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使劳动形式、劳动主体、价值源泉和分配理论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要求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新进行思考。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均衡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57-02
1 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主要缺陷及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即劳动力是潜藏在人的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体现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出超过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
1.1 劳动价值论存在如下主要缺陷
(1)定量性较差。采用时间形式度量方法无法建立劳动(价值)量与劳动强度、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变量的量化关系。
(2)适应性差。采用这种度量方法很难区分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很难区分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的大小,在对分散的劳动时间、多变的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的劳动进行度量时,则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3)不稳定性高。任何一门科学均要求其度量单位所代表的实际内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能因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价值理论的基本度量单位所代表的实际内涵也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然而,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代表的实际劳动量会随着社会区域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值。例如,某种形式的手工劳动条件在不发达国家属于正常的劳动条件,而在发达国家可能属于恶劣的劳动条件;某一杂技演员所进行的劳动属于熟练劳动,但在杂技之乡可能只算作非熟练劳动;某一脑力劳动在过去属于复杂劳动,但到今天可能只算作简单劳动。采用时间度量方法与采用货币度量方法一样,只能求出劳动量的相对值,而不能求出其绝对值。因此不同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内涵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换算,难以进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从而表现出极大的时空局限性。
由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生产力状态属于大机器生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机器是主要的生产资料;②劳动方式和劳动条件都基本相似;③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的区分较为明显;④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的定性区分也较为容易;⑤信息劳动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产值上都只占很小的比重。此时,采用时间形式度量劳动量倒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向信息时代的发展,这种度量方法越来越暴露其弱点: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趋势和社会变量进行定量描述;无法圆满解释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因此,除了政治经济学,再没有其他社会科学采用这种度量方法。
1.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因此,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生产社会化进程刚刚起步。今天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劳动形式创新与劳动主体创新
2.1 劳动形式创新
关于社会劳动的形式,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等。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今天劳动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劳动进行细分,如重复劳动和混合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等等。虽然对劳动的具体形式众说纷纭,但都承认服务劳动是重要的劳动形式,认为创新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等,而且在新价值创造中的比重日趋增大。
2.1.1 创新劳动
马克思当年在谈到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时,虽然也提到过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等概念,还认为科学技术工作作为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主要是指在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的体力劳动。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完全不同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那个时代。有些高新技术工作作为复杂劳动,已无法用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来表达和衡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支出,而主要是脑力的支出。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劳动,不是一般的常规劳动,而是一种创新劳动。创新劳动是指那些能够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产品、技术、市场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劳动。创新劳动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极度稀缺性,已成为推动当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劳动形式。由创新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作为从未有过的稀缺性产品,不存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量的问题。把科技工作作为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实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1.2 经营管理劳动
马克思从工人阶级立场出发,没有把管理劳动和经营劳动纳入生产劳动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妥当。经过股份制和经历革命后,传统的资本家已经退出了生产过程,经营者和管理者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当然属于生产劳动。在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劳动日益复杂化、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也应当给予较高的报酬。现在的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不断提高,即是其劳动价值的体现,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不仅如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有时甚至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2.1.3 服务劳动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列入非生产性劳动范围,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须的。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冲破了这个理论框框,现代社会包括我国在内已经在第三产业的名下将服务业的收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已得到确认。
2.2 劳动主体创新
马克思当年讲劳动创造价值,主要是指工人的生产劳动,劳动主体主要是指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人员也是劳动者。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 价值源泉与分配理论创新
(1)马克思认为,只有投入到农业、工业及建筑业的制造有形物质产品的直接劳动才创造价值,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而在当今,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已经十分普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的工人这种认识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理论上的价值总是与现实中的分配连接在一起,以确定收入或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价值理论的研究应该是与生产价值的具体社会生产方式、企业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等联系在一起的。
