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m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应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养成学习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应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提高学生知识、创新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在每节品德课后有所收益。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实效性  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并运行于生活实际当中去。以学生的社會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教师应根据新课程要求,注意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不能一味地为调动课堂气氛而脱离课堂内容。本文以着重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重视学生价值观培养,强调学生的活动性和综合性发展,拓展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来阐述。
  一、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入手,提高教学实效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而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调动不起学生的情感,达不到真正教育的目的。课本的内容很难和现实达成共鸣,学生学得迷茫、困惑。我从教多年的实践和探究中认为二者并重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关注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与其体检为基础。教师应适时拓展教育资源,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分析每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还要研究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单元和每一个知识点的关系。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都应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上课的时间和课堂的生成发生而变化。认真品读每一篇文章,抓好每篇文章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变化,实时给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更新教学观念,把课本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我们应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挖掘有教育意义的新鲜素材。如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时:课前,我先把我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照的成长照片:幼儿园时、小学时的高中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自己的成长照片和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调查长辈过去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长辈们过去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吃的是什么样的食物,像你这么大时他们已经会做些什么。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的三张照片,谈了自己成长中的感受,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幼儿、小学时的成长照片并讲一讲自己的成长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几双袜套和大大小小的针织小帽,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织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对家庭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搭起“互相进入”的桥梁,形成了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引进课程资源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是体现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标志。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1、走进课本,生华内容。
  品德课要想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参于活动是一种好方法之一。学生能更好的在活动中理解升华思想品质道德认识。在思想品德课中。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表演出来,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学生真实生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回归学生生活,思品教育得以生华。
  2、展开辩论提高认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开展实践体会认识。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
  三、拓展教学资源,加强学生的课外指导和课后参与,巩固教学实效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教学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生成性,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素材,挖掘其中的内涵,贴近生活,让课程内容实效性、针对性学科教学发挥成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153例出生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分析,显示贻儿宫内窘迫是造成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最根本因素,也是造成新生儿并发症颅内损伤,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宫内窘迫早期治疗用药显示与
介绍了台湾地区全民健保系统医保支付的医保体制、支付制度和付费机制,从支付原则、制度标准、支付范围、形成机制等角度分析了检验项目医保支付制度。台湾地区检验项目支付
目的按照国家体外诊断试剂抽验工作方案,从8家企业共抽检9批次的"人EGFR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评价该试剂盒的质量。方法依据企业产品技术要求,使用企业参考品对试剂盒的准确
一、课题的提出  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教科书可能是‘一地鸡毛’。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空间很大,然而这些杂乱无章的拓展资料又亦如‘一地鸡毛’。‘一地鸡毛’只有经过梳理、取舍后,才能成为“鸡毛掸”,也才能真正被学生喜欢,为教学目标服务。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过程中所收集积累的原始素材亦如此。  在开始本课题研究前,我们成都市营门口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组进行了一次《品德与社会》课的《家长问
2006年2月2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印刷行业管理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浦东新区政府的有关领导以及数百名来自浦东新区印刷行业协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我们把握运算范围,培养学生的数感及快速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估算,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估算,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并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习惯。估算如此重要,作为教师更应重视估算教学在“数与代数”学习中的地位,“三思”而后“教”。  一思:怎样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意义  估算教学,追求的是适用的估算策略,让学生在灵活运用适当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
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建设等级也随之提升,然而纵观现阶段国内各城市的规划建设概况,其中仍存在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经济差异过大等实际问题,
课程改革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弱。它给我们教师带来的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叶澜教授曾呼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认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