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认为朗读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追古溯今,朗读可以说是教师比较基本的行为方式。《毛诗序》谓:“吟咏情性,以风其上”,郑玄注云:“动声回音,长言为咏,做诗比歌,故言吟咏情性。”所以在古代无论是文人墨客因诗性大发而“朗咏长川”,还是私塾学堂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都说明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行为方式,即使是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指导他们进行阅读呢?
一、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调
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
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如:盖儿、一会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的读法是发出词语的音后接着把舌头翘起,“儿(ér)”不能单独读;月亮、衣服、木头、轻轻地、这里、星星等,带点的词要读轻声,朗读轻声的技巧是“轻”、“快”、“带”,轻轻一带,字音就又轻又快。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拓宽朗读道路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去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如《灰雀》一文可以围绕“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优秀品质?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然后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大多数学生认为列宁是个爱鸟的人,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像“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的谷粒。”“列宁把周围的树林找遍了”等依据来;也有人认为列宁很喜欢这个小男孩,在知道小男孩捉走了他心爱的灰雀以后也没有责怪他,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以后也没再问他,他怕伤害了小男孩的自尊心。
三、熟读成诵,激发兴趣,增强朗读情趣性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四、注意语速、语调、语气、重读或轻读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文章主要表现人们送总理灵车时那种深切缅怀和极度痛苦的心情,为了体现这一心情,语调要低沉。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五、赏读,创设情境演读、评读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分小组进行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几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调
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
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如:盖儿、一会儿、一块儿等这些“儿化”韵的读法是发出词语的音后接着把舌头翘起,“儿(ér)”不能单独读;月亮、衣服、木头、轻轻地、这里、星星等,带点的词要读轻声,朗读轻声的技巧是“轻”、“快”、“带”,轻轻一带,字音就又轻又快。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拓宽朗读道路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在范读时,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
读懂课文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去领悟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如《灰雀》一文可以围绕“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优秀品质?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然后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大多数学生认为列宁是个爱鸟的人,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像“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的谷粒。”“列宁把周围的树林找遍了”等依据来;也有人认为列宁很喜欢这个小男孩,在知道小男孩捉走了他心爱的灰雀以后也没有责怪他,知道小男孩是诚实的以后也没再问他,他怕伤害了小男孩的自尊心。
三、熟读成诵,激发兴趣,增强朗读情趣性
低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四、注意语速、语调、语气、重读或轻读
语速是指导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具体可以分为缓慢、稍慢适中、稍快、较快等。语速的快慢是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朗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众鸟纷飞景象这一部分时,为了体现出鸟多、树上的热闹和我们眼睛的应接不暇就应读得快一些,反之,如果语速缓慢,就很难体现出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总之,语速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内容变化。
语调是指朗读时声音的高低。一般可以为低沉、高昂先抑扬或先扬后抑(也就是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准确地把握语调的高低就能正确地抓住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心情,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文章主要表现人们送总理灵车时那种深切缅怀和极度痛苦的心情,为了体现这一心情,语调要低沉。
语气是指导朗读出怎样的感情。如赞美、喜爱、喜悦、高兴、悲伤、气愤……。一篇文章正确地读出语气是学生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一般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的语气中都能体会出来。如朗读《桂林山水》一课,教师采用喜爱赞美的语气去读,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的内涵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难点,因此,要想学生准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该从注意朗读文章的语气入手,加强训练。
朗读时的语速、语调、语气是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的关键,而重读和轻读也是阅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语速、语调、语气指的是对句、段、篇整体地处理,而重、轻读则是指句、段、篇最基础的组成部分的一词。一般来说,一个词的重读和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密不可分的。也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字词才能重读。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由于文章的中心是为赞颂詹天佑的伟大成就和爱国思想,所以这句中最能体现中心思想的词就是“杰出”和“爱国”这两个词,理所当然应该重读,其它词“轻”读,才更能体现出这两个词的“重”。
五、赏读,创设情境演读、评读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分小组进行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几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再加上多样化的朗读,如配乐、分角色等,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将显著提高学生们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