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推进课改的当下,反思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状,其病灶之一,便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忽视。为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正确处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切实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浅见。
一、激趣引读是基础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量集中,反应最敏捷,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总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先导,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延伸和发展,从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文,我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习课文,链接相关作品;讲述文中某个成语典故;概述某一名著的故事梗概;简介某一作家的奇闻轶事等等。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我借此介绍同一题材的外国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这位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作者的传奇经历和他“站着写作”的嗜好。学习古诗《竹石》,简介作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在一个辗转难眠的风雨之夜“吟诗赶小偷”的趣事和他擅长画竹的特点。学生对硬汉海明威和“难得糊涂”的怪才郑板桥敬佩之余,兴奋的眸子里燃起了求知的欲望。
二、积累感悟是关键
当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后,教师还应顺势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以便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实践证明,积累和感悟是阅读的有效方法。
2.1 注重积累。古人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文选烂,秀才半”……文学史上,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郭沫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巴金十二、三岁就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因此,他们在写作时引经据典,呼之即出,笔下汪洋恣肆,大气磅礴。
课外阅读积累的方式很多,除上面强调的背诵外,常见的有批注式)(在书上圈点勾画,旁批眉批);摘录式(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语段);卡片式(分门别类制作读书卡片);剪辑式(剪贴或复印报刊上的有用资料)另外,还有提纲式,心得式。平时应将积累的东西经常翻阅,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
2.2 注重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内心积淀物化了的集成块,利用汉字的表意功能,通过无声的语言符号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传情达意,感染、启迪读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重视语感训练。语文教学前辈夏丐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
诚然,语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因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须循序渐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知晓,只有多读善思,才能充分理解和感知作品,从而获得顿悟。
三、阅读氛围是保障
人们常说环境既场,环境改变人。“孟母三迁”就是极好的例证。因此,为搞好课外阅读,教师务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沉醉于书香墨海,乐此不疲。
3.1 教师垂范。罗曼罗兰说:“要想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置身语文课改大背景,当教师不再“戴着镣铐跳舞”,不再是教参的传声筒,头脑不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阅读不再囿于教材教参,习题宝典,而成为有思想,理想化、书卷气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上,口吐珠玑,舌绽莲花,旁征博引,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让学生体味到语文的奥妙无穷、博大精深。自然,他们会像高玉宝当年那样在心底呐喊:“我要读书!”
3.2 活动内驱。小学生求新求趣,好奇好动。因此,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刺激他们的求知和欲望。使他们把读书当作一种生命需要。
①人自由阅读。班上建立图书角,既有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书籍,又有人平花几元钱订阅的书报。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上,学生各取所需,或字正腔圆地读,或激情澎湃地诵,或掩卷沉思,或质疑探索,或伏案笔记。在自由的时空里,一个个心灵舒展,如鱼得水,觉得一节课是那么短暂,课后意犹未尽。
②自我展示。班上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故事演讲等。如学习《向往奥运》一课,让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方方面面的资料,办一期展示自我水平的手抄报。这下,他们可忙乎了,图书室、书店、亲邻好友等都充分利用。展评后,优胜者那种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信心溢于言表。
3.3 交流互动。每期开展两次读书交流活动(期中、期末各一次)。既有优秀作品荐读,又有读书经验和心得交流,还有摘抄本和剪报本展评。在此基础上评出“阅读之星…故事大王”等,予以奖励。有了竞争激励机制,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阅读通道,搭建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从小培养他们的读书意识,读书习惯,使之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人格完善,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
一、激趣引读是基础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境界里学习,注意力量集中,反应最敏捷,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高。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总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为先导,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延伸和发展,从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文,我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习课文,链接相关作品;讲述文中某个成语典故;概述某一名著的故事梗概;简介某一作家的奇闻轶事等等。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我借此介绍同一题材的外国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这位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作者的传奇经历和他“站着写作”的嗜好。学习古诗《竹石》,简介作者——“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在一个辗转难眠的风雨之夜“吟诗赶小偷”的趣事和他擅长画竹的特点。学生对硬汉海明威和“难得糊涂”的怪才郑板桥敬佩之余,兴奋的眸子里燃起了求知的欲望。
二、积累感悟是关键
当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后,教师还应顺势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以便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实践证明,积累和感悟是阅读的有效方法。
2.1 注重积累。古人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文选烂,秀才半”……文学史上,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郭沫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巴金十二、三岁就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因此,他们在写作时引经据典,呼之即出,笔下汪洋恣肆,大气磅礴。
课外阅读积累的方式很多,除上面强调的背诵外,常见的有批注式)(在书上圈点勾画,旁批眉批);摘录式(摘抄佳词妙句和精彩语段);卡片式(分门别类制作读书卡片);剪辑式(剪贴或复印报刊上的有用资料)另外,还有提纲式,心得式。平时应将积累的东西经常翻阅,加深理解和记忆,以便运用时信手拈来。
2.2 注重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内心积淀物化了的集成块,利用汉字的表意功能,通过无声的语言符号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传情达意,感染、启迪读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重视语感训练。语文教学前辈夏丐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
诚然,语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因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须循序渐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使他们知晓,只有多读善思,才能充分理解和感知作品,从而获得顿悟。
三、阅读氛围是保障
人们常说环境既场,环境改变人。“孟母三迁”就是极好的例证。因此,为搞好课外阅读,教师务必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沉醉于书香墨海,乐此不疲。
3.1 教师垂范。罗曼罗兰说:“要想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阳光。”置身语文课改大背景,当教师不再“戴着镣铐跳舞”,不再是教参的传声筒,头脑不再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阅读不再囿于教材教参,习题宝典,而成为有思想,理想化、书卷气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上,口吐珠玑,舌绽莲花,旁征博引,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让学生体味到语文的奥妙无穷、博大精深。自然,他们会像高玉宝当年那样在心底呐喊:“我要读书!”
3.2 活动内驱。小学生求新求趣,好奇好动。因此,教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刺激他们的求知和欲望。使他们把读书当作一种生命需要。
①人自由阅读。班上建立图书角,既有学生从家中带来的书籍,又有人平花几元钱订阅的书报。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上,学生各取所需,或字正腔圆地读,或激情澎湃地诵,或掩卷沉思,或质疑探索,或伏案笔记。在自由的时空里,一个个心灵舒展,如鱼得水,觉得一节课是那么短暂,课后意犹未尽。
②自我展示。班上每月开展一次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朗读比赛,故事演讲等。如学习《向往奥运》一课,让学生搜集有关奥运会方方面面的资料,办一期展示自我水平的手抄报。这下,他们可忙乎了,图书室、书店、亲邻好友等都充分利用。展评后,优胜者那种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信心溢于言表。
3.3 交流互动。每期开展两次读书交流活动(期中、期末各一次)。既有优秀作品荐读,又有读书经验和心得交流,还有摘抄本和剪报本展评。在此基础上评出“阅读之星…故事大王”等,予以奖励。有了竞争激励机制,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阅读通道,搭建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从小培养他们的读书意识,读书习惯,使之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人格完善,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