥麟 《论中国书法的“三性”与“三境》[J] 中国书法 2005年第一期
(奉化市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
关键词:读帖能力 培养策略
临帖固然重要,但是读帖更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分析、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曾经提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够看的到、看的精,这样才能够用毛笔表现出来。根据笔者的观察现在的学生对读帖重要性有所忽视,写字时往往不“读帖”,对范字的整体特点没有把握下匆匆书写,稍顾此失彼,徒劳无功,长此以往学生分析能力、书写水平将停滞不前,所以笔者通过欣赏式读帖、分析式读帖、记忆式读帖、对比式读帖四种读帖方法加以阐述,培养学生的读帖能力,为提高书写能力打下基础。
一、欣赏式读帖——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中指出“帖教人看,不教人摹。”这里的看指的是要认真的进行读帖,是对优秀碑帖进行欣赏。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书法资料,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风格的字体。书法是一门是抽象的艺术,就像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中所说“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教师要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如教学横画是可以出示天空的阵云;教学长撇时可以演示女同学梳理辫子;短撇教学可以想象成啄木鸟捉虫子;垂露竖教学想象成清晨露珠顺着树枝往下掉,凝结在末尾等等。
又如教学整幅作品时,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研究作品产生的背景。如《祭侄文稿》颜真卿在失去哥哥、侄子之际所书,这样就可以理解书写作品时凌乱、涂改等等。
只要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读帖,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从而能走进字帖与古人对话。
二、分析式读帖——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从而可以知道读帖需要有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求观察字帖中范字的用笔方法,对基本笔画进行分析,观察他们起笔是藏锋还是露锋,是方笔还是圆笔,转笔还是折笔等等。接着研究字帖中范字的体形特征,是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最后分析字帖中的范字的整体布局、风格等。读帖不一定一读就懂,读帖后也不一定能立即奏效,他是一个习惯养成和提高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认结构:
汉字的结构变化丰富,字帖中的范字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学会分析,是写好字的前提。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其中合体字较多,合体字分上下、左右、上中下、左中右、包围、半包围结构等。在书写左右结构时要看左右是否基本相等,还是左高右低、左低右高。左中右结构时要注意哪部分比较的窄长……在心中要有例字大概的框架,还要知道每个部分在米字格中的位置,所占的大小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这样的字基本模型就在脑海中搭建起来,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拷贝”,大致不会走样了。
另外,偏旁是有汉字演变过来的,字中偏旁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字的结构和重心。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偏旁的变化规律,如:“贝”字作字底字形变得宽、矮(贡)作偏旁变得长、瘦(财);“月”字作字底撇变竖(背)。
在读帖的过程中,孩子们具备了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分析字形的方法,对字形的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偏旁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最终形成了一双“慧眼”。
(二)定笔画:
汉字是方块字,都是有笔画组合而成,每个笔画的书写好坏直接关系到字的美观,在读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笔顺、笔画的变化、定好主笔。
1.掌握基本的笔画和笔顺。
这里的基本笔画指横、竖、撇、捺。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在低段的写字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为以后写字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笔顺规则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国、四”先里面再封口。“甲、由”最后一笔书写竖。
2.领悟笔画的变化规律。
汉字中笔画的变化有上百种,在写字教学中要进行领悟,如撇画有短撇、平撇、竖撇、长撇、兰叶撇。一般情况随字而定,撇在头上一般用平撇;撇在右边用短撇等。再如横画教学,一般要体现“多横距离相等,只有一个长横”原则,如“青、王”。“地载者,下横宜长”如“盖、里”。“天覆者,上横宜长”。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领悟笔画的变化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引导学生确定主笔。
所谓的主笔即字的关键笔画也可以称骨架,大多数独体字中,都有一到两个起平衡作用的笔画。书写好主笔意义重大,其他的笔画(即字的血肉)就容易进行搭建。如“木”字它的主笔就是“竖”,如果竖画写歪了,那么“木”字的重心就倒了。又如“戈”字的主笔就是斜钩,只有把握好斜钩的方向才能写漂亮戈字。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找到主笔并且定位准确,做到分布均匀、重心平稳。
(三)析难点:
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这里指的是较难写的笔画或者难以把握的结构。如教学重叠结构“炎、昌”字时,上下两部分如何安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首先出示教师书写的错位的“炎、昌”,接着学生进行分析得出要写好这类字必须上下对齐,重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就解决了难点。又如捺画的笔画教学,先让学生进行尝试书写,展示学生的捺画形态,得出捺画书写要注意“一波三折”,接着教师出示“滑滑梯”图片,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三、记忆式读帖——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式读帖需要经过多次的分析式、欣赏式读帖,领悟出范本的点画、结构、章法特点,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把他表现在书写中。宋黄庭坚《论书》曾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笔者认为古人能下笔随人意完全是对字帖高度的理解。
(一)是记忆碑帖的历史文化。
各种碑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去了解作者创作年代、内心世界对理解碑帖有重要作用。如教学《兰亭序》这课时,只有带领学生去了解王羲之创作的时间(东晋)、书风(尚韵),生活中崇尚自由,所以在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召集好友四十一位军政高官雅集在绍兴兰亭中,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从中学生可以体会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对理解碑帖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是记忆碑帖的文字内容。
现在很多学生会临写范字,但是要进行创作只能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对碑帖的文字内容记忆太少。如在创作中书写到颜色两个字时,脑海中应该马上想到《颜勤礼碑》中有各种的颜字,所以在平时的读帖过程中要把碑帖中的内容是什么加以记忆,方能为以后创作所用。
(三)是记忆碑帖的风格特征。
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取古人之书而熟视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通过对笔画和结构的记忆,学生已经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但是在临写整幅作品过程中,对碑帖的整体风格把握不够准确,所以在读帖过程中还应该记忆碑帖的风格特征。如教学隶书《曹全碑》出示整幅碑帖,让学生感受到此碑帖是典雅秀美一路,但是又具有骨力,书写是笔画宜写得丰润,笔势圆熟潇洒。
四、 对比式读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所谓对比式是把两种人或事物、同一人或事物的前后不同的方面组合在一起,进行对比。这里可以通过“古”“今”对比、“古”“古”对比、“今”“今”对比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古”“今”对比
古代的碑帖都是精华,通过历史的检验所保存下来的。可以将自己所书写的字与古代的碑帖进行比,主要自己临写的字与古代碑帖在线条的粗细、方向、长短;结构布局中字内空间、字外空间是否匀称;笔法是否中锋用笔等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古今对比自己找到差距不断的进行调整,达到“化古为我”的效果。
(二)是“古”“古”对比
“古”“古”对比指的是自己所临写的碑帖与风格相近的古代碑帖进行对比读帖,找出两种碑帖的相同和不同点,这样更加加强自己所临碑帖的印象。
(三)是“今”“今”对比
兴趣是一个学生持续学习书法兴奋剂,通过今天所书写的字与第一次书写的字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笔画书写更加的熟练,结构的处理更加的稳妥,章法的布局更加的合理,信心百倍,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欧阳询在《传授决》中说:“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要临好贴必须先读帖,而且是细读、精读。通过读帖先达到“眼高”,通过临帖练习解决“手低”,这样方能进步。因此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通过以上的方法去读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定能把学生养成“整体把握,细微观察”的读帖习惯,练就一双慧眼。
参考文献:
[1] 路 棣 《小学写字教学手册》[M]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2] 陈振濂 《书法教育学》[M] 西冷印社出版社 1992
[3]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蔡祥麟 《论中国书法的“三性”与“三境》[J] 中国书法 2005年第一期
(奉化市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