(2)在分配理论的研究上,人们不仅需要对参与价值生产的物质资本要素的报酬进行合理定位,而且还要对包括各种人力资本等非物质要素的报酬进行合理定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报酬及其定位就更为重要,它是解决经济运行的激励机制的关键。马克思的一元劳动要素价值理论是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经济现实的理论总结。早期的企业形式是以生产经营为主题的生产管理型企业,而且是出资、创业与经营“三位一体”的业主制企业。这造成了资本家能够独占剩余价值,并使资本家处于与工人阶级直接对立的两极。但是经过近代以来先后发生的管理革命、创业革命和资本革命的推动,早期“三位一体”的企业模式向三者分离即分解为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层三个职能承担者相互结合的现代企业模式转变。早期对立的两极也转变为多元利益主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技术发明、市场营销、管理等劳动形式的职业化和多样化,劳动和劳动者的范围大大地拓展了。
4 我国领导人对该问题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二字,即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范畴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秘密,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 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上个世纪中叶不同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因此,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认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5.1 要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也就是生产性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部门增加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品的外延从有形的物质产品扩大到无形的服务产品,从而使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工农业扩大到第三产业,既服务业。不仅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同样也创造价值。凡是生产有形和无形物质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5.2 要加深对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活动也是劳动重要形式的认识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劳动,不但能够创造价值,而且是能够创造大量价值的非常复杂的精神劳动。
另外,经营管理作为生产要素,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生产中,其地位和作用也日趋重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样也创造价值。在评价经营管理的业绩时,不仅应看他们在组织商品和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及他们的指挥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还应该看他们在实现商品及其价值中的作用。
5.3 要客观认识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工作
我国目前的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在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自己管理企业,作为协作劳动的指挥者,也从事生产劳动,既创造社会财富,也创造商品价值。管理劳动特别是现代化大企业中的管理劳动,比起直接加工劳动对象的一般劳动而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更大。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3.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盛大林.为“劳动者”正名[N].中国青年报,2002,(8):4-22.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均衡劳动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57-02
1 传统劳动价值论的主要缺陷及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即劳动力是潜藏在人的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体现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出超过劳动力商品本身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
1.1 劳动价值论存在如下主要缺陷
(1)定量性较差。采用时间形式度量方法无法建立劳动(价值)量与劳动强度、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变量的量化关系。
(2)适应性差。采用这种度量方法很难区分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很难区分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的大小,在对分散的劳动时间、多变的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的劳动进行度量时,则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
(3)不稳定性高。任何一门科学均要求其度量单位所代表的实际内涵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能因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价值理论的基本度量单位所代表的实际内涵也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然而,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代表的实际劳动量会随着社会区域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值。例如,某种形式的手工劳动条件在不发达国家属于正常的劳动条件,而在发达国家可能属于恶劣的劳动条件;某一杂技演员所进行的劳动属于熟练劳动,但在杂技之乡可能只算作非熟练劳动;某一脑力劳动在过去属于复杂劳动,但到今天可能只算作简单劳动。采用时间度量方法与采用货币度量方法一样,只能求出劳动量的相对值,而不能求出其绝对值。因此不同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内涵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换算,难以进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从而表现出极大的时空局限性。
由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生产力状态属于大机器生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机器是主要的生产资料;②劳动方式和劳动条件都基本相似;③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的区分较为明显;④劳动强度、劳动复杂度和劳动熟练度的定性区分也较为容易;⑤信息劳动无论是在人数上还是在产值上都只占很小的比重。此时,采用时间形式度量劳动量倒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向信息时代的发展,这种度量方法越来越暴露其弱点: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趋势和社会变量进行定量描述;无法圆满解释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因此,除了政治经济学,再没有其他社会科学采用这种度量方法。
1.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对工业化初期的资本主义英国进行批判分析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商品生产的带有一般性的规律。因此,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情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西方发达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生产社会化进程刚刚起步。今天的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 劳动形式创新与劳动主体创新
2.1 劳动形式创新
关于社会劳动的形式,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会劳动有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等。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相比,今天劳动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劳动进行细分,如重复劳动和混合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创新劳动和常规劳动等等。虽然对劳动的具体形式众说纷纭,但都承认服务劳动是重要的劳动形式,认为创新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等,而且在新价值创造中的比重日趋增大。
2.1.1 创新劳动
马克思当年在谈到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时,虽然也提到过脑力劳动、复杂劳动等概念,还认为科学技术工作作为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主要是指在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的体力劳动。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完全不同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那个时代。有些高新技术工作作为复杂劳动,已无法用简单劳动的倍加和自乘来表达和衡量。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支出,而主要是脑力的支出。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劳动,不是一般的常规劳动,而是一种创新劳动。创新劳动是指那些能够创造出从未有过的产品、技术、市场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劳动。创新劳动具有不可模仿性、不可重复性、极度稀缺性,已成为推动当代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劳动形式。由创新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作为从未有过的稀缺性产品,不存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量的问题。把科技工作作为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实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1.2 经营管理劳动
马克思从工人阶级立场出发,没有把管理劳动和经营劳动纳入生产劳动的范畴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妥当。经过股份制和经历革命后,传统的资本家已经退出了生产过程,经营者和管理者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当然属于生产劳动。在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劳动日益复杂化、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发展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是脑力劳动者,他们所付出的劳动也应当给予较高的报酬。现在的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不断提高,即是其劳动价值的体现,这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不仅如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有时甚至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2.1.3 服务劳动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生产性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当时将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列入非生产性劳动范围,尽管马克思也认为其中许多劳动是社会必须的。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冲破了这个理论框框,现代社会包括我国在内已经在第三产业的名下将服务业的收入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服务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已得到确认。
2.2 劳动主体创新
马克思当年讲劳动创造价值,主要是指工人的生产劳动,劳动主体主要是指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人员也是劳动者。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 价值源泉与分配理论创新
(1)马克思认为,只有投入到农业、工业及建筑业的制造有形物质产品的直接劳动才创造价值,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而在当今,科技劳动、管理劳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已经十分普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是局限在直接生产的工人这种认识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理论上的价值总是与现实中的分配连接在一起,以确定收入或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对价值理论的研究应该是与生产价值的具体社会生产方式、企业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等联系在一起的。
(2)在分配理论的研究上,人们不仅需要对参与价值生产的物质资本要素的报酬进行合理定位,而且还要对包括各种人力资本等非物质要素的报酬进行合理定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报酬及其定位就更为重要,它是解决经济运行的激励机制的关键。马克思的一元劳动要素价值理论是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经济现实的理论总结。早期的企业形式是以生产经营为主题的生产管理型企业,而且是出资、创业与经营“三位一体”的业主制企业。这造成了资本家能够独占剩余价值,并使资本家处于与工人阶级直接对立的两极。但是经过近代以来先后发生的管理革命、创业革命和资本革命的推动,早期“三位一体”的企业模式向三者分离即分解为股东、董事和高级管理层三个职能承担者相互结合的现代企业模式转变。早期对立的两极也转变为多元利益主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技术发明、市场营销、管理等劳动形式的职业化和多样化,劳动和劳动者的范围大大地拓展了。
4 我国领导人对该问题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二字,即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劳动”作为一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范畴和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秘密,从理论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5 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世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与上个世纪中叶不同的新情况与新特点。因此,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科学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认识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5.1 要拓宽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也就是生产性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生产部门增加了,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品的外延从有形的物质产品扩大到无形的服务产品,从而使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工农业扩大到第三产业,既服务业。不仅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绝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同样也创造价值。凡是生产有形和无形物质商品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5.2 要加深对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活动也是劳动重要形式的认识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劳动,不但能够创造价值,而且是能够创造大量价值的非常复杂的精神劳动。
另外,经营管理作为生产要素,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生产中,其地位和作用也日趋重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样也创造价值。在评价经营管理的业绩时,不仅应看他们在组织商品和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及他们的指挥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还应该看他们在实现商品及其价值中的作用。
5.3 要客观认识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工作
我国目前的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在党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自己管理企业,作为协作劳动的指挥者,也从事生产劳动,既创造社会财富,也创造商品价值。管理劳动特别是现代化大企业中的管理劳动,比起直接加工劳动对象的一般劳动而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更大。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73.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盛大林.为“劳动者”正名[N].中国青年报,2002,(8):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